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将上瘾怎么办
王先生是一名机关*,今年45岁。几年前,他无意中喜欢上了打麻将,经常一玩就是一宿。久而久之,妻子有了意见,怪他只管自己好耍,不知道关心她和孩子,也不陪她们娘儿俩出去玩儿。一开始王先生并没把老婆的话放在心上,觉得自己又不是大赌,只不过跟几位同事、朋友娱乐一下,不是有句话叫“大赌伤身,小赌怡情”吗?小赌一把而已嘛。但是后来禁不住妻子的狂轰滥炸,打麻将得到的那点快乐全被秋风扫了落叶,每天都被弄得很“湿”,遂决定“麻”盆洗手不玩了。可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麻将这个东西不打不知道,一打真奇妙,不打还不行了。守着老婆、孩子,觉得百无聊赖,单位里那点破事儿又涌进了脑海,于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去搓了,而且越搓越有感觉,认为搓麻将既不费钱,又能带来刺激和兴奋,怡情益趣,挺好的。
生活中,打过麻将的人数不胜数,有王先生这种心态的人恐怕不在少数。那么怎样才能不深陷在麻将的迷局里,真诚地过自己的生活呢?这个问题说来简单,但解决起来,似乎并不简单。
打麻将有心理基础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32张宣和牌化合而成。打麻将在我国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流传演变,打麻将的花样不断翻新,打麻将的人数不断扩大,麻将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是一种畸形竞争与闲暇娱乐的混杂。打麻将时参与者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设立赌资,从而更加激发了人的竞争欲望。另外,麻将学起来易于掌握,玩起来“益智提神”,有极大的休闲娱乐功能。鉴于此,打麻将时,人们无论输赢都有想把游戏继续下去的愿望。有关学者认为,打麻将是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畸形心理产生的根源。
打麻将成瘾反映心理有缺陷
美国着名精神病学家艾德曼•巴格拉认为,打麻将成瘾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病症。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打麻将成瘾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迫心理。巴格拉总结了打麻将成瘾者的6个心理特征:1.他们的性格中有严重的等待和拖延的特征,喜欢等待机会而不是创造机会;2.他们喜欢比较和比赛,除比赛外对其他事情缺乏应有的兴趣;3.他们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未来的良好习惯,却喜欢空洞的想象;4.他们容易冲动或做无益的冒险;5.他们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或固守某种习惯;6.他们经常处在快乐和痛苦交织的状态,内心常有紧张不安感。
拿王先生来说,他打麻将绝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寻找刺激,为了让自己处在一种兴奋和愉悦的状态。至于他对妻子的吵闹置之不理,是因为他有打麻将的强迫心理,不搓麻将就感到焦虑,只有搓上两圈才能缓解紧张情绪。
远离麻友,重塑兴趣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向打麻将成瘾者讲道理以达到阻止其打麻将的做法是无用的,既然病态打麻将是一种病,那么就应介入心理治疗。
心理戒赌的关键是远离麻友、重塑兴趣和服用抗强迫药物。打麻将是一种由两人或多人参加的相互影响的群体行为。改变这个群体内部某一特定个体的行为,即可以使群体内部心理动力关系发生变化。麻友是参赌者的直接诱惑者,所以逐渐远离麻友或跟麻友一刀两断是戒赌的前提。离开麻友后,人会感到孤独、无聊甚至焦虑,希望重回麻将桌,此时应及时转移兴趣,不妨做做户外运动。
事实证明,在戒赌期间,适当服用抗抑郁兼抗强迫的药物也非常起作用。当然,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打麻将成瘾者越是在轻松自然的家庭气氛中越容易改掉打麻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