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大全

导语:《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胡波执导,章宇 / 王玉雯 / 彭昱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大全

篇一:

《大象席地而坐》真的太让人丧了。上一次这种感觉这么强烈是因为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后来看报道才知道贝拉·塔尔是导演胡波特别崇敬的导演,还与他做过电影上的交流。所以这多少能解释在《大象席地而坐》中贝拉·塔尔式的沉闷和恍惚,还有闷头灌入的虚无感。电影一直留着没看,用一个小小的链接看一个导演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怎么想都很荒诞,想着要等它上映去电影院看,左等右等看到他拿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心里边总算有了一丝安慰然后也终于忍不住怀着敬畏又期待的心情看了这部230分钟的电影。

接着这种压抑的感觉像一大片巨大的乌云笼罩了我很久。接下来我要从镜头还有精神内核两个部分讲述我理解的这部电影。首先还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介绍,含有大量剧透,想看电影的人可直接拉到后半部分。一个被父亲指责,不断受到辱骂的男孩——韦布一个得不到关心,与母亲关系疏远的单亲家庭的女孩——黄玲一个被儿子儿媳嫌弃,睡在家中阳台又被赶到养老院的老人一个不被父母喜欢,还要不停为自己的“蠢”弟弟的蠢事买单的男人——于城。这四个,被家庭抛弃,受尽屈辱和冷落,孤独无助的灵魂因为机缘巧合碰到了一起,参与了彼此人生当中漫长又苦涩的一天。

韦布为了保护被欺负的朋友不小心意外杀人,无奈之下开始跑路。黄玲在母亲那里得不到温暖,被副教导主任蛊惑后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在二人视频曝光后,教导主任责怪女孩毁了他的前途并把所有过错推到女孩身上。老人唯一的亲人是一条小狗,小狗被一条恶犬咬死,老人去找恶犬的主人讨个说法,没想到恶犬的主人反咬老人一口。于城,追求不到喜欢的女孩,回头睡了自己朋友的老婆,第二天被朋友发现,朋友二话不说跳了楼。也就是在这一天,自己的弟弟与韦布在楼梯间厮打时不小心滚下楼梯身亡,母亲为此破口大骂,让于城必须找到杀弟仇人,报仇雪恨,而于城这个哥哥,压根不想理会他这个蠢弟弟的烂摊子。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导演把生活中的痛苦与挣扎通过镜头和音乐进行了完美的演绎。

一、把虚焦送给生活中的噪音

导演把镜头只聚焦在主角的脸上,跟主角对话的其他角色基本处在虚焦状态里,你能看到镜头下的人物因为旁人的话语,脸上的表情起了各种微妙的变化,你的心情随着主角的心里状态一起起伏:憋屈、愤怒、绝望。这是在其他影片中很难有的体会。我到现在都不是特别清楚韦布的父亲,黄玲的母亲具体的长相,印象中他们总是在一侧歇斯底里,但是焦点却一直没有给到过他们。一方面我们能更好的带入到主角的情绪中,但与此同时这种镜头塑造出一种极致的孤独感:身边的人一直在说话,一直在张牙舞爪的表达,而没有一个能人清晰的走进“我”的视野,“我”的内心。

二、压抑到炸的长镜头&让人心悸的跟拍镜头

影片几乎全片都是长镜头的剪辑,拍摄中场面的调度,演员表演的难度可想而知了。观众一般都很排斥长镜头,因为长镜头没有呼吸感,没有节奏感,它需要观众的耐心和聚精会神。再加上大量纪录片式的晃来晃去的跟拍镜头,而且是对准演员后背的跟拍镜头,这样的镜头组合真的是一点也不讨好。那导演究竟为何自找麻烦,采用这样的镜头呢?因为长镜头能带来压抑感,它最能铺垫出故事的起伏并能在适当的时候引爆故事的节奏。

举个例子,影片中黄玲和副教导主任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教导主任的老婆跑到她家寻衅滋事,破口大骂,与此同时教导主任唯唯诺诺的推卸责任,黄玲忍无可忍从家中的窗户一跃而下,镜头对着黄玲的背面一路走,观众的眼睛跟着镜头的晃动一路走,此时没有别的景别,也没有别的画面,只有一个后背。

谁也不知道黄玲要去干嘛,也不知道她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心里都为她捏着一把汗,就是通过这样局限性的镜头,观众一直压抑着紧张和愤怒,胃口被吊的足足的。结果镜头跟着黄玲来到了楼道门口,黄玲拎起来一只铁制棒球棒,然后坚决的上了楼,接着黄玲打开了门,用力的拿棒球棒抡向了猥琐的教导主任,还有骂骂咧咧的主任老婆。

