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大学生,我为什么不建议毕业就创业

  导语:创业很多时候是要“拿自己的人脉,贴补公司的家用”,大学毕业生们,你们还在积累人脉而不是消耗人脉阶段,这时候创业可以依赖的资源实在太少。分享一篇大学生创业文章,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大学生,我为什么不建议毕业就创业

  大学生,我为什么不建议毕业就创业

  每到大学生毕业的时节,我的微博私信、微信后台以及个人邮箱都会收到一大堆咨询,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经典问题:

  “一份解决户口(通常是北京上海这样特大城市的户口)但薪水不高的工作,和一份薪水可观但没有户口的offer同时摆在我面前,该选哪个?”

  “毕业后我和TA天各一方,异地恋要维持下去吗?”

  “就业和创业,我该怎么抉择?”

  真是“年年岁岁惑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今天暂且搁置前两个问题不表,对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现实生活中我一贯立场鲜明,今天也决定在公众号里重申一遍: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比“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还具有强调意义的时候就说四遍咯)不建议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们一毕业就创业!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喽——你知道创业有多难吗?

  在2014年开始创业之前,我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青年。每周工作四天,有大把的时间读书、看戏、逛美术馆。于是所有像点样的电影几乎不会错过首映,一年世界各地看戏100场,想看草间弥生了就立马打飞的去上海观个展,顺道还去K11包抄一下莫奈……

  可是这种状态,在创业以后就被完全打破了。

  创业以前,我观照最多的,是内心,其次是内容。而创业之后则变成了一个必须对数据高度敏感的人。你做了一个app是吧?那好,用户总数多少?DAU怎么样?留存如何?使用时长是多少?你的app是电商类的?那好,有多少SKU?每月GMV几何?是烧钱还是盈利?如果有盈利,能有多少的毛利?这些全是一睁眼就必须关心的数字。

  自从创业以后,我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再也不是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推送了,而是会打开一款叫“友盟”的软件跟上面的数字死磕。友盟是啥?这个问题还需要搜索的,说明你肯定没做过App。

  如果你是纯文青,毕业后创业的动力主要源于对“开间独立书店、咖啡馆”的美好幻想,而不是跟这些枯燥的数字打交道,那我劝你收起这些幻想吧。只要你创业,就会从一个只对文本患得患失的人,变成一个只对数字斤斤计较的人。

  还有要提醒你,咖啡馆和书店生意本身都不赚钱(除非它们是你生态布局里的一部分又另说),做“咖啡馆、书店老板”梦的'人赶快醒一醒。

  那时候我做的是一款生活方式App,可偏偏是在做生活方式App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一点一点地没了生活。我们的编辑在四九城走街串巷探索和发现最有格调的精酿啤酒店、最具设计感的复合空间、环境最优雅的手作店,我每天审阅着这些内容,组稿、校对、修改,自己却完全没有时间去亲自看一看。

  我们的探店编辑经常推荐一家教顾客做银器的小店,我因为工作原因前前后后去过五六次,或陪同媒体去拍摄、或安排达人去体验,但自己却从来没有在那DIY过哪怕一个小银戒指。因为我没时间——亲手做一个最小巧的银器都要两个小时,这对我来说太奢侈了。

  一家开在鼓楼附近的精酿啤酒店老板盛情邀请了我很多次,每次我都说“好啊,有机会我一定去”,可是两年来我从没时间去一次,即便后来我们所有生活方式编辑都跟那家店熟得快成第二办公区了,我甚至都不知道它具体在哪儿。

  我的好朋友敏敏之前做了名气很大的鲜花配送品牌“诗集”,就有很多年轻的姑娘在网上以及当面跟我说,我好羡慕敏敏啊,生活与花香为伴,多惬意多浪漫!

  可是她们大概不知道,有一次我和敏敏一起打车从家去工体吃饭,就在这半小时的车程里她在不断地接电话、发微信,处理跟鲜花配送有关的细节,我也在审当天的微信推送文案,频繁地在群里发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从上车到下车,我们一共竟然只说了3句话!

  刚毕业的你,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节奏吗?能负担这种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边界的状态吗?能想象这种忙到没时间交女(男)朋友的生活吗?如果答案全是否定的,那劝你不要创业。总有人觉得,我创业自己当老板,多酷啊!其实这句话应该改为“我创业自己当老板,多苦啊!”

