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文章:孩子过分“懂事”,并非好事

  导语: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分享一篇亲子教育文章,欢迎阅读。

亲子教育文章:孩子过分“懂事”,并非好事

  孩子过分“懂事”,并非好事

  文丨张文质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前一阵子在网络上一夜爆红的"扛把子一哥",一个还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说话却如同一个混迹在社会的街头混混般表情和言语间充斥着戾气,很难想象那样的语气是出自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13岁的武汉少年黄艺博因肩戴五道杠、官味十足、慰问题词等领导做派一样都不少,被网友戏称为"五道杠少年"。

  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张冯喜以模仿周立波而引发爆笑连连,但周立波本人却评价为:"是个天才,但是没有天真。"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快乐纯真的,然而激烈的竞争、过高的期望、周遭的压力等,都使得如今的孩子被"催熟",说话、做事非常地"成人化"。他们往往不会用天真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而是会说出一些让你感到不习惯甚至颇为惊异的成人化话语。

  比如有的孩子会问长辈,"伯伯,你这件衣服肯定很贵吧?"原本处在对一件衣服的图案颜色感兴趣的年纪,却过早地对一件衣服的价格产生了兴趣,这不禁让人反思,孩子过分"懂事",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你的孩子会被"催熟"?

  一般来说,孩子言谈举止过分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孩子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太多不符合他身心发展规律的规矩,这些规矩强行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

  二、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过于成人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面,往往父母跟孩子的交谈内容不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父母的生活为中心,这就导致孩子过早地知道了太多成人化的生活;

  三、孩子很少跟同龄人在一起,这让他丧失了儿童化的语言风格与思考方式。这三个原因都会导致孩子被"催熟",这让他们看起来很懂事,实际上却失去了很多成长的乐趣与收获,就像水果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就被药剂催熟了一样。

  父母要意识到,有时候孩子显得很"成人化"并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生活中,孩子这样的行为却经常得到成年人不恰当的鼓励:你看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怎么会说出我们大人才会说的话?这些错误的鼓励,常常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其实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老得更快,他就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

  警惕!别鼓励孩子做"小大人"

  如今有很多家庭已经步入"二胎时代",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家人可能会经常跟大孩子说,"你现在是哥哥了,是哥哥就要有哥哥的责任了,跟妹妹在一块的时候,你要谦让,要疼爱妹妹、呵护妹妹。"这原本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但是因为哥哥/姐姐的身份反复被强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时时刻刻都应该用当哥哥或者当姐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他们还没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一个"小大人"。然后还会得到长辈们的一致赞扬:这孩子非常懂事。其实,孩子非常懂事,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乡村生活的人都有这么一个经验,很多瓜果在它稚嫩的时候,老人都会叮嘱,千万不要去碰它,碰一下它就会萎缩掉,不会长大了。实际上这跟人性很相似,一个小孩儿,过早地被"催熟"了,过早地懂事了,你以为他会成长得更好,但往往他们长大后会越缩越紧,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永葆纯真?

  我们的生命中常常遇见一些令自己感到惊奇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一种特别招人喜欢的童真的状态:他们对新事物总是怀有特别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学问,总会积极去探索;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特别开朗、直率,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这些人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就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获得了一个孩子应该拥有的爱、保护和成长。这让他可以自如、*地生活在自己喜悦的状态里,而不需要过早、过多地去思考是否需要他人接纳与认同的问题,因为健康的家庭生活,时时刻刻都充盈着接纳与认同。

  这份延续下来的纯真,可能会让他们长大后依然在某些爱好上存在幼稚化的倾向。但父母不必去担心这种幼稚化。这种的幼稚化可以跟他心智上的成熟并行不悖。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创造性退化",指的是那些最有创造力的哲学家、科学家、作家等,在冥想、沉思、寻找灵感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幼稚化"的行为,而这种源自童年的幼稚化的倾向,本身有助于他们产生更好的创意或想法。即使对于普通人,这种幼稚化也不会妨碍他们处理工作与生活的事物,反而可能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灵感,在生活中保留更多纯粹的乐趣。

  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不妨让孩子保持纯真之心,让儿童成为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