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励志青春文章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励志青春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青春感悟
曾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人生最有诗情画意的年代莫过于青年时代,但青年时的精华,莫过于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美的季节,她犹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当人生迈进十五、六岁的花季时,青春悄悄地向你走来。于是中学生的烦恼、忧愁、喜怒哀乐出现了,感觉到了;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像是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触动着你的心。笔者有个体会:在初中时,初一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可到了初二、初三时,就有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差距。是什么魔力在牵引着呢?每次看到异性的学生时,免不了多看几眼。即使人家的笑声、发型、走路的姿势都留在自己的心中,于是朝思暮想,心中像是觉得缺点什么,想需要点什么精神享受。于是追求来了,单相思出现了,争风吃醋来了,免不了要发生“干”,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等等。其实,从心理学上看,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可以说是免不了的——是青春期燥动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部分同学受影响,悄悄地看不该看的书,于是不该发生的事也随之发生了,这是人生的遗憾。
人之生存本就不易,要成功就更难了。雷锋生前说过:“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员应有的表现,我们还小,思想不可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应该明白,青春是短暂的,我们可以和异性同学结交成朋友,在各方面相互帮助,树立正确的思想,发扬革命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学生时代,更应以学习为主,要多沉默。孔明白:“静以修身。”多看些健康的书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审美观点。
让我们用正确的思想态度来渡过自己的青春,让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大潮中留下光辉的历史;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才能慢慢地走近成功,才懂得人生哲理。
让心浸在醉恋中的青年们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和我们一起讴歌青春、讴歌辉煌的明天。
青春,这个饱含诗意的花季,我赞美你。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农村大学生在撕裂中前行
——一个女研究生返乡笔记
近日(2015年春节期间),网络上掀起了关于春节返乡的讨论,许多人叙述了春节回家之后的一些所见所闻和亲身感触,似乎是由上海大学王磊光博士的《博士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一文而始,我把这些暂且归结为关于农村变迁的研究。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也有话要说。
农村大学生,这是一个标签,我并不喜欢这个标签,因为我不想就此符号化的谈论和对待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群体。而且,我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使我本能的知道,任何标签都是一种刻板印象,是一种野蛮、粗陋的认知。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用这个标签能更好的描述我自己。在这标签背后,确实是一群人,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的挣扎与纠结。
为什么这么总结?可以从我自身的经历说起。我应该是典型的农村大学生形象,而且是典型的农村女研究生形象。以我为例,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2015年2月26日,是我回深圳上班的日子。我的父亲,用摩托车载着我,一路颠簸到镇上去搭车。我需要由人家送到镇上,后换乘2次汽车,才能达到最近的火车站。今天,是大多数人上班的第一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已经铺满了上班第一天的各种状态。在深圳这个地方,大家喜欢用“开工”来说新年工作的开始,而在我的老家,“开工”一词常常用在建新房的第一天。
老家的道路有些地段铺上了水泥,有些地段还是泥土路,比几年前要稍好一些,但是还是坑坑洼洼。车一过,尘土飞扬。父亲一边警觉的看着路开车,一边跟我说国有企业多么多么好,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甚至跟我举了一个退休的老军人,现在如何享受国家待遇的例子。我听得很不耐烦,很想打断他,可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而在这之前,我已经因为工作的问题,多次跟他大发脾气,我俩常常因此闹得很不愉快。
我的父亲,一个本分老实的农民,从未离开过他的一亩三分田,他对于外界的认识和看法大多来自于电视,来自于他有限的外出经历。他至今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引以为自豪的女儿,在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去深圳打工,选择了进民营企业。第一次,他问我去哪儿上班,我说去深圳,他很惊讶的反问我:“是去进厂吗?”。在我父亲的观念里,学而优自然则仕,起码也是个事业单位,才是最好的选择,等老了退休,还有工资可以拿,而去深圳上班就是进工厂,就是“打工仔”,就是和初中毕业生干流水线的活是一样的。
