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命运的挑拨

  穿越旋涡,耐得住命运的挑拨。谁在拍岸惊涛中走过,潮流淘不尽当初的你我。耐得住命运的挑拨,回首重逢更坚强的你我。希望大家会喜欢这篇励志美文!

耐得住命运的挑拨

  01

  与大神们一路碾压众人不同,进入高中,我深切体会到的是差距与碾压感——这种差距更大程度上不是来自智商,而是起点。

  被碾压让我一度感到迷茫,与其说在穿越旋涡的过程中碰壁连连,倒不如说站在旋涡口边犹犹豫豫不知该不该抛下曾经的荣誉下水。有劲不知往何处使,整日浑浑噩噩,甚至连一直擅长的语文,我也因为从不关心成语和字音形等基础问题而得分排在中下。我生活在沿海小城里,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固然宜居,却也磨损着我的野心。

  当时甚至想过,在本地随便上个大学,不也挺好的吗?把我招进自己班的班主任是物理奥赛教练,第一学期期末后,他找到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看你这么多次考试都上不来,你是不是不行啊?”

  或许是他的激将法奏了效,或许是当时我仍执着于“好斗”而非“好学”,我低着头没作声,回到班里回忆着这半年的迷茫挥霍,突然感到自惭与惊讶。很怕遇到曾经的朋友,很怕听他们说“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最感到失望的,恐怕还该是我自己吧。我在作文里冠冕堂皇地写着责任、信仰和努力,而当我面对挑战,有功利和进取之心,却并无胆量迎接它。

  那个周末,我买下了厚厚的语文和历史复习用书,还有数学的相关资料。寒假里,我每天上午冒着风雪去上学校的奥数课,下午在家拿起积累本,一点点积累那些曾经被我轻视的基础知识,适应排序题里那高考特有的所谓“逻辑思维”。

  用了一罐钢笔水,写了无数的笔记错题,在奥数课上继续感受着被碾压的痛苦,听着似懂非懂的几何和数论……

  临近开学考试的时候我退出了奥数,曾经的它对我来讲只是一个拓展思维的途径,我自知短暂的时间和不高的天赋远不足以让我把奥赛当成获奖保送的桥梁。那个曾经随遇而安懵懂茫然的我,开始学会利益最大化地综合考虑,学会扬长避短的校园生存攻略。

  我转而投入艰难的“裸考”道路,决心抛弃加分与政策,像个绝地逢生的勇士,执着地踏上高考的独木桥,企图在阳春三月打一场漂亮的仗。

  02

  开学考试,我的名次从五十多跌到了百名开外。我自知还有太多东西等我弥补。但奇迹般地,第一次月考,我意外战胜班里的众多高手——我常常在晚自习写不完作业时抄他们的物理大作业——进入了年级前10名。期中考试,令我自己都惊奇,我居然摇摇晃晃撞进了前5名。

  期末考试,再进一步,我拿到了年级第3名。那时我跳着做完了语文那本复习用书,积累本、错题和笔记也变成了厚厚一大摞。也不知道用了多少钢笔水,终于感觉自己有了点应试思维,做题有了玄虚的“手感”,不复曾经的*散漫野马奔腾。

  那年高考学校迎来一场惨败,常年霸占年段第一的学长意外“落 马”,连自主招生的降分政策都救不回来,只能去了南开。得知这个消息,我心里全是惊愕和惋惜。在我看来,南开已经是很好的学校,可对他这样的学神来讲呢?对这样的结局,只怕是不情不愿吧。

  跟学神同学的妈妈聊天,她说他文科特别好,当初本想学文,却被重理轻文观念根深蒂固的师长们劝下来改投理科,末了还颇为感慨地说“他要是学了文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听到这句话,想想失利的中考,我不禁觉得理科高考风险巨大,还是转投文科,和熟悉的文字打交道比较保险。

  况且被理科众大神碾压太久,也许在文科还有喘息一下的可能。这想法现在看来有些幼稚,可在当时却成了我天真地审慎权衡的最终结果。

  交了志愿书,我写着假期的数理化作业,来到文科班报到。一楼的教室,窗外是一片迎春花,不知是不是临近人烟密集区的缘故,“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它开得格外早,也格外美,当然落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值日生痛苦时光的来临。万事万物都是双面的,这话果然不假。

  高一的班主任又找到我,只问了我一句话:“你想不想进北大?”那个名词对我来讲太过遥远,学校近20年来文科只出了两个北大生,谁能保证那光环会掉到我的头上?对北大的印象像一个飘忽渺茫的梦,青涩却又芬芳诱人。说不清为什么,我回答说:“想!”

