正确的跟有钱人打交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大商场的高档化妆品区或高档服装专卖区,当经过一番细心的挑选后,没有发现自己特别中意的商品而准备离开时,有时会听到身后传来一些侮辱性话语,诸如“没钱买还来这儿逛”、“越有钱越舍不得”等。

与之类似的情形还有,在大公司给老板开车的司机,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个怪毛病,比如在与亲朋好友、同事伙伴在一起时,经常会对普通的轿车大放厥词,或者咒骂道路拥堵,言外之意是都让“坏车”给堵了道了。谈起吃来,也是一副“整天吃燕窝、鱼翅,对其他食品不屑一顾”的架势。

像这类在工作中与社会地位高的人经常打交道的人群,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呢?他们又应该如何做好心理保健工作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车宏生教授和上海博爱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王国荣博士给出了有益的分析。

正确的跟有钱人打交道

环境的影响和偏见

车教授认为此类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几种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对人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长年累月地在其中工作,让人无形中把自己划归到环境的一部分中去。司机和导购并不真正拥有他开的汽车和她服务的商场,但司机驾驶着方向盘,感觉与车融为一体了,见到差一点的车,就看不上了。他们与上层人物共事久了,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了上层人物,于是很容易歧视与他同行的人。高级消费品销售区的导购也是同理,天长日久,产生了“商品的主人”的感觉,忘记了“服务”的职责。这是符合人的心理习惯的,所以要不断提醒自己,牢记自己的工作身份,做到工作中敬业,生活中淡然。

人有认识的局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许多人抱怨“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这么有钱,掏一点算什么呢?”对此,车教授认为,这是说这些话的人素质不高导致的。他们的经历和能力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偏见。比如,他们没有认识到,“有钱”的人也许是靠生活节俭、精打细算、积年累月地“富”起来的。

由于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穷人有时无法理解富人赚钱的套路,无法理解财富积聚的机制。他们也没有看到这些“富人”背后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成功背后许许多多的不成功。

仇富心态。对于导购来说,这里也许还掺杂了一些仇富的心态。仇富心态的产生一方面来自对赚钱方法与途径的无知,因而对富人充满了恐惧,而恐惧能够催生敌意。再加上导购的销售压力比较大,当他们眼中的“富人”巡视了一圈却“舍不得掏一点钱”的时候,产生不礼貌的言行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另外,仇富心态也反映了*的问题,比如以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论多么拼命地劳作也挣不到几个钱,当看到城里人轻松生活又有钱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心理,导致对“富人”的敌意。这是“城乡矛盾”和“体脑矛盾”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

解法之一:摒弃穷人的自卑

名着《傲慢与偏见》描写了上层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歧视。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不自觉地把偏见理解为富人对穷人所持有的歧视态度。而实际上,偏见不光是由上往下发生的,许多偏见是由下往上的,比如穷人的自卑就是一种偏见。

王国荣博士认为,穷人要学会摆脱“小人物”的自我概念,学会自然、愉快地与“大人物”相处。总是把自己看成“小人物”,会限制自我的发展。要坚信,伟大在于心灵,而不在于地位和财富。其次,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穷光蛋能当大富翁,士兵变成大将军。”环境、机遇、个人奋斗,都能让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由于工作性质,总裁的司机容易激发自卑心,导致他们在与亲朋好友相处时常常通过炫耀来寻求平衡感,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

解法之二:懂得“群众贡献大于精英贡献”

在整个社会中,群众贡献大还是精英的贡献大呢?人们工作,都希望获得认可与赞扬,司机或导购也都希望赢得老板的赏识或顾客的赞扬。而得到顾客的赞扬更有价值。在老板身边工作,容易得到肯定。但司机真正的价值没有变,仍然体现在服务质量上,比如车保养得好不好,开车的技术过不过硬等。

模范售货员张秉贵是个好例子。在北京市百货大楼前矗立着一座张秉贵的铜像,却没有任何一届总经理的塑像。来自群众和社会的肯定反映的是他们真实的价值。

车教授和王博士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贫富和所谓的“贵贱”,只要认真地经历和享受了生活,就都是完满的人生。只要学会平和地看待生活,有意识地消除偏见,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同时,社会的上层也应该积极倡导“人人平等”的观念,促成各阶层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