父亲的观念,让我很无奈。有时候,我会嘲笑他,认为他腐朽、落后。可我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观念确实代表了一群人,代表了生活在农村的那一群人。现在,时常还有村人问我,“在哪个单位上班?”、“分配到哪里去了?”等问题。在农村人的观念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很重,学历高就等于工资高,学历高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我90年出生, 21岁大学毕业,24岁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深圳一家不大不小的民营企业上班。我弟弟91年出生,比我低第一届,他读完了大专也在深圳工作。我家在湖南南部,那儿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全村人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务农,橘子、柚子、香芋是我们村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我的母亲,小学没毕业,大字不识一个,从我10岁开始便在深圳打工,做家政工作,至今15年。我的家庭应该就是王磊光博士笔下的第二类处于困难境地的家庭——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那时,我们家是村里有名的家庭,因为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记得,我07年考上大学的时候,村里人曾为我大办了一场酒席,祝贺我学业有成,期待我学成报国。我和我弟弟,如许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样,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着教育收费的最高峰。为了我俩的学业,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都在倾其所有,父母双亲拼尽所能,我和我弟弟被赋予了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
从一开始,我们就背负了这个使命,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我们的生活、工作、爱情,都会被这个使命深深的影响着。它不是法律,不是条约,但是是观念,是习惯,是义务,我们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它的影响。我和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一样,读书必须很用功,很勤奋,我才能弥补因为自己一出生就注定落后的教育条件和缺失的生活体验。我甚至,因为这个使命,放弃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因为我认为我和对方结合后的经济能力无法照顾到我的家庭。我的希望,和父辈的希望一样,我希望毕业后,可以收回教育成本,反哺整个家族,甚至我的婚姻也被要求要有改变家族命运的力量。
很显然,现实并不是这样。当我们毕业时,我们发现,知识的力量需要积累(我还不敢说知识是无力的),人生的`规划需要逐步展开,我们一切的改变需要时间,一切改变的结果都还未知,但我们显然已经面临了更大的难题。任何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应该都会面临着既要反哺家庭,与此同时,又要承受着城市恋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尤其是男性,就好比我的弟弟,很显然,他目前无法承受深圳任何地区的房价。或许,在很多时候,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比城市的大学生更大。
可是,社会等不了,还在村里的父母亲人也等不了。他们已经开始关注我们的薪水,关注我们的婚姻,关注我们读书的回报。甚至,他们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何在?
作为一名女研究生,很显然,我染上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通病”。相比于谈论金钱,我更愿意谈理想,我不愿意去讨论父辈的教育付出和我现实的收入回报。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一线的大城市,因为那儿是前沿、有机会,我有理想,崇尚个人价值。在城市工作的时候,我总不愿意去想这些问题,刻意去规避。但一回家,这些问题就会冒出来,仿佛自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各种力量迎面而来,不得不去想这些问题。或许,许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也会如我一样,时常感觉到,我们的思想在撕裂,我们的人格也在撕裂。
我们标榜恋爱*,30不嫁、40不娶都应该是个人的*,但是,家人的电话,总会不断的提醒你,发小们已经“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们希望只在乎自己的兴趣去工作,哪怕它工资不高,但是,我们常常无法补贴家里,而邻居家的小孩已经建了新房,换了辆车;
我们期待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拜托枯燥的城市生活,但是,我们仔细算算后发现,把旅游的钱用来贴补家里,总会更让自己心安一点儿;
……
虽然我们从未怀疑过读书的价值,但我们发现,这条路的投入成本远远大于回报。
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我想飞上天,飞得越高越好,可我被拽住了一条腿。城市,就是那个天,拽住脚的就是农村。
我能理解王磊光博士所体会到的“知识的无力感” ,时至今日,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知识还会被信任吗?而与这种无力感稍有不同,我把它称之为“撕裂”。对于读书、工作的撕裂看法,仅仅是我生活的一些侧面。纵观我全部的生活,撕裂无处不在。
如何来解释这种撕裂?或许,在这背后,是在于传统的建立在农耕社会之上的思想观念和权威,受到了我们还不算短暂的城市生活经验和由此而产生的现代观念的冲击和挑战。
农村大学生就像是一群城市候鸟,时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徙。我们时常不清楚,自己究竟处于故乡还是他乡?当我们在城市时,我们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从农村的生活观念中彻底抽离,我们想融入城市,可我们时常觉得漂浮,没有根。可当我们回到家乡,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城市生活的体验,已经让我们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我们时常困惑,是农村不适应我们了,还是我们长期在外求学,跟不上农村的急剧变化。总而言之,那种对于农村的亲密感在逐步消失,而在城市的根又未扎稳。
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说明一种生活的状态,给情绪一个出口。从我的身上,或许能看到其他人的影子。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那一次我真尴尬但又有一点收获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趣事,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那一次我真尴尬但又有一点收获,和他的对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不同的人在他们的起跑线冲刺,你们呢?用心留意生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事情是发生在上一周,上一周比较忙碌,当你真正觉得累的时候,其实你在突破自己。
今年我拥有了一辆电动车,自从有了电动车烦恼还是有一点的,这不,上一周经不起任性。刹车皮坏了,于是我和他相遇了。
他是谁?一位很年轻的修理电动车的青年。看起来肯定比我小。其实不是第一次去他那里修车了。
这个冬天是有点冷,看到他修车的时候都不带手套,他的手从外面看起来有一点裂痕。我们还是很熟悉的,后期可能会详细记录。
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坚定的表情。
闲暇之余,他也会关心我。
那刻他问:你多大了?
