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好之华影评大全

导语:尹川在城市的角落找到了张超居住的地点,见到了张超现任并已经身怀六甲的女友,张超约尹川喝酒洽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电影你好之华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你好之华影评大全

篇一:

人生再苦,也有希望

在看到《你好,之华》之前,我一直以为,无论哪个国家的牛逼导演,到了中国就会被同化,拍出完全水土不服的东西出来。他们不了解中国,自然也拍不出让人信服的故事。

但是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如果一个导演在用心讲一个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个故事的力量和美都是不变的。《你好,之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情书》作比较,如果一定要做比较,我只能说,岁月在岩井俊二的身上烙下了很多悲伤的影子。这些悲伤让他意识到爱情、亲情、友情都不是单纯的,这是他所痛苦和绝望的,可即使是这么不单纯的东西,却依旧让人产生无限可能性,这又是他所向往的。如果说以前的岩井俊二从不把情感说透,是因为害怕这种单纯被玷污,那么现在,他清楚了这点,《你好之华》就呈现出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自然感,而这搭配以岩井独有的影像风格,以及大连这座城市特有的荒凉感,营造出一种独有的影片气质。纵观世界,能将绝望的悲伤蕴含在无限的生机里的,大概只有岩井俊二了吧。

我不知为什么有人会用温暖形容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来不是温暖的,而是彻头彻尾的快乐的绝望。

即使他用很多小细节掩藏了这种他想呈现的绝望,却依旧让这种悲伤满溢出来。

整部电影从通信这个角度出发,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故事。几封书信,几个人的纠葛,就让人痛彻心扉。对于之华来说,信是逃避现实的希望;对于尹川,信是弥补遗憾的自欺欺人;对于袁睦睦来说,信是寻找母亲死亡的钥匙。而这信的分量又比情书重了一份,情书里的信,也许只继承了一个秘密,一段青涩的喜欢。在20多年后的岩井俊二看来,这封信里藏得却是他尚未揭晓的20多年的人生。在这封信里,有袁睦睦的寻找尹川,有尹川的寻找之南,有之南的无所寄托,还有之华的一声叹息。看似充满戏剧性的书信传递,最后却落在一封遗书上,而那遗书里只写了一段看似毫无意义的话。

但那段毫无意义的话也许才是人生,年少的时候,我们总给自己想象了无数种可能性,总觉得世界总会是自己的,无论未来怎样,都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行驶,只要听从自己的心,也总能如愿。这也许是死之前的之华想起的事情,她想起很多年的自己,在那个礼堂里做的那段演讲,那段演讲是她喜欢的男孩子给她写的,这大概就是她要的人生的全部。

其实人们总说长大是件幸运的事,幸运到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即使选择的人生不是正确的,但总是自己的选择,放在很多年以前,我会和以前的岩井一样觉得,经历过、战斗过才是人生的意义。可是之南,知道最后才明白,原来生活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一旦做过一次选择,人生就会万劫不复,你会想起当年你最难忘的瞬间,然后选择死去,不是否定自己的一生,而是你已经无颜去面对曾经的自己了。

就把曾经那个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一封信里。那便是她曾经存在这个世界最美好的证据。

便也是一种此生无憾了。

这种绝望被岩井隐藏的极好,之南的死被当作一种符号,但在我看来,在最后那封信出现的时候,其实才是影片最绝望又最温暖的时刻。

一个人死去,就是重生。该找她的人,终于重新找到她了。她大概会永远活在尹川的心里。

对于尹川来说,他大概是整部电影里第二可怜的人。

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主角叫之南。他的人生除了一本叫做之南的小说,一无所有,他从南到北,参加那场毫无意义的同学会,只是为了看那人一面。

其实对于尹川来说,整个人生其实都是一场错误,准确的说,只是一个配角。

在年轻时,他被之华骗了,他以为自己是之南故事的主角,却发现自己原来从未出现在故事里。当他终于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却成了之南寻找自我的绊脚石,他成了之南人生的干扰者,从那之后,他彻底成为了之南生活的配角。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你以为自己是主角,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个配角。当他面对张超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这件事情,无论自己以为自己对之南有多重要,自己在之南的世界里,依旧只是一个配角。自己在之南在那本叫做《之南》的书之后一无所知,就只是陌生的而已,所有的不舍,大概都是以为,自己一直都是故事的主角。

他以为自己写下这个故事就可以忘记之南,却发现,这个故事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墓志铭。

