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高粱诗歌的习题
红高粱诗歌篇一:高三语文综合试题09.(17)
第I卷(客观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②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③“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④“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⑤“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
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⑥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
(节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
1.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高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
B.“红高粱”背离了情节线索,包容了人物活动,这将引发读者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C.“红高粱”如同血海一样,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
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它能够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高粱”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
B.“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C.“红高粱”暴露式的叙述语态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
D.“血海”的残酷、血腥,因其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而使读者对死亡的畏惧变为欣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
B.“红高粱”作为移出背景、暴露真相的独特风景,对文本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阅读起着重要作用。
C.“红高梁”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
D.人与红高粱、血海融在一起,构成一种*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消除死亡的恐惧,彰显生命的敬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
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
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
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谮于帝者谮:说别人坏话,诬陷.
B.旋复本官旋:不久.
C.兼判吏部铨铨:铨选,选拔任用官员.
D.前驺者潜知之潜:隐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
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
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
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
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5分)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①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杨基原籍蜀中,因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黑暗,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2)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虽然清*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