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矛盾真相是什么?

杨振宁与李政道决裂其实并没有什么隐情。

早在1986年,李政道就对这个事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两个在沙滩上玩耍小孩去追光,两人跑啊跑,有时候是这个跑在前面,有时候是另一个跑在前面,他们找到了一个宝库,获得了很多东西,得到了人们的羡慕,名扬四海。但是,当他们老了,其中的一个要用金子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写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这个宝藏的人。另一个不同意,说宝库的门可是我先打开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矛盾真相是什么?

如果嫌这个比喻太过隐晦,不好懂。

那不妨来看看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所著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之李政道传》,里面有对杨、李二人交恶过程有详细的介绍。

补一句,季承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和杨、李都是老熟人,而且,他不但与李政道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还当了李政道十二年的助手。

导致两人决裂的事情主要有两件:

一、195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物理学奖颁给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通知和所有的媒体报道中,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李政道的名字排列在前,杨振宁在后。但杨振宁不能接受这样的排名顺序,要求打破惯例,提出按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年纪大的排在前,年纪小的排在后——他年纪比李政道大4岁。此外,杨振宁还要求出席颁奖晚宴时,自己的夫人杜致礼由国王作陪,排在第一个入场;自己由王后作陪,排在第二个入场。这引起了李政道的不快。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劝解他,说不能因为这样的事让外国人笑话。李政道因此没有计较。

二、1962年,《*》杂志准备刊发《宇称问题侧记》一文,杨振宁同样要求在作者署名上,必须把自己的名字要放在李政道之前。另外,因为文中凡涉及两人提出理论的地方,都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顺序写成“李和杨写了……”,这一点,不好改动,那么,杨振宁就要求全部用括号注明这是处于字母先后习惯。李政道对此觉得无聊。随后,杨振宁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建议,打电话对李政道,说,干脆,文章里就不要写“李和杨”了,全部改成“杨和李”,这样,就用不着带括号加注了。李政道因此对杨振宁的大感失望,经过慎重考虑,建议两人不再合作。

对于两人的决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爱莫能助,当李政道向他递交辞职书时,他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不应该再从事高级物理研究工作了,杨则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季承在写这些的时候,也强调:“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

实际上,在2003年7月,李政道还公开发表过一封信,信中写:“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李政道还非常诚恳地说:“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李政道最后这一句话,貌似已对当年的恩怨风轻云淡,一笑而泯。

杨振宁也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自己毕生的遗憾,他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苏辙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但是,2006年,两个人在美国的一个物理学会所举办的关于宇称不守恒发现的50周年学术会议上相遇,还在为50年前的事情而争执。

杨振宁没有否认季承所著《诺贝尔奖中华风云之李政道传》书里所记的两件事,而执着于谁对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贡献大小。

也就是说,谁贡献大,谁的名字就应该排在前。

名字前后之争的实质,就在于体现贡献的大小。

那么,就像李政道前面比喻说的,宝库是两个人一起努力发现和发掘出来的,谁贡献大、谁贡献小,谁还能说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