也许是因为失去所以才会忘不掉,也许是因为忘不掉,才会待在回忆里。

他不怪之南,因为感情没有对错,喜欢一个人就该待在他的身边,不喜欢一个人,就应该离开他。但似乎,最后之南依然是残忍的,如果你忘不掉一个人,就该去见她,而不是留给她一个绝望的结局。

故事的结局如果可以改写,尹川一定会拼尽全力。

但最可悲的事情似乎是,之南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梦,仅此而已。

张超其实是另一个可怜人。他的一生并没有目标,他是随性的人,随性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恩赐,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灾难。他看不惯这个不善待他的世界,别无选择,只有毁灭。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恨,他攻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完美,完美的故事,完美的人,哪怕自己遍体鳞伤。

他是可悲的,因为自始至终,他就只是愤怒的武器而已,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未得到,所以他根本就不会悲伤,不会悲伤的人,总是幸运的。

其实整部电影最可怜的是之华。

片名叫做《你好,之华》,其实是有深意的。他刻意地在呼唤之华,我们在跟一个人说你好的时候,往往是这个人是一个旁观者,或者在我们的生命里无足轻重。

之华便是如此。

在这场纠葛了很多人的过往中。她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她从来都不是主角。她是可怜的,姐姐并不爱她,姐姐只爱自己;父母不爱她,父母只爱姐姐;姐姐死后,对于姐姐的孩子百般讨好,却永远都被当做旁观者;就连重返故土的尹川,也只把她当做一个故事的旁观者,礼貌而又客气。

她抗争过,欺骗过,勇敢过,放弃过,努力过,彷徨过,却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都是之华,在属于别人的故事里拼命围观,却发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故事里当主角,如果一个故事不属于你,你就算多么努力,也永远只是一个需要被打招呼的对象。

在一个明知不会有我爱你这种对白的世界里,你永远只能是那个被说你好的人。

之华最后才明白,原来正如自己的婆婆一样,其实你只要明白,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逐渐忘记过去,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和解,就没有过不下去的人生。

人生就是不断和自己旁观的故事告别,即使它曾经痛彻心扉,曾经难以忘怀。

我记得全片我第一次触动的是周迅在听到那段旁白的一个回眸,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可能原来早已经被姐姐吞噬了,包括现在的生活也是如此。她必须敢于面对。

永远做一个别人的影子,也许会上瘾,但是当她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可悲,大概就是成长,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最有生机的部分。

学会放下,无论何时都不晚。

这大概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给青春和遗憾的定位都很迷糊。青春里没有遗憾,在青春里,他们在一起了,也有了好结果,但不一定所有好结果都能走到最后,就像最后所有的故事,也都不会有一个戏剧性的收尾。

最后的结尾,大概就是我们的生活。

所有人回到各自的轨迹,面对各自的生活。这场死亡除了在每个忌日会在大家心上割上一刀,终究都会销声匿迹。这大概就是之南不想面对的人生。

所谓生机,大概就是,当一群人老去,选择妥协生活的时候。而新一代的人,已经成长起来,开始憧憬生活了。

所谓绝望,大概都被这磅礴的生机隐藏了起来。似乎没有人去关心之南的死因,这大概就是岩井俊二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对于生活的谅解。

人生的苦,再苦也有希望。

在技法上,它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几重人物的相互映照,还是典型的日本电影的拍摄手法,亦或是十分接地气的中国风貌和台词,以及关于情书几次转折的戏剧性处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完全中国化的日式幽默,让一部本来应该很沉重的电影变得轻松了起来,这大概就是陈可辛的功劳。

在这部电影里,意象被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最后要说的其实是演员,周迅真正的征服了我,将一个处在边缘的人物处理地充满生机,灵动无比,就好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相比下,秦昊有些用力,而杜江则令我惊喜,他的那个人物极其真实,像极了身边的很多人,明明嘴硬心软,却装作无比的大男子主义,杜江演绎的无比真实。胡歌虽然短短露面,但是演绎渣男却依旧演绎到让人深恶痛绝,也是尽显功底。另外需要吹爆的是两位小演员,张子枫演绎出了两个看似相近却又完全不同的人,而且在人物的处理上也更成熟了,尤其是作为年少之华的几场戏,极其精彩。而另一位邓恩熙,就真的是太美了,那种带有一丝迷茫的美,似乎就是为之南这个角色而生。

篇二:

故事从之南的离世而开启,一次偶然的机会之华和尹川在同学聚会上互相交换联络方式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从影院出来,正确来说从看的过程中就一路的思考。总想总结出一个主题,很想把所有的故事线全部联系起来。但是每个故事既独立又有联系,就像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互相又联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在自己的故事中作为主角的自己也是在对方的故事中扮演着配角,之华从第三者的角度看着他们的故事,就像如今的我和你坐在电影院看着他们所发生的故事。

在故事中之华作为第三者的角度去看着这件事经历着,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的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之华才是主角但又不是,其实从影片中前面剧情的一些镜头中就没有明确区分之华之南,而不断的让之华在主角和配角之间切换。同样的换在了晨晨、之华的婆婆、睦睦、尹川也一样彼此是配角也是主角。属于每个人的故事像拼图一样,组成另外一故事。

一开始埋下的伏笔之南给睦睦的信,在等待这个伏笔的揭开的时候我是期望着是一个爆炸点,但是却是一个平静的点。刚开始我并不理解,觉得是不是烂尾了?是不是埋下太多线导致收不了尾?但是在之后回想,也许就像我朋友说的一样,也许就是没那么多的所谓的情节就是一种感觉,没有那么多所以然,没那么多因为、所以、结果。我们活着也没那么多所以然……

巨大的银幕,一封巨大的信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而我们活的是之华也是之南。

你好,之华

你好,之南

篇三:

满怀期望的秋日时节,看《你好,之华》却的确充满了困惑和矛盾,不是懂不懂,而是因为对导演岩井俊二的崇拜,于是会非常高期待的寻求观影的感受。实际上影片带着一种清淡的岩井俊二的风格,不事声张,缓缓而行,内敛含蓄。但显然影片所围绕的各种情感和矛盾的交织,又有点让人不得要领。明明是涉及姐姐之南的故事,却为什么叫做“你好之华”?周迅饰演的之华的故事固然有回到小时候,她作为联络姐姐和男主人公的中介的回忆,其实对他的钦慕之情遭受挫折,不过断断续续却似乎形成不了浓烈的情感。秦昊饰演的作家尹川寻找儿时爱恋理应是故事的核心线,但依然是为何名为“你好之华”?胡歌饰演的张昭是一个显然坏男孩的典型,他的故事却半途戛然而止。小弟弟躲避唠叨人,却忽然变成了一个愁绪满怀出走的麻烦。姥姥家的老人们都不起任何作用,只是摆设的偶然存在。之华夫妻从一开始出现了一种猜忌的矛盾,但后来丈夫似乎也被放弃不起任何作用。他们的矛盾的解决有点莫名其妙。两只狗的由来含蓄的不明所以。于是作为文艺片的文艺的确是需要你蒙着脸去感知,尽管我还是从中读出了那种日本电影的清淡味道,不过估计许多人入云里雾里也是难免的。

但沉下心来感受,要承认岩井俊二的味道依然在,常规生活的不动声色也独特,极度沉淀现实而带着散文化气息需要感同身受。所以反观回来,似乎可以这样解释:故事和那本书似乎是勾连的聚焦点。但其实之华小的时候就羡慕尹川,和偶然冒充姐姐是回归到当年的情感的萌动回味?而错位的信件往来造就了一种朦胧的持续。之华给男主人公尹川回信满足了当年的仰慕之情。之南女儿睦睦似乎在重温妈妈旧梦,由于她极度像母亲,恍惚之间也满足男主人公回忆而促发他走出屏障,也引出睦睦知晓事情原委,也依稀还原了历史。而她期望可做她父亲的男主人公的情感的味道酸楚却美好。但走出困惑不再重蹈重温妈妈的旧梦也是某种暗示。实际上两个小女孩都换了时代—阳光而吉祥。影片清淡的表现是一种导演期望的人间真实度,流水一样的现实和往昔,都是在召唤回忆和感知孩童时候的纯真情感。我们还可以解释的就是:姐姐是那个时代悲剧,遭受了家暴却忍受捶打她的男人还生下两个孩子,内心痛悔而无颜见人,抑郁而自杀。妹妹之华其实逃脱了险境,回到了常人生活的轨道安然无恙。胡歌饰演的张昭是生活中的一种男人的常态,暴虐、自卑、依靠暴力欺辱人却到处得逞。生活在导演看来就是如此,日式的常态和常人必须走出困惑重新出发。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能不能感受到内在的蕴涵常态的生活平淡之气,也许是有难度的。习惯了喧嚣奇观和所谓重工业所带来的技术冲击,对于电影是常态生活之中挖掘出的点点浪花的趣味,的确要有一种心境,而感知是有待时日和文化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