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分析
“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新《纲要》理念下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思想。关注幼儿,让每一位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获得成功感。在暑期师德培训观点碰撞中题目“对于班级顽皮、倔强、性格孤僻等特殊孩子,你是怎样引导的?请举例说明”引起了教师们强烈共鸣,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有对特殊孩子的执拗、孤僻感到困惑而思绪万千,有对特殊孩子的教育成功而激动不已。
确实,针对目前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家庭监护成员的充足,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但有时却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顽皮、自私、霸道、倔强等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又汇总了大家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的共同讨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这句话真正将教师神圣职业的内涵具体化了。疼爱自己的孩子仅仅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动物本能,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严慈相济的无私之爱,这种爱才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针对班级的每一位孩子,我们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无私的爱,孩子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 关注孩子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促使每一位孩子获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接纳班级的每一位孩子,不论是聪明活泼的,还是淘气顽皮的,教师都有责无旁贷的教育义务,
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性格特殊的孩子,有的孩子喜欢听表扬的话来激励,有的需要教育的严肃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 想方设法,当好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幼儿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绝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教育评价幼儿,要注意形式上的趣味化和多样性,要因人而教,教育的方法要变化多端,表扬、批评也是如此,寓于孩子接受,使得每一次的教育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只有教师用心去关怀,用情去感化,孩子的心理会获得健康地成长。
审视教育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为了使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活动背景 对幼儿来说,学习内容应该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能以经验的形式呈现的。让幼儿熟悉周围的环境,认识了解一些常见的蔬菜,建立相关的概念,并在游戏中有礼貌地求助和感谢他人的帮助,体验生活和乐趣是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在设计这个活动时,我把整个活动放在一个幼儿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特定环境中来进行,幼儿参与性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体现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二、活动实录:
第一环节:简单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乖乖,妈妈去买菜,你们愿意和妈妈一起去吗?(幼:愿意)
(评析: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出现,亲切地称呼小朋友为小乖乖,一句简短的话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建立了感情,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学习有礼貌地求助和感谢他人的帮助。
(评析:鸡妈妈和狗妈妈这两个角色是幼儿所熟悉的,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愿望。并通过问路这一环节,表演和语言的启发,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乐意参加游戏,在学习中有礼貌的求助和感谢他人的帮助。)
4、买菜。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和阿姨打招呼,大胆地说出自己想买的菜。
学习短句:“阿姨,我想买╳╳菜。”
(评析:幼儿当顾客,老师当营业员阿姨,用这样的身份来处理问题,能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在这买菜的过程中,与营业员阿姨的交流中,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的与交往,也提供了全体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幼儿积极交流的愿望。)
第三环节:买菜回家。
我们边念儿歌,边回家。(儿歌:小乖乖,去街街。陪妈妈,去买菜。猪肉、鸡蛋、大白菜,嘿吆嘿吆抬回来。)
活动评价:在本次活动中充分考虑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识事物的特点,紧紧抓住了一个“买”字,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整个活动生动自然,效果明显。
1、活动环境和谐,把活动室布置或菜场,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景中积极地学习活动。
2、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以妈妈的身份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气氛油然而生,使幼儿无拘无束地投入活动中。
3、活动过程自然,巧妙地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听着欢乐的音乐进入活动室(菜场)自然地向鸡妈妈、狗妈妈问路,玩买菜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活动目标。
4、值得注意的地方:当小朋友称阿姨是买菜阿姨时,教师应纠正为:营业员阿姨。这样可能更规范一点。
所思所悟:通过上述活动,我也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即使是一头贪食的猛兽,在它不想吃食的时候,硬塞给它吃的也会破坏它贪婪的天性。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诱导。他还指出过教育的三种不同心态,即恐惧心态、好胜心态、好奇心态,结果有天壤之别。前两种教育形式会破坏孩子的求知欲,第三种才是最理想的教育。在这里让我想起当前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练琴时,就规定孩子一定要达到多少级,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结果孩子可能经历了磨难达到了目的,但学习的胃口破坏了,学习的欲望没有了。我认为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到快乐,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苦头,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快乐的学习才是持久发展的动力源。
