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故事(精选14篇)

  励志人物故事 篇1

  《皇甫谧浪子回头》

励志人物故事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样,被村庄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学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败,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导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首,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励志人物故事 篇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开始得了一种叫“有用强迫症”的病,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学英语是有用的,因为可以出国;学钢琴是有用的,因为可以艺能加分;考证是有用的,因为有利于上岗……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其实,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老子《道德经》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早被人抛出银河系,沦为不靠谱的一个象征。匆忙的人们在时间里追赶“有用”,不晓得在追逐中失去享有无为的乐趣。

  在熙熙攘攘为利为名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另类,他就是身处中国男演员“一哥”地位的陈道明,除了工作,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无用之事,他用他的方式昭示天下:无用方得从容。

  很多人知道陈道明会弹钢琴,但是没有人知道陈道明的钢琴弹得有多好,更没有人知道作为演员的陈道明是音乐专家,从意大利歌剧到俄罗斯民谣,只要跟他聊音乐,陈道明绝对如数家珍般倾囊而出,被朋友视为“乐痴”。拍摄电视剧《冬至》时,就是他提出用莫扎特的《魔笛》做背景音乐的。

  弹钢琴对于演员陈道明来说是最无用的事,它既不能联络工作感情,也不能为他带来片约,但是陈道明乐此不疲。为保持钢琴水准,他不论到哪里都带着那台私人珍藏的“电子钢琴”,拍完戏回到酒店,他必然先练练手再干别的事情。他的钢琴技艺炉火纯青,但是钢琴对他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陈道明排解心中块垒的利器。作为演员,陈道明没有去做有用的事——参加饭局,与人交流。认识陈道明的人都知道,他从不喝酒,更反感喝醉了酒互相称兄道弟的场面。他做的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事”:读书、练字、弹琴,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冯小刚笑他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陈道明则说:“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而正是这些无用的事,给陈道明带来从容的心境,即便是最低潮时期,即便他五六年没有接一部戏,他依旧能够“活得快乐”。这些“无用”的事,成了他人生中最“有用”的东西,平和地对待世事,洞察内心,继而平和。正是这份“无为”的从容使得他更好地揣测角色,为观众奉上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励志人物故事 篇3

  让我们假定如下情形。你是一名高中篮球运动员。校队训练结束后,你说服一个平时几乎上不了场的队友留下来陪你单挑。我们给这个队友取个名字叫“罗伯”吧,而你,实在比罗伯优秀太多,所以自打你俩开始比赛,他一直都没有胜算。

  你们的规则是:每进一个球算1分,进球之后,球权交给对方,谁先拿到100分就算谁赢。你对付罗伯太有心得了,你运球突破他,你背身打他,你干拔跳投。很快,你就取得了40:0的巨大优势,让罗伯没脸见人。

  问: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A。同情罗伯,毕竟他是在帮你,于是你有所放松,至少放他投进一些球。

  B。继续认真比赛,但只在外围跳投,不冲击篮下,好让罗伯有反抗的机会,至少让比赛有点悬念。

  C。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防守时仍死死咬住罗伯不放,进攻时则继续摧残他。因为在你看来,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彻底、从头到尾这样做,你的字典里就没有“怜悯”二字。

  你的答案是什么?如果你选C,那么恭喜你,你的思维模式和科比·布莱恩特是一样的,你有可能成为像科比那么成功而冷酷的篮球运动员,你有“黑曼巴”的潜质。

  13岁那年,科比随家人从意大利回到美国,生活上有各种不适应。起初,就连打篮球,科比也不被接受,尤其是他的那些黑人同学特别排斥他。科比的妈妈帕姆说:“他们的样子就是告诉你:如果你不是这儿长大的,那你肯定打不好。”

  但显然,科比能打好。即便他当时骨瘦如柴,非凡的运动天赋也很难被忽略。没过多久,劳尔梅里恩高中26岁的青年篮球教练格雷格·唐纳就听说了科比的名字。

  “我一直听人说起,有个很出色的8年级学生,”唐纳回忆,“于是有一天,我们邀请他来我们的体育馆,他跟我们的校队一起打了球。大约看了5分钟,我就跟我的助教说:‘这孩子具备职业球员的素质。’只要看看他的身体,看他打一会儿球就知道了。而且,他父亲就站在角落里,所以我意识到,这孩子显然有很好的基因。”

  唐纳教练上大学的时候就是篮球运动员,后来始终保持着不错的体形,也经常打打业余比赛。不过,在跟科比打过几次一对一之后,他就彻底退出篮坛了。“我不得不退出,”唐纳开玩笑说,“我都打不赢一个13岁的孩子。”其实他不必羞愧,毕竟,他打不赢的不是普通的13岁孩子。

