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暑假给老师推荐看的书
暑假来临,且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推荐的对他自己有影响的部分书目。这个暑假,也许你可以读一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者:孙隆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这本书比较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分析中国文化结构时谈到这样的观点:中国人的“个体”只是一个“身体化”的,而非“人格化”的,这个“身”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口饭吃”,至于人格什么的,是完完全全可以不要的。这倒是实情,我们挂在嘴边的不就是管他谁做呢,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要有口饭吃就是。于是,我们在许多时候信奉一个“忍”字,甚而至于还用“中庸之道”教训子孙和他人,久而久之我们就这样习惯了逆来顺受,有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这样冠冕堂皇地扼杀了孩子原本鲜活的生命,让他们早早地老成了!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作者者:凯文·凯利 著 东西文库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12月
这本书提到的“众包”和“群蜂思维”这两个概念,关于“众包”,我的理解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思维打包的时代。“群蜂思维”,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所熟悉的那个飞鸟成群结队,往一个方向飞行,分不清谁是领袖,但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魔力,使得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某一天集中在一起,朝着某个方向共同飞去。所有的是群体动力,没有哪个可以裹挟它,有的只是它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统一的时候,那些有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习、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当“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的时候,它“很快就会具有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如果我们认识到“众包”和“群蜂思维”对学校管理的价值,我们就可能慢慢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
《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者:雷蒙德·E.卡拉汉 著 马焕灵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1月
作者用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出现的效率崇拜的事实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所困惑的许多问题。作者在序言里开宗明义:“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管理者们将自己视为企业管理者,或者按他们的说法,是‘学校经理’,而不是将自己视为学者或者教育哲学家。”其实就是告诫我们,学校管理者应成为教育哲学家,而不是学校经理,因为“教育不是生意,学校亦非工厂”。我以为读完这本书,当有人再高调地宣布自己凭借所谓的“高效”而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时,乃至于推行种种教学妙方和模式时,我们或许才有能力透过历史和现实的重影,看得更为透彻,更为深刻。
《*教育的重建》
作者者:黄武雄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年6月
读《*教育的重建》如果能联系今日大陆的教育生态将“小班小校”与国内流行的千亩校园、万人大校相比较,或许就会发现,理想只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探寻一条新的道路,或许联系《第3选择》来读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
作者者:亨利·A.吉鲁 著 朱红文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4月
作者提醒我们,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那些制度空间、论坛和公共领域保持活力,支持和捍卫批判教育”,要“帮助学生获得自己作为个体和社会能动者的权力,参与那些由社会负责的社区项目和研究”。
更要帮助学生学会“直接面对来自格式各样的原教旨主义的威胁”。这让我想到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的所说的那句,“我们应该是能掌控自己教学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也许我们无法掌控社会对我们的鄙视,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校长的课程领导》
作者者:Allan A.Glatthon 著 单文经 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年9月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说到底其核心工作就是对办学思想的领导,其根基又是对学校课程的领导,作为校长的领导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课程领导力。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读读这本书或许会有启发。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校长,但作者是把校长当作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看待的。
《十封信——写给胆敢做教师的人》
作者者:保罗·弗莱雷 著 熊婴 刘思云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2月
作者很明确地对胆敢做教师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让我们从学习开始。“学习既包括教员一方面的教授,也包括教员在此之前和过程中的学习,以及为将来育人做准备或为今日更好地教会再创造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或者人处于受教育之初的孩子的学习”。无论是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我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学习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身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就是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这不仅是职业的需要,更是自我生长的需要。很难想像一个不喜欢学习的教师,如何能让他的学生喜欢上学习。作者的另一本书《被压迫者教育学》也值得一读。
《乌合之众》
作者者:古斯塔夫·勒庞 著 冯克利 译
出版社:*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1月
勒庞在考察“法国公民中最野蛮的成员”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他们“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在正常环境下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
这样的情况在教育圈子里似乎更为明显,看看那些拜倒在山门下的普通教师,原本何尝不是善类?*之下初心难保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是要在任何时候保持初心的意义所在。
群体的无意识为领袖和英雄们提供了可乘之机,振臂一呼,拥者千万,所谓“抱团取暖”也就成了蛊惑人心最好的丹方了。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不主张“傍大款”,立山头的原因所在。好玩一起玩玩,不好玩就不玩了。深处QQ群微信群中,淡然,警醒你才可以避免将精力耗费在不必要的拌嘴上。
《快思慢想》
作者者:康納曼 著 洪兰 译
出版社:台北*天下文化
出版年:2012年10月
诺贝尔奖得主康纳曼(D.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运作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人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很容易上当,它囿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难免因为错觉引导人们作出错误的选择。而这时候有意识的“系统2”会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它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不过,人们习惯了走捷径,而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每个人内心是两个“我”,一个是直觉的“我”,一个是理性的“我”,直觉的“我”凭直觉下判断,理性的“我”则会追问“果真如此吗”。批判性思维,强调的就是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糅合。
《大连接》
作者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詹姆斯·富勒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1月
这本书主要阐述的是社会网络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三度影响力(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是社会化网络的强连接原则,决定着社会化网络的功能。随着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等智能随身设备,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展到可感应、可量化、可应用的阶段。借助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连接,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形成连接。此书可与克莱·舍基的《人人社会》参照阅读。
《教学伦理》
作者者:斯特赖克 著 洪成文 等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1月
作者指出:“人是*、平等的,因此人有权利获取同等的*和受到同样的对待”,“人们是需要关注细节的,公开的批评和对话对于避免出现不关注细节的现象是很重要的”,“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谨慎,不能将我们的特殊性当着普遍性来看”。互联网时代,作为教师尤其需要读一点关于伦理方面的书籍,以避免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乌合之众心理的诱导。
《教学模式》
作者者:布鲁斯·乔伊斯 等 著 兰英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6月
作者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本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结合读读W·迪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希尔伯特·迈尔的《备课指南》、波帕姆的《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或许我们对专家们所说的教学模式会有另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