游戏对幼儿的心理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这是由于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细致深入地理解事物。同时,在游戏中也培育了幼儿的言语、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尤其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活动中,也发展了愉快的情感和坚毅的意志性格等。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妥善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支持鼓励,互动推动——让孩子们活动中如虎添翼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向孩子学,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以鼓励,以支持,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尊重个性差异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纲要》中也多次提到: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还孩子表达的*,还孩子心灵的*;意味着对孩子想像的放飞,对孩子个性的认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独立思考,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适时的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例如:在主题活动《咚咚隆咚锵》的教学中,孩子们有的用锅盖、有的拿铝盆、有的搬来桌子、椅子、瓶子和木头,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成了孩子们分外有趣的学习工具,他们*地玩弄着身边可取的物品,敲锣打鼓,咚咚锵锵,叮叮当当,越敲越高兴,越敲越陶醉于其中,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声音,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对声音和打节奏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拍手、跺脚、击掌、敲敲打打陶醉于一片无限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主题也随之不断拓展和生成。
●家园密切合作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幼儿由于年龄小,更多的生活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
有人说“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资源对幼儿的主动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瑞吉欧教育主张: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幼儿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互相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这种对家长、教师和幼儿互动、合作关系的看法,不仅使幼儿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同时还加强了幼儿对家庭、团体的认同感,让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在主题活动“兔子”中,家长给我们提了许多的建议,如:让孩子把兔子轮流带回家做客,原来把孩子送来就匆匆离去的家长,在这次的活动中经常驻足观看“家园互连网”上陆续张贴的有关兔子的内容。在“求助热线”栏目中,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及时帮助。“请您是否能告诉我兔子爱吃什么?”的求助热线一贴出,家长们纷纷把自己所知道的答案告诉了老师,有的家长还亲自到菜园里拔地瓜藤、花菜叶,从家中带来青菜、谷子、豆子给小兔吃,给孩子们频添了许多的欢乐。在幼儿园,孩子们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回到家,还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或是疑问讲给父母听,和他们进行讨论。家长及时记录幼儿的讲述和疑问,并反馈给老师。有许多在幼儿园无法完成且又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有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如虎添翼,让我们孩子尽情享受探究实践中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实践,按照陶行知的要求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努力使孩子生活在思考和探索的世界里,让孩子充分享受“活”、“全”、“创造性”的教育,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教中吓唬语不能有
昨天,我正在给班里孩子上课,一位头发花白、背有些驼的老爷爷来教室门口倒垃圾,坐在教室门口的两个幼儿突然大声说:“老师,老*来了!”还一脸的惊恐,瞪着眼睛望着我,满眼的渴望被保护,我被孩子的举动搞的哈哈大笑起来,感觉孩子太可爱了。可是过后细想一下,却被这种想象所带来的后果吓了一跳。
新学期我们小(三)班迎来了43名可爱活泼的新生幼儿,因为大多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离开过家长,依赖性较强,刚来幼儿园幼儿的哭闹现象比较严重、喜欢随意走动、打人咬人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老师有时在说教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会无意吓唬孩子。“再不坐好,让老*来把你背走!”“还哭,我就把你送给大灰狼!”“不听老师的话,把你送到小(二)班,小(二)班的老师可厉害了。”“上课再说话,老师就把电话,晚上不让爸爸妈妈把你接回家了!”…..这种时有发生的吓唬孩子的方法,有时也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也会立即老老实实的,不再哭闹了,可是这些话语却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其坏处至少有:
一、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幼儿园本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老师应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经常吓唬孩子,让他对幼儿园和老师产生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这对我们老师以后的工作会带来许多不利。
二、损害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老师“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把老师的话便看成了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对老师的尊重感会大打折扣,也会养成孩子爱说谎话的不良习惯。
三、会增加幼儿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家长有时会反映孩子夜里会做噩梦,然后大哭起来,睡不稳,早上精神状态很差,其实这都是那些吓唬的话语造成的。
四、恐吓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老师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容易使幼儿形成胆小、软弱,遇事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不良性格,不利于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个性。
五、老师顺口说出的“妖怪吃你”之类的话,不讲科学,不合情理,会给孩子在心里和逻辑思维上形成错误的认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因此,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弊多益少,不如用循循善诱、说明道理的方法,更有益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更有益于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
学习《保教指南》,帮助幼儿阅读越快乐
最近几年,关于“早期阅读”“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的话题犹如雨后春笋般流行于各学校。同时,相应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竞相开展。自从去年,我开始着手尝试一项有关关“读书活动”的课题后,我也开始设计,并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惑,开始以为阅读活动,无非是组织一些语言活动,创设良好轻松的语言环境,开展系列的表演活动就行了。但看似热闹非凡,但是真正的阅读又有多少呢?于是我努力思索着,认真学习《保教指南》,在《指南》中寻求帮助。
翻看《保教指南》第二十条——观察幼儿,倾听幼儿,及时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善于发现和捕捉突发性的教学问题,在观察基础上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那么,我们面对的首先是3——6岁的幼儿,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志与技能。可是,孩子天生又没有具备阅读能力的,他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我们开展的种种活动,只不过是提高或丰富孩子的阅读罢了,真正要做的第一步,肯定是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会自主的阅读,正如《指南》中的二十一条所说:向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阅读”一词,我个人认为是由“阅”和“读”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幼儿孩子学习阅和读。掌握他们的正确方法,才能体验之中的快乐。
一、阅的快乐。
“阅”通俗的讲法就是看,当然,我们的孩子不识字,且没有很高的阅读基础,给他一本书,如果不讲,可能没几个孩子能看懂吧,更别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了。所以看什么,怎么看,对孩子来说是很关键的。
(一)看什么?