我:24了。
他:结婚了吗?
我:没有呢?
我立即回应:你多大了?
他:18。
当我知道他年龄的那一刻,觉得他好小,我18的时候还在高中上学。而他估计从15岁的时候就开始当学徒修理摩托车了。我们此刻会发现我们比他们幸福多了,但又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些东西。
我们出身不能决定家里贫富,但我们能决定的是自己的路。
这么小就能吃苦,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不得不让自己坚强。当你真正觉得累的时候,其实你在突破自己。能更早的去适应生活,有了一门能养活自己养活父母的一门技能,
坚强的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我们都要坚强的面对。
换位思考是一种很好提升自己的地方。
有点小尴尬的地方是?他反问了一句,你结婚了吗?24的确也不小了。
的确现在的90后慢慢开始踏入婚宴的殿堂,在这里还是恭喜哈!
我的择偶观是:我相信缘分,我想拥有一个普普通通的你,和我一起记录我们的生活点滴。
也许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家里都会比较急。
婚宴是一辈子的事情,找一个懂你的你懂他的人。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当下的我,看到他那么努力,我们奔跑奔向远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工作上的不断奋进,让我在永尚净水器扎根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团队。让净水器把健康带给每家每户,对客户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对于缘分这件事,很多同事和小伙伴都很关心我,我总会笑呵呵的说总有一个人会在等我。
让我们一起谱写www.yuwenmi.com这个域名在等你的开启。
生活中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用心聆听,留心周边的事物,心怀感恩,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此刻记录我这一刻的感悟日志。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
现在打开朋友圈,每天都有人在遗憾地说“今天又睡到十点,早起跑步的计划泡汤了”,“昨晚一直在刷微博,给自己安排的读书两小时的计划没有执行”,“今天周末,出门踏青去了,本想晚上回来写完明天要交的稿子,但现在浑身无力,明早再写吧”。
我相信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都是有着美好的、激动人心的夙愿的,可无论这个夙愿多么现实和有成效,比如跑步可以减掉身上的赘肉,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懒惰、拖延的状态。长久观察之后,我发现,这种人一个月里至少得有四五次这样“遗憾”的表达,我甚至能想象他每次向别人诉说时的愁眉苦脸,可不管当时是如何地谴责自己,到头来,还是改不掉身上的坏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不到。
我大致就把这类人归为不努力的人群。无法想象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每天都活在一种自我谴责中。而纵观周围的对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允许自己一次次地拖沓、无聊和懒惰的,相反他们抓紧了分秒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只给奋斗找时间,不给空虚留时间。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个名叫“每天打鸡血”的分类,开微博三四年的时间,我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会刷一次这个分类上所关注之人的更新。到目前为止,我微博上关注了近千人,但这个分类里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五个人,在这五人之中,又只有一个人是我几年里从来没有间断关注的,她就是专栏作家、北京交通广播电台的主播麻宁。相比较那些明星大佬,她没有那么风光,但也因为如此,她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白领应该有怎样美好的生活状态,她的日常生活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每个人都可以学习。
她出生在河南郑州,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的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因每年成绩都是第一,顺利地被报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做了交通台的主播。很多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在她这里,算是有了很好的注解,学习上如此优秀的她,更是生活的好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她写的一条微博,她这样写道:“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坐着23:55的红眼航班回来,一夜没睡。今明两天上直播,同时还要在31号之前完成这么多事……但是居然只用了一天就基本都做完了!剩下的两件事也都会在一天之内完成,我真是太感谢自己的没有拖延症了!”
