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幼儿园为完成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本园的具体情况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当前,适应幼儿园新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指导法和间接指导法。
(一)直接指导法
直接指导法就是用言语、动作、情感的表达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幼儿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言语指导、动作指导和情感指导三种。具体方法有口述法、直观法、观察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情感指导法。
1. 口述法
口述法也叫做言语指导法,它是用语言进行指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最为经常和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口述法的最大优点是,它不仅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便于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这种方法如果能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会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bel)认为: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口授法只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就是一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口述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提示等多种形式。
讲述是指用语言叙述教学内容、教材;讲解是解释和说明材料、规定、要求等;谈话是指用提问、答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运用口述法应注意:
⑴教师的讲述和讲解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要简明扼要、要突出重点,让幼儿听懂。讲述和讲解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教师适当的讲述和讲解。向幼儿传授知识需要讲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需要讲解。讲述和讲解有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⑵谈话必须在幼儿已具备某一方面知识和印象时才能进行。谈话的目的、要求和步骤必须明确。提什么问题要事先设计好,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原则。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照顾个别幼儿的水平。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应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谈话结束时,要对谈话的内容作出小结,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对幼儿在谈话中的优缺点要进行评议,以鼓励幼儿谈话的积极性。例如,在“三八”节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幼儿知道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引导幼儿了解妈妈、阿姨等妇女的辛勤劳动与贡献,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培养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安排游戏、歌舞表演,庆祝会等系列活动外,可以运用晨间谈话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三八”节的知识,并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庆祝“三八”节活动。
⑶教师组织讨论时,要引导幼儿*发表看法,要围绕中心讨论,结束时由教师小结。 口述法可以是教师利用教具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直观法、游戏法、操作法等配合使用。
2. 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配合讲述、讲解向幼儿显示实物、教具或者作示范性实验和表演,加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幼儿直接获得感性知识,形成清晰的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直观法包括演示、示范、范例等形式。演示是指教师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教具、模型或做实验。示范就是通过教师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本身也就是一种范例。范例是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幼儿的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运用此方法应注意: ⑴演示和示范等要求正确、清楚,动作不要太快,要让全体幼儿都能看清楚。
⑵使用直观教具必须与语言指导紧密配合,边讲边做。这样既可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也可弥补直观的某些不足。一般说,教师在使用演示前,先要加以必要的说明,指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在演示过程中,要及时提出问题,指引观察方向;在演示后要做好小结,引导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升华。例如,教幼儿画“菊花”时就可以采用此方法,并配以恰当的讲解。教师可边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菊花”,边用语言分析其特征,让幼儿明确菊花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为幼儿作画奠定基础。
⑶教师的示范是幼儿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示范又分为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两种。在向幼儿传授儿歌、歌曲、舞蹈、绘画等内容时,教师应做完整的示范,使幼儿对要掌握的知识、动作、技巧有正确的完整的印象,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有缺点、错误和难点时,教师可再作分解示范,以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和解决困难。示范可由教师示范,有时也可以让幼儿示范。示范对幼儿特别有效,它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当中,使用十分普遍。
3. 观察法
观察是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⑴引导幼儿观察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六种:
①顺序观察法,是让幼儿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按步就班地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这种有顺序的观察方法能使幼儿全面地、细致地观察物体的每一部分,不会有遗漏的地方。一般在观察动物时,适宜采用此法。比如观察熊猫,先观察头的形状及头上各器官,接着观察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熊猫的习性,使幼儿得到对熊猫的完整印象。
②典型特征观察法。先引导幼儿观察最明显的特征,再过渡到一般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很快地激起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让幼儿观察蝴蝶,幼儿首先注意的只是蝴蝶的翅膀和颜色,于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典型的特征入手,首先观察蝴蝶的翅膀和颜色,再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头,触须、胸、腹和足。使幼儿从开始无意性的观察转向有意性的观察,从而对蝴蝶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③分解观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这能培养幼儿对复杂事物的综合观察能力。如让幼儿观察客轮,可先看一下客轮的外形,然后将客轮分成船首、船身、船尾、客舱几个部分观察,搞清楚每个部分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清楚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了解客轮的全貌。
④比较观察法,即让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培养幼儿辨别、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区别鸭和鹅的不同点,同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又如种下两颗花籽,一颗在墒土好的盆里,另一颗在土壤干燥的盆里比较哪颗种子先发芽。幼苗长
出后,一株肥水适宜,另一株缺少养料和水分,比较哪株长得健壮。诸如此类。使幼儿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的细小差别。
⑤追踪观察法,即让幼儿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如,为了弄清楚青蛙和蝌蚪的关系,可以养些小蝌蚪,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在追踪观察过程中,幼儿搞清了: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什么时候尾巴不见了?黑色的蝌蚪什么时候变成了一跳一跳的小青蛙?等问题。
⑥探索观察法。这是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结果的方法;是引导幼儿走向科学的门户。如,探索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流动的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在盖子上又结成水滴,水放入冰箱,又会结成冰,冰加热后再融化成水。让幼儿探索水的三态之间的关系和各态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转化,需要什么条件,从探究原因开始,直到导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几种观察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将它们配合运用,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⑵引导幼儿观察时,应注意:
①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内容,提出观察要求,拟定观察计划;其次,要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创造观察的条件,提供观察的对象。