  科比的加入,让劳尔梅里恩高中篮球队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即便有些比赛他们输得很惨,科比也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精彩表现,一记飞天暴扣,或者一次不看人传球。“我看过许许多多的高中篮球赛,但我从来没见过有谁像科比一样好,”唐纳说,“他拥有极大的潜力,你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而且他还有很棒的工作态度,很强的成功欲望,这是你在那个年纪的孩子身上不常见到的。”

  在劳尔梅里恩高中,科比身边真的有一个可怜的队友,他叫罗伯·施瓦茨。罗伯是个身材矮小但脾气很好的后卫,跟他单挑,科比远不止40:0领先,有时候甚至取得过80:0的优势。

  惨遭科比蹂躏的罗伯,后来在费城地区当力量与体能教练,他回忆说:“你会以为他要缓一缓,可在他体内根本没有这种程序。我想,我所获得过的最好成绩,大概是12:100。”但科比坚决否认让罗伯取得过那样的“成功”,他说:“我想他撒谎了,我跟罗伯也说过。我们聊起这件事,我说:‘你从来没得过12分,我从来没让你拿过两位数的分数。你得到的最高分是5分。’”

  说这话时,科比脸上挂着微笑,却笑得很勉强。他想澄清这件事,因为他不允许任何人相信,那个叫罗伯的小孩曾在他身上拿过两位数的得分。

  1995年,科比成为劳尔梅里恩高中的四年级领袖,一心想要率队夺得州冠军。每天早上5点,他就跑到体育馆练球,一直待到晚上7点,这全在他的计划之中。对科比来说,每时每刻都很重要,每次训练都要付出最大努力。

  唐纳教练回忆,某个寻常的星期二,科比和队友一起打三对三,谁先得10分谁赢,当时身高1。70米的罗伯跟科比一拨。两边战成9:9平时,罗伯得到一个空位,直接带球上篮,意外地没有投进,结果被对方抢下篮板并得分,他们输掉了这一局。这时,大多数人都去喝水了,科比没有,他责问罗伯:“你是怎么想的?竟然敢投最后一球?”罗伯看着科比,愣了,只好说:“伙计,这是三对三的练习,没那么重要。”

  罗伯应该明白,他说错话了。接下来,他去走廊喝水,科比就追在他身后,继续厉声斥责他,两人差点打起来。之后,科比对他的谴责依然没有停止。“你有过那种别人盯着你看的感觉吗?你不用看着他们,可你知道他们正盯着你的感觉。”罗伯说,“我觉得接下来的20分钟,他的眼睛就一直盯在我身上。就好像输掉那次三对三,我就害得我们全队输掉了州冠军一样。”

  科比是真正沉迷在篮球世界里的人。唐纳说:“我想科比其实因为太爱篮球,变得有些尴尬。别人说他不合群,可那只是因为,篮球是他唯一重视的东西。我觉得像他那么热爱篮球的人,根本就是濒临灭绝的物种。”

  1996年NBA选秀之前,洛杉矶湖人队把刚刚高中毕业的科比招来试训。17岁的科比同湖人退役球员迈克尔·库珀单挑。库珀是NBA著名的外线防守专家,虽然已经40岁了,但体形保持得很好,高大结实,比少年科比强壮许多。然而,两人的比赛打得一点都不胶着。湖人媒体公关里德尔回忆:“库珀看上去好像被他催眠了。”

  10分钟后,湖人队总经理杰里·韦斯特站起身来。“就这样吧,我已经看够了,”韦斯特说,“他比现在我们队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好。我们走吧。”那年选秀,韦斯特把球队原主力中锋弗拉迪·迪瓦茨送走,换来了对科比的选秀权,科比自此落户“天使城”。

  在科比心里,没有谁是不可战胜的。新秀赛季,才离开高中几个月的科比,找到当时湖人队的主教练德尔·哈里斯,主动请战。据哈里斯回忆,科比跟他说:“教练,如果你把球交给我,拉开空间,我可以打败这个联盟里的任何人。”申请未果之后,科比又找到哈里斯,说:“教练,不管谁来防我,我都能背身单打他。只要你让我上场,让大伙儿拉开,我可以单打任何人。”哈里斯乐了:“科比,我知道你可以,但现在你不能频繁地那样做,在我们这支球队,我不可能让沙奎尔·奥尼尔闪开,腾出地方让你来单打。”

  奥尼尔和科比同一年加盟湖人队,那时科比还是个菜鸟,奥尼尔却已是具有统治力的中锋。任何球队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选择以奥尼尔为核心来建设球队。科比能够理解,尽管他并不喜欢。