此刻骂声消失了,二人先后倒地,露出了黄玲母亲错愕的面孔。

黄玲头也不回的下了楼,走出了家门。

也就在这时,观看中的我真的暗自叫爽。

那两棍子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抡的特别出气。

心情有如下图

再说说人物部分,和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一样,有着存在主义的精神内核。

一、生活中的局外人

我能感受到的是在绝对绝望的时刻,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游离于自己的生活的。

每个人所展示出的选择以及对现实的接受状况,活生生的就是加缪笔下局外人的化身。

对于当下的举动都持有怀疑态度,并没有很想去做什么,也没有很不想去做什么。而现实状况是,我仅仅就是做了。

韦布离家出走跑到奶奶家,进门之后发现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死在家中,这个无处可逃的孩子,怀着一股子近似于冷漠的态度通知了家人,就继续自己的亡命之徒。

于城跟心上人在小饭馆吃饭,突然饭店的厨房失火,于城二话不说冲进去把火扑灭。

对于这样一个睡兄弟的老婆,没事就打架斗殴,人们眼中的“人渣”,他去救人的这个举动可能并不包含我们所认为的救人的这层含义,也没有要功成名就的企图,他做这件事的原因他自己都不清楚。

就好像我们不知道为何活着,为何工作,为何哭笑不得的把每一天过完,但现实是我们确实过完了一天又一天。

二、他人即是地狱

互相责骂的父子让家庭变成牢笼

互不关心的母女让相处变成煎熬

父母没有父母的样子,子女没有子女的样子,彼此之间一起把家庭过成了地狱的模样。

为了子女的教育,为了昂贵的学区房把老人赶去养老院,老人走投无路中去养老院看看接下来自己将要过上的生活。

这里的养老院并不是韩剧里描绘的那样,老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有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这里的老人有的昏昏欲睡、有的自说自话,有的呆滞冷漠,大部分都是沉默不语,在昏暗的房间里踱步、昏睡、对着窗外愣神挨过一分一秒。

导演在拍摄敬老院这部分的时候同样采用了长镜头,跟着镜头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看过去。在没有灯光的画面里,靠着窗口暗淡的光线,揣摩每一位老人的状态。

地狱一样的人间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因为互相抱怨,因为互生记恨,因为不能忘记伤痛的过去,住在一个屋檐底下的,本是世上最亲近的人成了世界上最冷漠无情的陌生人。

三、无处可逃的出逃

“满洲里马戏团有一只大象,它他妈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很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时候也有人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韦布说他要去看这只大象。

黄玲一开始嘲笑韦布千里迢迢看大象怕是有什么毛病,但是当她遭遇了副教导主任的背叛和无耻的指责后也买了开往满洲里的车票。

于城对他的心上人说,你别在这个地方秀你的伪中产生活了,我们的生活都烂成这样了,不如跟我一起去看大象吧。

那个女人反问他一句,有意思么?

韦布对老人说,他要去满洲里看大象,老人说哪的生活都一样。没必要去别处寻找。但老人最终没有说服自己,也要跟他们一起去看大象。

他们是真的去看大象么?他们到底是去看什么?看完之后呢?人生会有变化么?这个小镇里的故事会变好么?

也许,与其在这里烂掉,不如烂在别处,起码也是寻找过的了。

导演的故事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了,很多文章都做了很认真的报道,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查看。

再想说的一点就是,希望人类能对这些偏执的艺术家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保护。

不迎合观众,不迎合票房,一心要做一部好电影的导演不应该这样离开人间。

人类拥有他们,人类能看到他们的作品,这何尝不是一种运气。

想到胡波,除了难过,大概只能想象一只大象,它什么也不说的坐在地上。

就他妈的那样沉默地坐在地上。

电影放映后,贝拉·塔尔给胡波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们:

非常抱歉,我不能出席在这场放映,陪伴你们和最亲近也最亲爱的学生、朋友(胡波)。

我现在在当初遇见他的同一间酒店里写下这段话…

许许多多的中国导演曾向我展示过他们的作品,但当我看到他(胡波)和他的作品的时候,我知道一切都没有错了,这毫无疑问。

他是一名极其优秀并值得尊敬的同行。他的双眼总是展露出一种强烈的不同常人的光芒。

无论如何,我不想再谈论我现在的感受。我只想告诉你们,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对世界有如此广阔视野的人。我在武汉最后一次见到他,他给我看了他新片的演员表和取景地,还送了我一本他新写的书。

他在书上写着,“献给我的教父”。

啊!

我感到如此愧疚,我没能保护好他。我非常自责。

但是我如何去保护一个常年被风暴困扰的人呢?