首先,给幼儿选择适合他们的书。幼儿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都有限,对于图书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在选择图书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具有儿童情趣的,而且,选择的读物要形象鲜明,具有积极思想的图书。幼儿的图书应是图文并茂的,书中不但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还记载了有趣的故事。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图书是幼儿从理解图画符号到文字符号,从学习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有效工具。图书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两个过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那些具有动人故事,以文字记载为主的书籍,幼儿是不感兴趣的,还有那些情节恐怖,绘画丑陋的图书,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一些副面的影响,这类的图书,对于幼儿是不合适的,也是应该抵制的。
(二)怎么看?
怎么去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看书和翻阅图书呢?
幼儿在得到一本图书的时候,首先就会被书上五颜六色的画面所吸引,就会从他们拿到的那一页开始看,无论是第一页还是中间页,更有的幼儿会把书倒着看,而且看的速度比较快,通常是很快的翻到头,一本书就算是看完了,对书的印象自然不深,而且这种看书的方法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也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引导幼儿逐页阅读,让幼儿仔细观察每一个画面。首先指导幼儿看书时,先看封面和封面是的字,久而久之,看书要先看书封面,然后再往后看的习惯形成了。孩子拿到书,看过封面,很容易就翻到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在这种图书的帮助下,幼儿看一页翻一页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我还设计了游戏活动“书中找一找”,把画有各种图案的图片装订成书,然后让孩子们在听到信号后,用大拇指和食指翻书寻找。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不但给孩子增添了看书的乐趣,还学会了怎样去翻阅图书的本领!
另外,还要做到多想多忆,可以在阅读之前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带着一些问题去阅读,注意一些重要的情节,边看边思考,让幼儿“*”的接受知识,以便幼儿自觉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回忆图书的内容,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书里的内容,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二、读的快乐。
我们指导孩子在阅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地读,鼓励孩子读出快乐,读出自信。当然孩子的读,也和说是结合起来的,只有在说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的去读。读的同时,还需要用小耳朵去听,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一)说什么?
虽然我们也提倡安静的阅读,但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他们比较习惯于自言自语,有不少的幼儿在看过一本书后喜欢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的人听,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幼儿讲述的内容,可能是书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创造性的讲述,这对于幼儿创造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看到的画面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首先帮助幼儿观察画上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描述,如:我看到了书上有谁,在干什么?简单的描述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阅读。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运用一些优美的词语进行修饰,并可以让大家一起来学学、说说。为了使幼儿不出现说了一遍就不想说的现象,我还运用配画的形式来引起幼儿说的兴趣,或让孩子根据听的用小画笔画在白纸上,开展“边说边画”的游戏,这样既能帮助幼儿边看边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引起幼儿无限的想像。同时,我在讲述或朗诵时,运用语言,语调,语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氛围来感染孩子,使他们乐于听。因此,阅读后的讲述非常重要,幼儿在阅读后,千万不要忘记讲述。
(二)怎样听?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幼儿阅读的重要保证。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呢?
