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背后的黑暗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每次讲完课,总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签的公司年薪10万,15天带薪假,每年奖金XXX。如果我五年内做到XXX职位,年薪大概50W,但是会比较辛苦!有个B公司起薪5W,但是每年涨幅和福利特别好,加起来也不少,你觉得我该选择哪个呢?”
这是很多人给出过的选择题,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一句老话“多少耕耘多少收获”。很多看似收获很多很多的人,其实曾经有过多少艰苦的岁月,大部分人看不到也不愿意去看。
最近特别红的许单单“1982年出生的安徽农村小子,研究生毕业5年,跳槽3次,从一名年薪10万的互联网公司职员,变成年薪几百万的互联网分析师。2011年12月,他离开了工作2年的*中国基金公司加盟美国对冲基金,成为美国对冲基金唯一一位中国雇员。”
这样牛逼的励志故事听过千百个,但是许单单只说了一句话:“人们往往看到光鲜的结果,而不会去想象背后的黑暗中的准备。”
人们爱杜拉拉爱许单单爱钱多多,其实爱的就是那个结果,而不是奋斗的历程。只有结果里那个百万年薪,爱情美满的结局让挣扎在不得志生活里的人心生一朵莲花。但是如果只是憧憬一个结果,而不去奋斗自己的历程,那别人的故事终究还是别人的,永远和自己产生不了共鸣和交集。而这个过程中的黑暗,其实是一个多么慢慢的历程,慢到简直要涅槃了都不知道到底值得不值得,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体验这个过程的价值。
人们总是不相信,量变的积累会发生质变;人们总是相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
上上个月参加新精英的梦想大会,加上我一共12个演讲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来我完全不认识的乔小刀同学。九年前,乔小刀是一个电焊工,焊接海龙大厦四个字,还做过印刷工,在北京流浪,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睡在公司里,晚上搭着盖486电脑的大红布;九年后,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
我回来以后特地去查了他的背景,我发誓他过去的故事绝对是我们12个人中最苦逼最崩溃最无法想象的,但他的演讲是最欢乐最以苦当歌最让人泪中有笑的演讲。一个不讲苦情故事的男人才真的让人心生佩服与慨叹。九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薄发四个字来形容都显得很粗浅。今天的乔小刀在全国办新书签售,走到哪里都人团簇拥,大家仿佛都想在他身边分享或者沾染一点才华的气息,但是这其中有多少人给自己一个九年的时光蛰伏呢?
电影《亲密敌人》里,徐静蕾问副驾驶上的一个小员工:“听说你三天没睡觉了?”小员工说:“老板,我们这样的人,毕业就百万年薪,出门都有专车,飞机都坐头等舱,我们这样的人三天不睡觉,也不值得同情!”这是这个电影给很细微的一个片段,但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反过来讲,那些吃过苦受过累经历过人神共愤的苦难的人,沉寂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慢慢往前走的人,有朝一日得到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都是心安理得,都是值得我们去羡慕嫉妒恨的。
我很久没有蛰伏了,在很多匆匆的事情里,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的混乱,不断的邀约,不断的有人告诉我要会抓住机会,成名要趁早。终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才华用尽,墨水难挤,才开始害怕和担心。过于纷乱的网络习惯让自己没有了读一篇长文章的耐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读书的耐性与安详。(励志名言 www..cn)不断的买进各种精彩的,昂贵的书,痛下决心一定要读完,却总在读书三分钟后忍不住去刷豆瓣刷天涯狗血故事刷糗事百科草蛋网。思来想去,那些浮华的东西终归飘在脑袋顶上的高层,从未落在心底深处,既然这样,放弃又有何妨?
小小的变化是最近开始读报纸,纸质报纸,比如南方周末。每周去报摊买报纸,回家翻开来慢慢看。在微博垄断视听,意见领袖和公知天天发表看似公正无私为国为民言论的时候,我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事情在发生,很多多于140字的文章值得自己去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很多有见地有文化有学问的大家的思索与感悟值得去认识与了解。
这个世界不是很多碎片,也不是140字的耐心就能认识与了解的。网络让每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没有耐心与肤浅,听不得复杂冗长的故事,不愿意听更多的解释,不愿意了解事情的真相便跟风起哄妄下结论,这恐怕与一年前的自己有很大差距。
重新开始读报纸的时候才发现,深入的了解一些自己原本想不到或者压根看不到的事情是多么有幸福感,那种来自知识汲取而带来的成就感让人内心变得踏实而充盈。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又进步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