  而文科班的战役远比想象的艰难。

  本以为读过不少书,爱跟历史打交道,有了点语数外的底子,就能在这儿过上向往已久的*生活。可是蒙蔽我双眼的短暂优越过去之后,迎接我的是文综的惨烈—历史明明背了书还考70多分,地理也多次月考在及格线上徘徊。

  虽说语数外总能把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但危机感已经愈发迫近。看着文综大神悉心整理的笔记,体系清楚,字体漂亮,突然明白了自己差在哪里。

  这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或者说,获得*的选择权,意味着你之前必将付出足够的代价。学文不是*的通行证,亦非终南捷径。追求由“*”转为“自然”。

  所谓自然,说来倒有几分像孔夫子的“知天命”,林夕曾这样解读:“知天命是懂得接受,而并非投降妥协认命。”

  或许没有人是真的喜欢应试教育,但为了它能带给我们的其他东西,总要去适应它——它的考题,它的方法,它的思维。即使不太情愿,也要顺应无力改变的“自然”,相信应试的相对公平,然后转身投入厚厚的课本和提纲,在浮躁了许久的土壤里扎下深沉的厚实的根脉,学做一只南瓜,默默成长。

  03

  想想高三上学期的自己,更多的是自我感动吧,在书山题海里过得那么执着——执着地用无谓的方式守候渺茫的梦,执着地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奋力奔跑,执着地把苦涩与眼泪埋在心里。

  记忆最清晰的是刷数学的38套卷(其实似乎是60多套),整理一遍错题,筛出100多道,然后挖掘里面的数学思想思路方法,进行二度加工,于是又多出了一个本子。浩大的工程们,大都延续到高考前一天都没结束。

  在这样的消耗下,成绩固然有了点提高,可总觉得像在比试一场自己并不擅长的冲刺跑。大量的输入输出弄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头脑已经变成纯粹的应试教育思维,长久不读文学书籍,思想已经有点僵硬。

  我分明走得很远,却真的忘了当初的自己究竟为何出发。这不是“自然”,而是应付高考不择手段的“自虐”。

  最后的'寒假,我没去上学校组织的自习,而是待在家里,想了很多。顺应“自然”对此时的我而言,固然有顺应应试教育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性,保持自我——习惯做耐力跑习惯细水长流的我,不必跟随大流去疯狂冲刺。而生活的意义,本不在于自我感动。

  和好朋友聊天,给了“优秀”一个别样的定义。所谓“优秀”,会不会是指要把优能“秀”出来,才能获得世俗一个“优秀”的赞誉呢?

  我们免不了试图迎合世俗评价的标准,来“秀”出自己,但切莫为了迎合取悦而丧失了昔日澄明的心境。穿越旋涡却不被同化吞噬,也是一番修行啊。

  剩下的一学期,学习,高考,查分,拿录取通知,一切都过得非常平静。我努力地去践行生命中每个阶段的自然之道,穿越那湍急翻滚的旋涡。

  何为自然之道?无论有没有良师的那一语刺激,我都会果断挽起裤脚抛掉曾经渺小的成绩与荣耀,直面旋涡的浪潮汹涌。即使不喜欢应试教育的考法和模式,我都会暂时收起我喜爱的文风拿出本子抄录几篇满分作文,寻觅其中的模式套路。

  但是,我不会因为身边人快速的奔驰而放弃我细水长流的信条,不会因为学校生活的忙碌而忽略对家人朋友的感恩,不会因为利益最大化的权衡而忘记心灵深处武侠带给我的心怀天下的侠义理想。

  高考只是一站地,人生还长。旁观者看到的往往是穿越旋涡后的成果,而我们,只要在过程中有所收获,无怨无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