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挫折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者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退缩不前,有的人却能轻松面对、积极克服。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在这一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心理准备。现在的孩子大多吃不起苦或者受不得一点委屈,遇到一点点小事也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锻炼,才能使孩子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挫折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行为。作为教师或者家长在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直面现实 细致引导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教师、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去克服困难,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我看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孩子走路摔了跤,家长(特别是婆婆、妈妈)会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还对孩子说:“这个地真不好,让宝宝摔倒了,我们打死它!”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于外因,不敢正确地面对挫折。孩子生病打针时,家长是哄孩子说,打针一点都不疼。事后孩子觉得受了骗,下次就无法面对同样的现实。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比如“走路眼睛要看路,才不会绊跤”、“打针有一点疼,但打了针,病才会好。”等等,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机会很多的。这里讲一个我的亲身体会,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孩子看到别人买什么东西非常想买。每每这时,我便把家中的困难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甚至将工资开支与孩子一起预算,让孩子明白道理,逐渐认识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为了不让孩子伤心,而掩盖事实,或者不切实际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这样的事我不会做,渐渐地,孩子他能够正面对待这样的事,我感觉他比同龄孩子懂事多了。要注意的是,在让孩子直面现实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现实中的不如意。比如打针以后可以对孩子说:“你真勇敢,打针都忍住不哭,再过两天,你的病一定会好的。”孩子在交往失败时可以说:“来,他不和你玩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想个更好的办法,玩得更开心。”承认应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努力改善现实,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2、创设环境 提供机会
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应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孩子得到各个方面的锻炼。如孩子会走路了,就要多让孩子自己走路。平时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分给客人吃;让孩子去黑暗的房间里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
有位家长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女儿从小动作很慢,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到了上学的时候,家长要一边催她吃饭一边给她整理书包,以保证孩子上学不迟到。有一天,这位家长一气之下就对孩子说:“今天你再不抓紧一点,上学迟到我们不管。”果然,那天女儿迟到受了批评,经受了从未有过的挫折,但她也从挫折中接受了教训,从此不敢磨蹭了。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家长就要比我们开放得多了。有一个8岁的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妈妈提醒他要带好必备的东西,但这个孩子只记得带上自己的玩具就出发了,结果孩子在外面受饥挨饿。而这位妈妈却说,有了这一次教训,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当然家长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因难度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要及时引导孩子总结经验,鼓励孩子进一步努力。
3、树立榜样 积极暗示
孩子在孩子幼儿期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受不得挫折,生怕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孩子一咳嗽,就急着要送医院输液;与同伴发生小摩擦,孩子不以为然,双方家长却吵起来了。比孩子还着急,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言行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久而久之弄得孩子也很敏感,稍有点小毛病,就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一点都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觉得很委屈,这是家长自身的言行暗示的结果。
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自己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和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丧气的样子,更不能夸大事实和丧失理智,而要尽量以平和的语气会告诉孩子,并互相宽慰互相鼓励,哪怕是孩子摔得头破血流,家长也要尽可能平静地对孩子说:“不要担心,妈妈和你在一起。到医院包一下就好了。”家长这种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向未来。
4、适度期望 正确评价 合理引导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者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折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害怕失败,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盲目地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应变的能力,使孩子赢得起输不起。因此,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无论孩子做事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使孩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引导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博博小朋友回到家里,妈妈问他:“博博,画画比赛怎样了?”他用平常极少有的神情说:“哼!有什么了不起,那么得意洋洋的样子!”他表现出少有的愤概,同时还带有不屑一顾的样子。妈妈马上明白了是怎样回事。其实妈妈也非常希望儿子能入选,然而生活中不可能时时顺利,事事成功。从理论上讲,成败、输赢本身并不最重要,特别是对孩子而言,关键是如何对待。妈妈虽然很清楚这个道理,但面对强忍泪水的儿子那伤心样,她心理还是不好受。她梳理了自己的思绪,轻声问博博:“画画比赛没选上,你很难过是不是?” 博博点点头。
当妈妈知道一个班最多只能选一个时,接着问:“你想不想知道,如果妈妈是你会怎么做?” 博博摇摇头,同时用好奇的眼光看着妈妈。妈妈说:“选不上,我也会难过,但我的好朋友选上了,我还是会高兴地向他祝贺的。博博,你还记得那次家园了比赛吗?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能获得胜利吗?如果我们把活动改你弹琴,妈妈唱歌,爸爸讲故事……”听到这儿,博博笑了:“妈妈,乱套了,那样的话肯定要输的。”
“为什么?”妈妈故意问。
“我们必须拿出自己最好的本领和别人比,这样才能赢。”
“噢——原来是这样。那你们幼儿园如果随便叫几个去和其他幼儿园画得好的小朋友比赛,能有好成绩吗?”
“肯定不行!” 博博坚决回答,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这是妈妈又引导博博通过“换位思维”和“类比”这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思考方法,让博博去思考问题,渐渐地,博博终于能正确地直面这个“无情打击”和“残酷现实”了。
接下来,妈妈帮助儿子从丰富的想象、表情、童趣、布局、色彩搭配、主次等方面指出了欠缺的地方,好强的儿子马上动手开始练习去,可喜的是,他第二天还去向对手祝贺了。
就这么一小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大人是这样,何况孩子呢?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应该懂得怎样克服失败的沮丧。现代社会需要人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更希望有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气度去处世。而不是稍不如意就把满肚子的嫉妒和委屈装回家或向别人胡乱发泄。
5、合理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有些挫折的产生无法通过个体主观的努力来阻挡、回避。这时候就要教孩子合理运用一些“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以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如孩子因长得黑而受到别人嘲笑,家长可安慰说“皮肤黑更健康,我觉得你很可爱。”当别人的孩子在玩高档玩具时,可引导孩子说:“那种玩具一点不实用,我们自己来做一样玩具,玩起来可更开心。”这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或者“自己的柠檬最甜”的“合理化”策略,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孩子在客观上无法达到某一要求而受挫时,可以帮助孩子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来减少或者消除挫折引起的紧张不安,使幼儿身心真正愉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