他写过的书、剧本、话剧……

是如此痛苦……

没有尽头……

在工作中,他总是那么有想法,待人友善。

他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对细节有非常敏锐的洞察。

他总是匆匆忙忙,也许他知道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他点燃了一支蜡烛的两端。

他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他无法接受这个眼前的世界,而世界也无法接受他。

尽管我们失去了他,但他的电影会永远陪伴着我们。

请大家支持胡波的电影,并像我一样爱他。

篇二:

不轨之志——《大象席地而坐》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此处,并在荒原里寻找可以通向哪里的通路,并坚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止是对当下的失望透顶。”

——胡迁

人生是片荒原。

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胡迁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柏林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此消息让我于混乱中醒来,一丝慰藉,更多的是悲哀,无头苍蝇一样的悲哀。第一次得知此人是一则死讯,这也恰恰是可笑之处,看吧,不得不说死亡是最好的催生剂。而后下单,购买此人的小说集《大裂》,混乱,恶臭,虚无,死亡,你所能想到的任一一个负面的词汇都能从中找到应证。要知道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对于人来说语言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欺骗——欺骗自己,有人用来麻痹自己生存,有人用来告诉他人希望,而作者本人大抵是真的不想活了,告诉自己最现实的真相,这样的结局不是喜剧就是死亡,我想最后也是死亡。

当死亡套上那对世界的操蛋还心怀不轨的大脑时,无人知死亡者的感知,但旁观者往往蜂拥而至。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所有一切都不止是当下的失望透顶“,人生是片荒原,所有心怀不轨之人都在混乱,泥泞中前行,彼此相望,寻找着自己编织的”大象“,却不得始终。”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伴随着死亡,有的人长的瘦,于是死的比较快,有的人生的胖,所以拖得比较久,胡迁恰恰是个瘦子,所以死了,操,这得警醒,我也是一个瘦子。不过写于此,我又觉得他是幸运的,死亡总会来的,而死的人用最后一个动作将自己催生,如果不是死亡,片方将不会妥协,如果不是死亡,自己得不到保全,如果不是死亡,我也不会知道他。呵,失望是种好东西啊!我笑了,我在此深深的恶意,实属不该,没人知道如果之后。世界操蛋于此,要用死亡来警醒,借一句他的常用语来表达:”CTMD“

好了,望天堂安息,哦,对了忘了,不轨之人只有在地狱。

谢谢的你不屈

2018.02.25

尤子

愿更多不轨之人看到你,愿你的作品成典

篇三:

现在心里还是颤抖的,右手合谷穴有疼痛感,双臂肱二头肌酸痛没有力气,端着手机打字稍有吃力,有点接近帕金森综合症患者。

……

搞不好生的问题,死就相对容易了。

昨天写了一段就写不了了,从未接触过如此压抑与绝望的黑暗。现在还心有余悸,我想慢慢一段短敲打出我心里的文字。

没有逻辑,想到什么就敲打上,就像刚才收拾完东西,想到那样一句话,那个“生”不只是生活,还有生命的意思,你的生命与后代的生命。

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本时代的问题与辉煌,这部作品展现的就是时代的病症,报喜不报忧虽然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模式,但是少有人揭示出病症,即便这种病症是少部分,但是它也是真实存在的。这部作品获了奖,导演用生命助燃了这部作品,他看到了很多的黑暗,大家在看这部作品时,可能并没有太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一定发生在身边或者社会新闻上。作品把各种事件联系在一起,构建了社会病症聚集效果下的巨大暗黑。

电影主要谈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由此引发了的年轻一代的犯罪,诠释着世态炎凉与世风日下。

其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着一种沉沉的重担,笼罩着巨大的阴霾,基本看不到希望。

故事中编织了一个去看坐着的大象的虚境,成了大家的一个希冀,作者也想去寻找一种希望,那种希望有可能在远方,但是山的那一边还是山,走到天边,如果自己没有突破,世界都是一个样。这里的人这样,那里的人也是一样,希望是好的,改变还是从自己的心里开始。

对于年轻一代,可能20岁之前的教育根本不受自己控制,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学校,没有社会上的接触。

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无非是贫穷与富有,健全与破碎,幸福与痛苦的分别。前两种不是什么问题的症结,重要的是组成家庭的成员有没有幸福的力量,有没有爱人的能力,对老人能不能孝敬,对孩子能不能关心,这是一个人是否正常的标志。

事实上,社会的症结是因为一个个有问题的家庭造成的,也就是一个个的人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担任着社会上的一种职能,人有问题,这个人的职务上就有问题,职能上产生问题会怠慢社会的人文进步,你可能看不到经济上会因这些问题有什么损失,那是看不到的,只能想到。

目前在中国大江南北与犄角旮旯刮起的扫黑除恶大型整治活动是一项刮骨疗伤之举。这是第一步,也只能是第一步,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社会的干净才能继续健全身体的其它部分。

胡波的死是有价值的,无论如何,他是用生命去换取文化的人,无论是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好,对于这个世界完全绝望也罢,他可能影响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该怎样还是怎样,但是他给观影者心里种下了一根草,这根草可能不会刺痛你,也伤害不了你,但是你一定知道有这根东西,那也可以叫做弦。

弦就是声音,也是警报,是危机感,忧患意识,是和平时代敲响的警钟,社会可以报喜不报忧,因为那样会让更多的人不那么堵,不堵就不会因为闹心而影响发展的脚步,就可能更顺畅,这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发展学。但是偶尔的警钟依旧要敲响,一部分人看到,一小部分人看到,就可以有点声音,大家偶尔听到点,就管用。

真的,真很微妙,也是价值所在,不是天翻地覆,是很微妙的变化。

最后,举杯酒,敬胡导演和他的团队,感谢你和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