她所谓的“只用一天的时间都昨晚的事情”包括:完成《时尚新娘》的专栏、《年轻人》的专栏、物业费、车险、送干洗、给爸爸电话、拷照片、提供父亲节采访资料;“剩下的两件事”是办签证和《女友》专栏。
大家可不要忘了,她是坐夜班飞机回国的,第二天没有倒时差、没有躺下休息,竟然还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多事情。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深知写作是一项脑力劳动非常大的工作,她竟然还顶着疲惫写完了两篇专栏,于是,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可以以20多岁的年纪,在北京买了房,有了车。
这当然不是偶然,即便她的微博不展示她今天做了什么,你也会从她的只言片语中看到她勤奋而快乐的生活状态。最近的一条微博,她写道:“7点到8点写专栏,9点到17点上节目,19:30到21:10东宫看《最后的晚餐》,21:20到22:30三联采访”。不管工作如何劳累,如果有好话剧,她一定抽出时间来看。
所有看过麻宁照片的人都会觉得她好美,那种美不是五官有多么妥帖,身材有多么棒,而是她的脸上没有一丝懈怠、一丝无趣,整日都是神采飞扬的,她有一双感染人的眼睛,让每个人都愿意和她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没错,精进的人都挺快乐的。
如果说,你们觉得麻宁名校毕业的光环,会让她觉得有种最初的优势所在,还不足以激励你那颗已经懒到扔块石子,都不会起涟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块石头砸向你,让你有些稍微的摆动。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辈,他叫周智琛,媒体圈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国内最年轻的社长。
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七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通过各种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6年3月,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而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时年31岁。
对很多人而言,22岁到28岁这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这几年中你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度过,我想周智琛是深谙这个常识的。2011年,我有机会参加他举办的首届“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从全国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20名学生去参加,提供食宿,还有稿费可拿。虽然我早前就听到过关于他的故事,但是当我真正和他接触起来,才知道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理由。
白天时,他的办公室很少开着门,他要去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他算过一天辗转三四个场合是常事儿。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点半之后,八九点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要签版。十点半之后,如果有同事来访,他便泡壶清茶,和他们聊天谈心;如果没事儿,他便关起门来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好书,大部分他都读过;他晚上很少回家,基本都是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他经常在飞机登记时间结束的前几分钟,才能达到机场;有时,在办公室吃顿有红烧肉的外卖,都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他完全没有一个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围绕着工作进行,怎样方便工作,就怎样做,好多次早上我去办公室时,在楼道里遇到他,他都是头发直立,脸都没洗。
很多同事建议他说:“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需要去了,每天这么累,不值得。”他这样解释到:“人哪,总是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读书,比如你今年获得了‘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样。”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学邀请他去做答辩委员,按照常规来说,就是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之后,给出一些评价或者指点就可以了。但他做的是在《深圳晚报》用8个版,展示了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礼赞,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做好,当其他的报社同仁,都在为某一个选题而兴奋不已时,他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小的环节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个小的选题的光彩,让他这个总编辑也越走越远。
他说:“我这个人有个小习惯,闲下来的时候会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脸相,你会发现有一阵子你的状态非常好,眼神会比较清澈、平和,有一阵子又会比较涣散,眼神就比较乖戾。从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东西的,相由心生。这也是我一个绝不会放弃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个人都能由内而外有种号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战自己工作极限”的努力,便是他成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岁还在做“媒体民工”的普通记者的原因。
