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范文

  作为人生中性格,习惯,认知的初步建设阶段;幼儿时期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以看出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1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幼儿心理健康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是幼儿每个阶段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院内装饰色调柔和,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2002(07).

  [3]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6).

  [4]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2

  近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发展下,产生了一种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样才能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突破口,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很好的适应了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

  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历程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所帮助,而且也为日后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奠定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权益,在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努力驱散孩子的自卑胆怯心理;同时,要多对幼儿进行鼓励,而且眼神要绝对柔和。孩子的心理是最为敏感的,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他们往往能根据老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个眼神中判断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要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二)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将三者协调起来,才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校园环境,主要是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有利于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比如,色彩艳丽的教室、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设施、和蔼可亲的老师等等。创设出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形成心理上的依赖,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游戏的选择和角色扮演等情节活动,学会如何与其他同龄人相处,这对于幼儿性格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幼儿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游戏,同时这些游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综合考虑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利用教学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反对说教的办法对幼儿进行一味的灌输。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和*对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缺陷。

  一般情况下的实际情形是:在主观认识方面得到了重视,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忽视了结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切实的结合。

  造成这种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儿童家长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及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行动力的不足。其实,心理健康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并不是单单指儿童的个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把其混为一谈,追求过于片面,没有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鉴的是中小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学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手段来解决,也无法对儿童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更不用说对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见和干预。所以,学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使幼儿心理问题能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合理运用。

  另外,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对周围教学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来讲,当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或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孩子们接收,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传染给幼儿,从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认识层次的统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批评或表扬,只有在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双方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高度,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方法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体操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反思,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经验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4

  摘要: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四、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5

  【摘 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1.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 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 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 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2.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 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献文

  [1] 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 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 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