  到20xx年,科比已成为湖人队中仅次于奥尼尔的另一张王牌,但在艾塞亚·莱德尔加盟湖人队之后,科比还是会在训练后一次又一次地逼莱德尔跟他单挑。当然,赢的人总是科比。之后米奇·里奇蒙德加盟球队,也是同样的情况。“他是老大,他想让我们明白这一点,”里奇蒙德说,“他从来没有恶意,也不是故意针对我们。他就是那种人。”

  打一对一,科比并非没有输的时候。不过,你要击败他,就得承受击败他的风险。

  布莱恩·肖说:“如果训练中你在他头上得分了,或者干了什么让他难堪的事情,他就会不停地挑战你,直到你留下来,继续跟他打,然后他再狠命地对付你、击败你。”

  科比甚至因此不让队友离开球场。“他会挡住你的去路,说:‘不,我们还得打,我想让你再做一次刚才那个动作。’”肖透露,“你或许已经累了,说:‘不,我在训练中已经做过了。’但他会很冷酷,不依不饶,直到你终于答应跟他打,然后他再打败你。”

  就像高中时代对罗伯所做的那样,科比现在会让他的NBA队友在训练后留下来当“小白鼠”。“人尽皆知,他总是让我留到很晚,帮他练某个动作,”德文·乔治说,“他会说:‘在那儿站一分钟,我想试点东西。’”然后,科比便开始演练他从录像中学来的某个新动作,做一遍又一遍。

  “最疯狂的是,他能在一夜之间增添新的技术。”乔治说,“举个例子,他会说:‘训练后留下来,防防这个动作,让我在你身上试一下。’然后第二天,他就能在比赛中用到那个动作。换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先自己试试,在训练中试试,到队内比赛中用用,然后才会用到晚上7点的正式比赛中去。而他,第二天就会用,并且十分奏效。”

  科比的冷酷,科比的凶狠,科比的偏执,就像黑曼巴的毒液——黑曼巴本是非洲最毒的一种蛇,后来科比将其用作自己的绰号——毒液伤人,却是科比在球场上生存、强大的根本。

  20xx年到20xx年,科比和奥尼尔一起,率领湖人队连续三年夺得NBA总冠军。20xx年,奥尼尔被湖人队送走,科比独撑大局。到20xx年,科比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一支属于自己的球队里当上了年度MVP。20xx和20xx年,他率领湖人队成就两连冠,他自己也两次当选NBA总决赛的MVP。

  如今,科比的职业生涯临近尾声,他被许多人认定为他这一代球员中最好的那一个。NBA某西部球队的球探曾评价科比时说:“在篮球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和科比相提并论,那就是奥斯卡·罗伯特森和迈克尔·乔丹。我知道有些人,比如我们队的教练,觉得他比乔丹还要好。”

  励志人物故事 篇4

  一

  画家黄胄,善画驴。黄宗江屡向他索画,黄胄因忙致病,住院多时,未能立应。一日,黄胄遇黄宗江于黄山,宗江旧事重提。时隔二十多年,黄胄觉得十分抱歉,宗江说:“你不马上画,立个欠单也可以。”黄胄便写道:“二十年前欠宗兄公驴母驴各一头,母生母,子生子,难以计数,无力偿还,立此存照。”过了几天,黄胄画好两头驴子,派儿子送与宗江,并索还“欠驴单”,黄宗江复信说:“毛驴已由令郎送到。经验明系两头公驴,不能生育后代。兹取算盘拨算,雌雄二驴,代代相传至今,已共一千四百八十六头,明年将计四千九百九十九头,即使扣除已汇孽畜二头,阁下尚欠驴一千四百八十四头,明年仍欠四千九百九十七头。因差距很大,所以阁下的欠单恕不奉还。前途茫茫,仍祈努力,以免法庭相见时拿去笔证也。”黄胄无奈,过两天又叫儿子送去画驴两头,题曰:“母驴图,宗江老兄匹配。黄胄奉赠。”

  二

  启功生性豁达,在医院治骨质增生时,他写了两首《渔家傲》。其中一首是:“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可恨老年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朝且唱渔家傲。”

  励志人物故事 篇5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假如你看过《三国演义》,确定不会忘却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始终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晓得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产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励志人物故事 篇6

  一张条案告诉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卑;有的人一见他,你就会自傲。陈乐民叔叔和他夫人资中筠阿姨,每每见到,都让我局促不安,感到自己的矮小无知。

  称他们叔叔阿姨,我有些攀亲附高,可和他们女儿陈丰友情笃甚,又觉称其先生老师,似乎远疏散淡,也就长期这样攀着叫了。究竟起来,我算是陈丰的一个作者。她居法国生活二十年,在那博士毕业之后,就留在巴黎繁忙,其工作之一项,是在出版社做中国文学丛书策划。缘于彼此对文学的同道,终于成了可以递心坦诚的朋友,也就有机会到她家里充做客人,见到我仰慕已久的学者资中筠阿姨。