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乐于听,喜欢听的兴趣。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经过观察,幼儿对美的、有趣的一些故事、童话、儿歌、美的音乐、美的画面欣赏时,绝大多数幼儿倾听,注视的时间较长,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特点,情节有趣,意境优美,语言浅显易懂的作品作为欣赏教材。
2、运用游戏: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他们在游戏时都较投入,以游戏的口吻和幼儿说话,幼儿也容易接受。如我在开展“传话筒”的游戏时,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倾听一句话或几名话,然后将话传给别人,以培养他们理解语言内容,把握重要语言信息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都表现为喜欢听也乐意听,能积极地把话传给别人。
3、直观形象,让幼儿“听得懂”。
首先可以语言生动,特别注重说话的轻、重、快、慢,并做一些适当的夸张,突出让幼儿听不同的声音,听人物,动物的对话。。其次是做一些形象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对小动物的一些动作,我往往是一边说,一边跳,这样幼儿就能够注意听。再次是运用教具,如听儿歌时幼儿听了几遍就会不想听,这时可让幼儿一边看木偶表演一边倾听,幼儿还是较乐意听,并容易懂得。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应该给幼儿看什么样的书,让幼儿学会怎样看书,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孩子的明天,应该让孩子都掌握一个正确的读书方法,在书的海洋里得到更多……
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解决幼儿矛盾
吃过午饭,孩子们在走廊里休息玩游戏,颖颖哭哭啼啼地跑过来向老师告状:倩倩打我!我问她:她为什么要打你呀?颖颖只是哭,一个劲说:她打我!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打我。颖颖和倩倩是我们班两个比较厉害的小姑娘,脾气都很倔。傅老师把“当事人”倩倩叫过来了解情况,两个人互相指责是对方打人,问了半天没结果。傅老师问倩倩:她是怎么打你的?倩倩说:她打我脸!然后在脸上比划了一下,其实是轻轻的摸一下!傅老师又问:这样打你,你疼吗?倩倩摇摇头。傅老师告诉倩倩:这样轻轻地摸一下不是打人,颖颖是和你玩!你却把她打疼了,快点和她道歉吧!于是两个小姑娘又握手言和。
还是中午午休时,胆小内向的小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问她:你这是怎么了?小雨一句话也不说,哭个不停,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安慰了半天总算好点了,告诉我:是蕊蕊打她!打你哪里了?她打我手臂了!叫来了蕊蕊,蕊蕊一脸委屈:我没有打她,真的没有!小雨又说是蕊蕊打她。小闻老师我也没有了主意,两个孩子都不像在撒谎,我该相信谁?我只能安慰小雨:可能是蕊蕊不小心碰到你了,蕊蕊你下次要小心一点!总算平息了一场小风波。
自从上了中班,尤其是中班的下学期,幼儿告状、矛盾冲突的事件特别多,老师就忙着一天到晚当警察、当法官。首先,作为老师,我应该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由于社会行为的规则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而交往中很易发生冲突。往往采用攻击性行为,考虑问题往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爱监督他人、爱给别人告状等。较多幼儿并不单一地采取攻击策略,而是,几种策略同时选择,如:求助+攻击、求助+自我承受。事件一中两名幼儿采取的是求助+攻击,而事件二中幼儿采取的只是自我承受,这与他们的个性倾向有一定关系。
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幼儿矛盾时有所帮助:
1、对经常使用攻击性策略的幼儿,可以要求他理解“正当防卫”的规则:
(1)帮助幼儿认清冲突的原因,讨论理解规则的含义,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
(2) 通过混龄活动,有意安排两人合作的机会,使幼儿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及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
2、对经常使用寻求帮助策略的幼儿,我们可以以三步引导法,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冲突,培养自信。
(1)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只要行为不太过激,老师就先进行观察,让孩子自己解决;
(2)当孩子不能马上解决时,老师请其他幼儿去帮助解决,,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
(3)最后教师介入,引导幼儿正确面对冲突,解决冲突。
3、对经常采取自我承受策略的幼儿,我们要鼓励他勇于“自卫”
(1)我们要鼓励他摆脱无助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要勇于“自卫”。
(2)如果发现孩子孤立无援,怏怏不乐,则不应该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但也不能过度关注,以免造成依赖心理。
老师应重视自身素质及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育效果
老师除了运用策略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还应从自身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回应幼儿冲突。。在情感方面应对孩子一视同仁,面对孩子的冲突,不能偏袒一方,要态度公正。对有一定教龄的老师,要克服因经验所产生的对幼儿的随意性判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如何尊重孩子,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
现在许多家长,因为一个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原因,对孩子很是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提出什么要求,家长也会尽量满足,也许很多家长以为,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爱就应该体会在注重尊重幼儿,认为这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尊的好方法。的确,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独立人格、独立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有些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儿童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惟我独尊”的坏毛病。
由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集体中,也时常会把在家里的这种优越感带来班中,有些甚至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听我的”、“只有我才是第一的”这种唯我说了算,优越十足的超人,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教育,也增加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往往成为班中纪律的头号大敌。
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面对这些现代孩子,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型的教师呢?
我想首先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知道“人”是独立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独立的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的人又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的选择,满足他的要求,帮助他慢慢体验独立,学会独立;又要使孩子懂得人还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人之后才能够遵纪守法。
尊重涉及的问题是一个交往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行使自己权利的权利。但并不是只有孩子才有这个权利,强调尊重儿童是告诉成人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独立人格,侵犯他们的权利,不要只把儿童当作小孩,凡是都得听大人的。同样,一味的姑息迁就孩子,把尊重儿童变成凡事都得听孩子的也不正确。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即便今天我们都来“迁就”她,你能保证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