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培养

  独立和自主能力是孩子*的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小编整理了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培养,欢迎欣赏与借鉴。

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培养

  充足的安全感是独立性的前提

  外在的世界是家庭的延伸。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感到父母对自己是接纳的、爱自己的,那么对外在世界的评价会比较积极,就会敢于跨出家门独立完成事情。

  因此我们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时,需要多陪伴孩子,多一些亲子活动,这样孩子会逐渐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同时,要避免在孩子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如恐吓、威胁、讲恐怖故事等。

  如“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了/警察叔叔就要把你抓走了/妈妈就不要你了/不高兴了”等尽量避免,7岁以前尽量讲一些真善美的故事,有阴暗情节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等,最好等孩子7岁以后,能分辨现实和虚幻的时候再讲。

  鼓励孩子多进行自主性动作,培养孩子行为的独立性

  当孩子表达出想自己做的意愿时,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先从孩子自身的事情开始,如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解扣子、扣扣子,吃煮鸡蛋鼓励孩子自己剥壳,大小便时自己脱裤子等,逐渐可以发展到照顾环境和他人,如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忙掰四季豆、包饺子的时候帮忙递饺子皮或者放馅,外出的时候鼓励孩子多和他人打交道,如买东西的时候让孩子把钱给收银员等。

  孩子自己做的时候,可能非常慢,或者做的不太好,善后可能会花更多时间,但是孩子的收获却是很大的。孩子在一件件的事情中,确认了自己是有力量的,这种自我评价会帮助孩子迎接更多的挑战。

  尊重孩子意志的发展、培养孩子精神上独立性

  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早上妈妈准备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孩子却非要穿妈妈看来很不合适的一套衣服,没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盯着一只爬来爬去的小虫子研究半个小时,虽然大人看起来很无聊,但是孩子其实是在很专注的研究,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陪着TA,等待孩子自己结束转向下一个活动。

  有时候,不打扰就是最大的尊重。意愿被充分尊重的孩子会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为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这些对于孩子将来挖掘自己的人生兴趣和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重孩子语言、智能和情绪的发展,提升孩子独立的能力

  从孩子出生就多跟孩子说话、唱歌、讲故事,跟孩子互动时的语言要清晰、准确,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让孩子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处在一定的秩序中,这样能很好的发展孩子的智能,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孩子面前处理事情温和而坚定,也可以培养孩子平和稳定的性格,进而促进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当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时,只提供必要的帮助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怎么办呢?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孩子自己穿袜子,可是半天都穿不上,急的哇哇哭,于是家长就过去帮孩子把袜子穿上。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无法穿上袜子会有一些挫败感,但如果大人直接帮助孩子穿上,孩子的感受仍然是我做不好这件事,要靠别人才能完成,挫败感仍然很强。

  甚至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以后穿袜子就直接让爸妈穿。这样的事情多起来,孩子会养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那我们该怎么做呢?简单说,就是只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孩子想打开瓶盖喝水,但是努力半天也打不开,于是向大人求助。

  大人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就是完全拧开,第二种是把瓶盖拧松一点点,然后让孩子自己打开。或者孩子想爬上床,一种是直接把孩子抱上去,另一种是用手或者胳膊做支撑,帮助孩子自己爬上去。前面一种是包办,后面一种就是必要的帮助。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大人完成,后者是孩子克服困难自己完成。

  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孩子会觉得,没有大人我完不成这件事情,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会直接放弃尝试,后者觉得虽然有点难,但是我还是自己完成了,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力量感。以后遇到一些困难,孩子会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独立性的差异逐渐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