②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的目的,引起幼儿观察兴趣,引导幼儿自始至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③观察过程中,教师应用语言与手势进行指导,教幼儿按顺序地观察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有意识地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 ④观察结束时,要总结幼儿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同时还应组织幼儿作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与认识。记录的方式可采用笔录、磁带、绘画等多种方式进行。
⑤运用观察法时,应强化感官训练,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应是这样。
4.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带领下,通过多次重复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应用比较广泛。幼儿通过反复练习,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此外,在练习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这一方法能有助于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练习法应当注意:
⑴要有目的地反复练习,每次练习教师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幼儿的错误,不要让错误的东西重复,以免多次重复形成错误的习惯难以改正。
⑵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以保持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除了在各科教学中有练习外,可以组织专门的练习课,但重要的还是坚持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都进行,尤其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更需要在游戏,劳动,日常生活中,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从而赶上全班的发展水平。
5. 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应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⑴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和创编不同形式的游戏,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时,可利用图片开展“配对游戏”,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认识
水果、蔬菜、交通工具、服装等;又如,在小
班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时,可组织幼儿玩“小猫玩球”、“赶小鸡”等游戏,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⑶教师应重点指导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完成既定的教学要求。
⑷在组织游戏活动时,由于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教师在指导方法上也应有所变化。例如,组织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时,教师应事先为幼儿选择好适合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场所,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在幼儿进行探索性活动时,要善于不加干涉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允许幼儿主动*地探索。组织幼儿进行教学性游戏如由语言游戏、计算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时,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选择游戏的形式,并确定游戏的主题、动作和游戏的规则等。在游戏开始时,就向幼儿交代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并以对游戏的极大兴趣,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游戏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督促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指导。游戏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对积极参与游戏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并对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提醒幼儿在下次游戏中改正。组织教学性游戏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示范。
6. 情感指导方法
情感指导是教师通过微笑、点头、赞成、反对、表扬、肯定、否定等情感的表达,与幼儿公开地交流情感,使幼儿的自我感觉良好,使他们能够自我肯定,心情愉快;即使是幼儿出现了不良行为,教师也可以采取情感指导的方法,如可以采用故意忽视,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间接指导法
间接指导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室内外环境;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与家长的联系等方式给孩子以指导的一种方法,包含着教师高度的教育艺术。好的间接指导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似乎每个幼儿都在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间接指导对个别幼儿和小组活动特别有效。
1.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是指教师为幼儿准备的,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育各方面发展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创设这样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环境
选择环境是要从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出发,在环境中收集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工,选择适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条件。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因素都是适宜用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例如,不健康的、消极的、恐怖的教育意义不太大的环境因素不宜提供给幼儿;也不是任何环境因素,在任何条件下都适合于任何幼儿的。由于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个性特点不同,不同的幼儿对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首先要对环境因素进行选择。
(2)提供环境
提供环境,就是要有意识地设计实现教育目标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种具体的学习环境,而是要从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信息的来源、活动的机会、材料、情景和目标等。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时,应注意安全性、趣味性、多样性和多功能性。为幼儿提供精神环境时,则应尽量创设一些*、平等、宽松、活泼、少限制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不应是零散的、随意的、无系统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注意: ①要对教育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创设环境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里不光指《规程》中的终极目标,而是要把这个目标落实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具体计划之中,以这个为根据来设计和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要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透彻的了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需要设计和布置环境。 ③对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因为同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经验、
水平、身体状况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创设出适合每个孩子的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④要对环境中可以利用的人和物的教育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也即是,教师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这里包括人也包括物。在幼儿园中的教师、幼儿以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环境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教师的以身作则,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园风等都应有充分的认识;对于物质条件具有什么作用,应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布置的环境才能真正有效果。
(3)控制环境
提供环境指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可以介入环境的条件和行动方案,而方案有效地实施,则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和安排,这也就是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教师控制环境主要是通过控制手段的转换和角色的转换来实现的。
①控制手段有下列两种:
A.直接控制手段 直接控制手段表现为直接地、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如教师要向幼儿规定必要的行动注意事项,传授关于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交代一些必要的规范、某些技能技巧,比如工具物品使用的方法和交代纪律和行为规范的要领等,都可以使用直接控制手段,由教师直接地把要领教给幼儿。直接控制手段的长处在于它很清楚、明确、易于引起幼儿的注意,且使幼儿易于掌握要领,节省时间,效率又高。不足之处在于它易使幼儿产生一种受控制的感觉。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老师讲的时间稍长,幼儿听着就会感到不自在。所以用直接控制手段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自然、语言要生动形象。直接控制手段要尽可能多地和间接控制手段配合起来使用。一般直接控制手段常在班集体、小组中使用。
B.间接控制手段 间接控制手段是教育意图的迂回传递。即教师的意图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以物质环境为媒介。表现为二种情况:一种是在准备物质环境的时候,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贯穿到准备的材料当中去,按照教育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材料、活动的场地、器具等,布置一个适合教育目标的物质环境;另一种就是推动环境的活动气氛去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即是教师要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创造一个活动的气氛,引导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环境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充分利用他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环境真正的价值。
第二,以幼儿群体为媒介。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他们间互相模仿,在群体生活中渴望与小伙伴们交往,并希望被他们承认和接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把幼儿群体作为媒介,通过控制幼儿群体,间接地控制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个群体被利用得好,可以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基本品质。
第三,以教师自身为媒介。教师是幼儿园环境当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他们自身一贯良好的行为举止,诸如言语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是幼儿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模仿的对象。幼儿通过观察、学习被潜移默化,而能按照教师的榜样(或示范),学会限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能成为一种间接控制孩子的有力手段。
以上几种间接控制的手段,不是截然分开,他们经常是统一地起作用,当然也可以有所侧重。
②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幼儿活动中,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经验水平和按照活动的种类、内容,变换教师的角色,随时改变自己指导的方法。幼儿的学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操作学习 就是要用动作与玩具材料作用,通过自己摆弄物体获得关于物体性质的知识并逐步地形成数理、逻辑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另外,又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某些社会知识,也属于此类。在这类学习中,教师首先是物质材料的准备者、提供者,使幼儿可以进
行最广泛的实验;其次是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创作者,向幼儿传授必要的知识。例如,物体的名称,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幼儿一旦进入操作,教师的角色又要转换为一个观察者,当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老师帮助和指导时,老师又马上转换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学习告一段落时,教师的角色则可以转向评价者,可见在这样一个操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从开始作为一个材料的提供者、准备者,然后转换成为一个观察者,也可以转换为一个指导者,也可以转化为幼儿的合作者和伙伴。教师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来帮助幼儿学习。
通过模仿和记忆学习 很多生活常识、社会知识、行为的规范,还有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健康知识,都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幼儿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模仿老师的动作进行学习,对于这一类的学习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
概念学习 主要是通过幼儿思维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环境,使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充分积累感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先形成初步的概念,再逐步上升为比较高级的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幼儿能否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要与教师的灵活指导,教师转换角色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在这三类的学习中,教师担负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决不能固守于一种角色;在幼儿游戏当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4)调整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抽象模式,是处在动态变化中。也即是,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教育目的、要求,以及客观条件等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教师要经常调整环境,使之保持适于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调整环境的重点是调整管理当中的各种关系。环境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幼儿、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好的环境是三者间保持平衡,而维持平衡的中心是教师。
2. 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
精心设计和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使幼儿每天都能生活得有条不紊,富于节奏,每天给幼儿开辟一定的天地、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户外阳光下和清新的空气中活动,有利于健康;多种教育手段的运用,能使幼儿在劳动、参观、散步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将幼儿置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富于情趣的活动之中,易于形成良好的心境,不断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促使人际交往,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品格。可见,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对实施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总目标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重视对每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力求使一日活动安排有周密的计划,实施保教目标的具体要求应融汇到各项具体活动中去。
(2)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一日活动中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过渡,充分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效益。
(3)要为幼儿自选活动、*活动、游戏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对幼儿的一日活动给予正确指导,让幼儿独立自主、心情愉快地多参加一些*活动,把幼儿从单一的活动形式中解放出来,使幼儿的各种感官都随意地进行活动,促进幼儿逐步地向高一层次发展。
(4)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教育内容,使生活内容具有地方特色。
3. 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共同担负着培养教育幼儿的任务。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一方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另一方面还继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幼儿在幼儿园、家庭都能生活愉快,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必须密切配合。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幼儿教师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他们各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素养,因此,对幼儿的影响
也各不相同。幼儿教师应理解家长,了解他们的不同的态度,并以平等的亲密伙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具体地给家长以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坚持做到:
(1)主动进行家访,经常与家长联系,对幼儿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并为每一个幼儿建立个人的档案。
(2)主动向家长提出创设和利用家庭环境教育幼儿的建议。家庭环境是由人和物两大因素构成的,具体的物的环境创设、安排及使用,又受人的因素制约和控制。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时这两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视。建议包括的内容有:①建议幼儿的父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②建议幼儿家长创设和谐轻松的家庭气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③建议幼儿家长为幼儿安排好活动的天地。④建议幼儿家长布置整洁有序、美观、朴实的家庭环境,吸引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