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理解他人

  导语:我们想让小孩子理解别人,但遗憾的是,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别人的,尤其是4岁以下的孩子。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教育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如何让孩子理解他人

  在1978年,心理学家提出名为『心理理论』的说法,大意是孩子要到4岁左右,才能逐渐了解到自己和别人所感知、所想、所做是不同的。因此,尽管有人提到了需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但却不一定对4岁以下的孩子有效。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向孩子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小强有一个纸筒,小丽有一个塑料盒,塑料盒里有一个小球。小丽盖上塑料盒盖,离开了房间,这时,小强把球从小丽的塑料盒里拿出来,放到自己的纸筒里。小丽回来以后想玩小球,会去哪里找呢?3-6岁的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正确概率分别是25%,38.8%,61.4%,78.3%。也就是说,大多数3岁孩子通过故事已经知道了小球改变了位置,而他们认为故事里的小丽也同样知道这一点,将“自己的心理”与“他人的心理”混淆了。这是因为大多数3岁的孩子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还不够成熟,这种能力能让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和还没上幼儿园的『熊孩子』沟通起来太费劲儿:明明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明白呢?明明答应了的事,怎么说变就变呢?

  所以,如何让孩子理解别人,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至少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别人的——连理解自己都略显困难。所以,需要区分年龄段和个体情况来予以引导。

  1. 对于4岁以下的小孩子,尽管他们不能理解别人,但你却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最有效的。

  先说说我家小萌抓眼镜这种『不礼貌』的行为。

  小萌8个月时,觉得眼镜很新奇、很好玩,应该是一种可以玩的玩具:你看,妈妈都戴在眼睛前面玩了呢!当时,我们的做法是让他玩一副不要了的平光眼镜,作为『替代』,满足他想玩眼镜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抓掉我的眼镜。

  到小萌11个月时,他已经了解眼镜不是玩具了,但是他还是会突然来抓我的眼镜,一旦观察到我瞬间激烈的反应,就会咯咯咯地笑。这时,他会觉得『抓妈妈的眼镜』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在他抓掉眼镜时表现得非常平静,就像没有看见他的行为一样;但是,当他抓起地上的小球时,我们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和惊喜。很快,小萌就丧失了抓眼镜的兴趣,而是利用其它玩具和我们互动了。

  到小萌14个月时,有一次,他又突然地抓取了我的眼镜,并且哭哭嚷嚷的,希望我陪他玩耍。此时,『抓眼镜』对他来说,是引起我注意力的办法;但显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们给了他一个铃铛,只要他摇晃铃铛,我就放下手里的事来回应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和还没上幼儿园的『熊孩子』沟通起来太费劲儿:明明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明白呢?明明答应了的事,怎么说变就变呢?

  所以,如何让孩子理解别人,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至少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是无法理解别人的——连理解自己都略显困难。所以,需要区分年龄段和个体情况来予以引导。

  1. 对于4岁以下的小孩子,尽管他们不能理解别人,但你却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最有效的。

  先说说我家小萌抓眼镜这种『不礼貌』的行为。

  小萌8个月时,觉得眼镜很新奇、很好玩,应该是一种可以玩的玩具:你看,妈妈都戴在眼睛前面玩了呢!当时,我们的做法是让他玩一副不要了的平光眼镜,作为『替代』,满足他想玩眼镜的需求,同时又不至于抓掉我的眼镜。

  到小萌11个月时,他已经了解眼镜不是玩具了,但是他还是会突然来抓我的眼镜,一旦观察到我瞬间激烈的反应,就会咯咯咯地笑。这时,他会觉得『抓妈妈的眼镜』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在他抓掉眼镜时表现得非常平静,就像没有看见他的行为一样;但是,当他抓起地上的小球时,我们会表现得非常激动和惊喜。很快,小萌就丧失了抓眼镜的兴趣,而是利用其它玩具和我们互动了。

  到小萌14个月时,有一次,他又突然地抓取了我的眼镜,并且哭哭嚷嚷的,希望我陪他玩耍。此时,『抓眼镜』对他来说,是引起我注意力的办法;但显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们给了他一个铃铛,只要他摇晃铃铛,我就放下手里的事来回应他。

  2.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尝试让他们去理解社会规则、别人的感受等,从而形成使其受益终身的『换位思考』方式。

  当孩子满4岁以后,心智发展会进入高速增长期。这时可以教给孩子什么叫『换位思考』,帮助他们了解别人的感受。我觉得有几种方式是值得推荐的:

  (1)预先学习。绘本或者故事正是很好的『预演』方式。例如《David, No!》等绘本里面列出了很多小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和孩子一起读这类绘本,有助于孩子提前形成约束和规则,从而避免出现上述行为。这类绘本很多,可以买一整套陆续学习。

  (2)场景再现。当制止孩子不礼貌的行为以后,等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时,需要重现当时的场景,予以教育。例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后,可以回家以后由爸爸或者妈妈表演孩子的行为,并告诉孩子:这样是没法达到目的,并且会影响到别人的!接下来,注意了,需要进一步教育孩子,询问『这种做法对吗?』如果孩子说『对』,那就明确告诉孩子『不对』,并解释原因——直到孩子能说出『不对』,再予以表扬和肯定。连续几天进行这样的场景重现教育,对孩子形成礼貌的行为是非常有帮助的。

  (3) 以身作则。当孩子具有自我意识以后,会不仅仅『听』父母怎么说,还会『看』父母怎么做: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进而教育孩子时事倍功半。例如,有的妈妈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闹,但是教育方式确实拼命喊着,『别哭了!烦死了!别吵了!吵死了!』孩子会想,为什么妈妈都可以大吵大闹,却要求我不能如此?很多父母喜欢言传,不喜欢身教,是因为言传很轻松,还因为他们从心底认为『我是你老子,我说的话你就该听,即使我做不到,你也得做到』。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毁坏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