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秘诀

  感恩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爱自己的同时也能有爱别人的能力。要做到培养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本身要懂得爱的真正意义。下面父母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秘诀,一起来学习下吧:

父母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的秘诀

  表达感谢

  12-18个月是孩子是从“不会用语言表达”过渡到“简单语言表达”的阶段。这个阶段只需要让孩子知道:当你给予他/她的食物、玩具的时候,他/她要说谢谢。

  让孩子明白,哪怕是父母给予他/她的,也不能当做是理所当然。

  自主分享

  18个月-36个月是孩子从“自我意识”渐渐过渡到“群体意识”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建立基本规则的关键时期。如果在1岁半-3岁期间对孩子太过纵容,就会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削弱孩子对外界的关注,变得太自我。

  哭,是这个阶段最常见的冲突。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所有物有强烈的占有欲,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或者家庭成员总是无条件顺着孩子心意,那么孩子就会用哭的手段来试图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长大以后也许是用新的手段。

  所以,父母或者家庭成员要做的是:别太无私。你先给孩子示范“妈妈这里有一块饼干,一半给你吃,一半妈妈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当他/她手上也有一块饼干或者其他什么食物时,孩子就会用同样的说法和做法对你。

  另外,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不要强制分享。比如:两个孩子一起玩,同时看到了桌子上的一个面包都想吃,谁也不愿意让给谁,也不愿意将面包撕成两半。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强制要求任何一个孩子让步,而是可以用商量和代替的方法来问 “我这里还有一盒饼干,你们俩看一看,谁选择面包,谁选择饼干?”

  学会知足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3岁多了,到超市见到什么都要买;到饭店,什么菜都吵着要吃。 不给买就留在原地不走,或者哭,或者跑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求助。

  这样的孩子背后,至少有一个对孩子言听计从的家长、一个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家长,或者说性格比较软弱的家长。家长变成了“小白兔”,而孩子慢慢变成“大灰狼”。

  我的做法是:你可以在超市里挑一件你喜欢的东西,但每次只能选1件,并且要告诉我“为什么想要,准备用来做什么”此外,控制频率,不以物质奖励作为培养习惯的诱饵。

  体会共情

  这是培养3-4岁孩子渐渐懂得互相帮助的关键时期。

  周末的时候去广场上骑车,我一般鼓励孩子先去找个小伙伴,一起玩。

  当两个孩子一起骑车,或者玩滑板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摔倒了,告诉你的孩子去扶一下摔倒的孩子,帮摔倒的孩子拍一拍身上的灰尘,帮对方把车子一起扶起来。然后问一下“有没有摔疼?要不要紧?”教会孩子如何互助。

  延迟满足

  如果孩子总是在一个时时刻刻被第一时间关注的环境中,他/她面对以后的挫折和困难时,心理承受力就会很差,还容易对父母抱怨、习惯于推卸责任。

  最简单的做法:当孩子对你说“妈妈,你快过来”的时候,请你允许自己等一等再过去,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在做XXX,需要等X分钟过来。”

  再比如:当孩子跟你说“妈妈,这个太难了,我不会做,你帮我做吧。”的时候,先看一看孩子问你的问题有多难,是否是孩子能力范围外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果断告诉孩子“妈妈觉得你可以做到的,你只是需要想一想,动动你的小脑筋。”但如果确实是孩子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或者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先放一下,妈妈需要想一想,XX分钟后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思考换位

  在公共场合和一些孩子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不喜欢谦让。爬楼梯的时候,大家都想抢在第一个爬,荡秋千的时候坐久了也不愿意下来给后面的小朋友玩。父母不但不说,还纵容孩子,觉得霸道就是行走这个社会的能力,并且奉行“我不让你是天经地义,你不让我就是不仁不义”

  当有小朋友愿意让我们玩一会儿跷跷板的时候,要表示感谢。在玩了一会儿以后也要知道留给后面的小朋友玩的时间。“你考虑到我的立场,我也考虑到你的需要,互相感谢”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一定要从小培养、靠父母的言传身教。

  尝试关心

  所谓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悉心照顾,那么父母生病的时候,是怎么让孩子面对的呢?

  很多人说:怕传染给孩子就麻烦了,生病的时候只好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呗。总不能拖着孩子跟自己一起去医院吧?没事找事沾细菌回来不成?

  其实,太多家长都太把自己当“神”了。适当也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生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照顾。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照顾自己的不容易,自然而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允许拒绝

  这是指的拒绝是指:允许孩子拒绝父母。

  平日里,往往是父母比孩子更多拥有权力:允许的权利、拒绝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和威信,不要专制,要*。难就难在这里,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不能接受父母去听孩子的话。

  比如:当孩子在专心致志搭积木的时候,你想要让孩子去洗澡,但你知道孩子一定不乐意,除非你威逼利诱。那么你就不能换个方法吗?你可以跟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等你X分钟后搭好这个积木,就去洗澡,洗完澡我们再来搭另外一个。

  在不涉及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你要给孩子进退的两种可能。你给孩子台阶下,孩子也会感谢你,并且以后都会尊重你。

  不忘本份

  在儿子从幼托班毕业的时候,我应邀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其他说的有什么我忘记了,但我记得我说了这样一句“无论你以后如何功成名就,最不应该忘记了就是你的启蒙老师。”

  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儿子就站在旁边听着。孩子是会记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的,好的和不好的都会深深记住。

  所以,父母怎么做人,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如果是一个知恩图报、不忘本分的人,孩子也不会坏到哪里去。不用担心别人利用孩子的善良,因为总有人会利用。

  直面人性

  最后一步,我认为是最难的,也最需要等待孩子自己去悟。

  那么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不是适合去教了呢?这个要看不同父母怎么看了。我的看法是:4-5岁的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是非概念了的。

  我们可以通过正能量的动画片、短剧来适当观察孩子的反馈。比如:在看《葫芦娃》的时候,看到最小的一个葫芦被蛇精夺去养了,差一点要和兄弟相残的时候,我发现小子显得十分着急,我就问他“葫芦兄弟怎么自己人打自己人了啊?”他回答我说“是啊?!怎么会这样呢?老爷爷都哭了,怎么办妈妈?”但我只负责问,不负责解答,因为我的解答只能代表我的看法,会干扰孩子自己的判断。

  再比如:在看《哪吒闹海》的时候,看到哪吒为了“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原则举剑自刎的时候,我发现小子在偷偷地抹眼泪,并且很气愤的样子。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哪吒就这样离开我们了,所以为他抱不平?”小子点点头。但他似乎不相信这样的结局,坐在小板凳上托着下巴苦苦等着,等到哪吒再次从莲花里现身的时候,小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妈妈!哪吒没有死!太好了!”孩子眼里放出的光芒告诉我:他已经能明辨善恶了。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轻易指责任何人,坚信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直面善恶跟感恩心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黑白相间、善恶交织的。有人对你施与恩,你要感谢;有人对你施与恶,你也要一笑置之。做人要知恩图报,也要不计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