人有很多本性难改的东西,比如只有当失败、不如意时,才会放眼观光周围的人事,而当生活如常、平静如水时,总是混混沌沌,每日上班、下班而不再去反思当下的自己能否做的更好。
有数据现实,玩微博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月工资3000元以下的普通白领和身无分文的学生。倒不是说微博不好,而是倘若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刷新微博、沉浸于微博的各种段子时,也就意味着很可能这部分时间没有得到高效率的利用。
我有一个理论——“低端的人”都偏爱输入(输入: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去吸收各种信息),而“高端的人”更偏爱输出(输出: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收获的传递出去),因为输出比输入要累很多,它多了一个反刍、咀嚼和表达的过程。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懒散惯了的朋友,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每天在“知乎”上回答三个问题,周遭的朋友都恨不得给他点32个赞。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我们不荒废时间在长时间的睡觉、整夜的打游戏和数个小时的聊天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善用时间和努力的力量。
所以,每当无所事事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念一遍“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我相信,你立马就可以找到要做的事情。对我来说,还挺管用的,希望你也是。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青春·远方
一棵古树顽强生长,根部布满地下,肢臂却伸向远方。
青春的钟声在我耳边回荡起了,年少的心不再被安宁地拨动下去,它开始律定希望,开始向往,向往那无限的远方,向往那梦想的天堂。
如果没有一腔热血,谁能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如果没有一的颗飘泊的心,谁能响应青春的号召;如果没有诗情韵味,谁能背起一身行囊,勇敢地追逐梦想。
去远方,并非意于当一个矫情的文艺青年,更不意于去炫耀自己的旅行经历,而只想去做一个看风景的人,走走停停。不去想会在哪一站驻足,更不是挥霍时光,而是将脑海置为一张白纸,用风景肆意地勾勒美好,用远方指引我逐梦的方向。
也许你会认为这很奢侈,然而,年少的心总被这种奢侈品深深吸引着,只想给自己一次完全自己的旅程,给稚嫩的向往一次浪漫地远行,了却对未知的无限憧憬,执行手心灵一个平息的句号,让它去体验,去感受,去为我的前行铺垫石阶,为我的追求积累经验。
想像,遥远的异乡,我坐在列车内向窗外眺望,细柳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青情摇曳,树影婆娑,冷风阵阵,袭卷来而,把我的思绪托起。在的夕阳的余辉下,我依稀翻出自己的梦想,回忆着当年的信誓旦旦,欣赏着陌生的远方,陶醉,叫嚷……
远去的闯荡能给予我太多释放,让我扎起营帐,再次冲击梦想。我要为梦想不留余地地勇敢,永远不在乎会在哪个十字路口跌倒,只要向前拼搏,将独自一人抛之脑后,华丽地奔跑,广泛地接纳,将情感充溢远方,就能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只担心青春与我作别时,我仅仅捧着心头无止的遗憾。
远方,能给机会独立而对。年少,正是需要这种经验填补内心空白。不愿学古人流离塞上,也不去做诗人出口成章,只想把旅行的收获寄于内心,总结成经验为我的梦想架桥。
一个人,一个异乡,到处游荡,没有地。
梦中,隐约触到往日对远方的景仰,随即,我把梦想化为一张车票,登上列车,驶向远方,追逐远尽的梦想。
年轻的我,时常告诫自己,梦想依然在远方招手,而我,永远在路上。
大学励志青春文章:拼搏 让青春无悔
青春,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在于勇敢地去拼搏,即使拼搏后面对的是失败,那么我也会很高兴,因为我拼搏过。
记得那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老师高兴地说:“这是磨练大家一致的一次运动会,大家一定要踊跃报名。”于是大家都积极地报了名,当老师点了名后发现我没报名,就说:“张松,放学后到我这里来一下。”法学后,我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时间我来了,变法下手头的作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参加运动会啊?”我小声地说:“我运动方面不太好,怕给班级拉后腿。”老师听了说:“正因为体育不好,你才更应该参加这次运动会啊,你要学会坚强……”听了这话我感到有些奇怪,参加运动会怎么会变坚强呢?但是最终我还是答应了参加运动会,使参加800米跑。
很快运动会如期进行了,那天,许多学校的同学都到了,观众席上是座无虚席。我开始有点害怕,害怕自己跑了最后一名,出了洋相,于是就打算偷偷溜走,但是一看旁边,老师正信心满满地看着我呢。于是我就有鼓起勇气,准备奋力一搏,随着枪声的想起,我们同学就像离弦的箭般飞奔在了跑道上。我当然拉在了最后,就这样持续了两圈,在过半圈就跑完了,可是我已经累得脸色苍白,想停下来开始走,可是一想起老师的话,我就自己个自己打气:我怎么能放弃呢?放弃是极其懦弱的行为,我不能放弃,即使跑了最后一名我也是光荣的,因为我拼搏过。不知不觉,我突然觉得有一股力量支持着我,于是我就咬紧牙关奔向了终点……
休息室里,我坐在椅子上休息,老师过来说:“没事吧。”我努力地摇摇头说:“没事。”老师说:“你今天的表现很出色,坚持到了最后,我很为你感到高兴。”我也开心地裂了裂嘴。
是的,青春是需要拼搏的,是需要我们的毅力来坚持的,只有我们拼搏过才会懂得青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