  创业的过程都是很孤独的,你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整个长跑都是分秒必争地all in,即便这样还不一定能跑出来。你又怎可能像想象得那样“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啊?是,你创业,自己当老板,是没有人打你的卡、记你的考勤,可员工会催着你签字,客户会催着你出方案,供应商会催着你谈合作,各路商务会催着你谈资源置换……

  你以为你能偷懒吗?你付出的时间和心力,只会比8小时坐班多N倍,而不会比8小时坐班轻省。去年夏天我受了点伤在家休养了一个星期,可那一星期不是照样要每天微信召开语音会议、回复各路人马的邮件、设计各种各样的合作方案、安排媒体的各批采访工作吗?即使是所谓休假的日子,也是不可能真正休息和放松下来的。

  此外,一旦你走上创业之路,还要忍受内心的孤单——很多时候你要做决策,而这时候你是没有多少人可以与之交流的,更不要说试图仰仗他们。你的团队可能很齐心,但他们未必有你的全局观和洞见,你不能指望他们对决策负责;你的投资人可能很尽心,但他们除了你还投了100家公司,你只是他的百分之一。

  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是个“成王败寇”的东西——比如你创业过程中改变了方向,如果这件事做成了,别人会说你“及时反应、快速调整”,可如果这件事失败了,舆论会评价你“不坚持初心,容易摇摆”。这样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你,扛得住吗?

  作为创业者,哪怕你是明星创业者,从零到一的过程都是攫取资源的过程。因为你资金相对匮乏,做的品牌也没什么名气,在冷启动阶段如何获取用户?你投不起昂贵的微信大号,更没有预算投户外广告,于是你只能求爷爷告奶奶地刷脸求朋友转发。

  记得有一次我们上线一支TVC,当时几乎没有推广预算,我只好一个一个地去恳求朋友帮转,所有的好朋友都很义气,二话不说就盛情转发了,连史航老师都帮我们转发了,还说了好多鼓励的话,创业不易啊我们支持你啊等等。

  后来那个视频全网播放量1000多万,其实全靠朋友们帮忙吆喝。有广告公司的人对我说,你们这轮传播要是让agency报价肯定得大几十万啊!当时我心里特别感动,无以为报,只能想:以后其他朋友也有类似的需求时,我定当尽心竭力帮忙推广!

  可换个角度想想:那时候我好歹是在媒体工作了5年有了还不错的人脉资源啊,也自问自己还算有点“可以置换的资源”。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呢?你会有这种自带流量、冷启动期间能够瞬间帮你获取种子用户的朋友圈吗?你自己又拿什么资源去回报别人的付出呢?

  一句话,创业很多时候是要“拿自己的人脉,贴补公司的家用”,大学毕业生们,你们还在积累人脉而不是消耗人脉阶段,这时候创业可以依赖的资源实在太少。

  如果有得选,我建议大学毕业生们一开始选一家章法严明、流程规范的大公司,而不是一开始就去自己创业。创业是“自己立规矩”的过程,打工是“严格守规矩”的过程。

  我们看到有很多创业公司有所谓“不打卡”、“可带宠物上班”的人性化制度和个性化企业文化,这些也许很酷炫,很吸引人,但未必是最科学、高效、合理的。

  大公司有它效率低下、流程冗余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可以培养规范的工作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满一年后,你需要收获的有:邮件怎么规范地写、方案如何明晰地做、待人接物如何职业得体,而不是穿着标榜个性的、前胸后背都是口号的T恤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牛气冲天。

  我见过有个创业公司允许带宠物上班,于是下午1点到3点两个小时的时段里,办公室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集体逗狗”。

  从同事相处的角度看你也许觉得这是个很温馨的场景,可是从公司运转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小时未免太低效虚度。我还见过有创业公司的设计师,竟然没有自己的图片素材库,气性大、难沟通,一言不合就拍桌子,声称“谁也不如我的审美,别来挑刺我的设计”,认为团队所有成员都要像对待艺术家一样对待自己。

  可你看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呢?认认真真听brief,老老实实改设计,在你没有成为绝对大牛之前,这就是门营生啊,你做工作难道是为了自己爽的吗?当然不是,是为了让客户和老板满意啊!说白了,这都是没在真正职业化的环境里呆过,被惯出来的幼稚病。

  “自己挑头创业”和“进入创业公司”还不一样,自己做老板意味着你要成为那个制定规则的人。

  可你真正想好什么样的规则是科学合理的规则了吗?如果没想明白,我建议先去相对大点的公司看看,有样学样,再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快捷方式啊。反例也很现成——前阵子媒体报道的90后CEO,其工作中任性、执拗、不通人情的一面,让人觉得过度地*赋权简直可怕。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泼你们冷水,更不是不看好创业之路。我只是希望你们不要一毕业就立刻选择创业,至少给自己三年的积累期吧,以后消耗你的日子还长着呢。

  这三年里,记得:1.学好规矩;2.拓展人脉;3.广结善缘;4.积累财富。打好了这四个基础,再开始创业。那时,我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