  资阿姨的学识与气度,常常对我有一种震慑之功,每次和她相处———尽管她总是和善地微笑,也让我觉得在她的善良与笑容中,有着正气之凛然,反倒比那种被权势支撑的威严,更有某种力量和征服感。对于陈乐民叔叔,并未那么具体熟悉,只知他原是社科院的欧洲专家,英语、法语都极为练精,关于欧洲政治、外交、文化的著作,洋洋洒洒,约有十几卷。还有,就是他在他家陕窄的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瘦削、洁净、沉稳的面容,总让人觉得,命运把一个思想奔放的人,固定在了牢笼般的空间里,似乎把一个可以在世界图书馆中奔跑跳跃的健将,锯去双腿后,让他只能流血低蹲在某个书架下或者书堆边。

  第一次见他时,他的肾病已经相当严重,必须每周两次频繁往复于医院透析。这样十年之后,仿佛一个乐观于生命的老人,每三天一次,去上帝那儿求得一些吝啬的日月,借以居室的窗口和阳台上的日出日落,好和书籍、笔墨交流对话。史铁生也是这样的生活———在透析中思考生命与存在。和史铁生相处交流,让人感到生命的沉重和虚无。而陈叔叔在透析中和透析后,似乎思考得更多的不是生命,而是世界。史铁生思考生命的世界;陈叔叔思考世界的生命。孰重孰轻,孰多孰少,仿佛生硬地比论石头和树,谁长得更好,更为有用一样。

  有一次,我陪陈叔叔去医院透析,扶他上车、下车间,他望着北京崇文门那儿的楼厦变化,脸上平静淡然,仿佛望着一隅失落的世界,说了一句悠长平静的话:“变化这么快,难说是好事坏事。”他的语调轻缓,近于自语,但从他的语句中,让人体会到他对世事和世界绵长的担忧。也就是那次透析,我与资阿姨约好,等大家合适的时候,一道去通州的高碑店一趟,为陈叔叔买一张他满意的条案书桌。因为,他们终于搬了家。

  终于,她家两三处的碎房兑换成了一套大舍。所谓的大舍,只是那些小套的集中,有四间卧室,一个大厅。这对中国最为硬骨气节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相对宽敞的住处,有了他们各自的书房。

  书房对于普通的读书人,似与农民之于土地一样。他们一生研究、著述、翻译,家里却从来没有过宽敞高大的书架;一生思考这个世界的境遇,却永远都在拥挤屈身的斗室之间。现在,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书房。尤其那个三十平米左右的客厅,虽然摆上餐桌、沙发和一排书架之后,并未显得宽敞到天南地北,但在那客厅,已难离轮椅的陈叔叔,却也有了一条轮椅的通道。

  大家为这一处新居高兴。为书架、多宝格、电视柜摆在那儿更为节余空间并恰如其分而再三商磋讨论,并为可以满足各自一生并未显得不可或缺、但却一生都挂在心上的某种基本的愿念而感谢世界。

  资阿姨把她那总是处于角落的旧钢琴处理加价,换了一台新的钢琴。陈叔叔希望能有一宽敞的写字台,让他摆上同生命一样珍贵的笔墨纸砚。而且对这写字台的要求,不是老板桌的现代式样,而是那种带有传统古旧气息的书桌。

  这样,我们就相约去了趟高碑店的仿旧家具街。

  那是十月的一天。一家挨一家仿旧的家具店铺,似乎把时光拉回到了明清时期。我知道,陈叔叔是非常“西化”的学者,对欧洲文化之通达,宛若一个人熟悉自己的指纹条理。可那天在明清古旧家具街上走转时,他的'神情一直兴奋光彩,步履轻便,仿佛一个完全健康的老人。我们看书架,看书桌,算计新居空间的尺寸和家具大小的搭配吻合。整整在那条街上逛有两三个小时,虽然最后终因他卧室的空间有限,没有买到恰如其分的书桌,但把理想压缩之后,还是看上了几张可以取而代之的条案。且最为重要的,不仅是条案桌子,而且还有资阿姨望着陈叔叔不常有的轻便脚步,有些激动地说道:“他已经好多年没有这样兴奋过了,好多年没有到外边走过这么多的路了。”

  1958年的陈乐民和资中筠

  那一天,我在陈叔叔的身后,就像一个不会写作业的孩子,跟在一个并不教小学的大学者的后边,虽不敢多问一句有关学问的问题,却是体会了一个西学甚好的老人,为什么又那么热爱传统,通达国学。为什么爱喝咖啡又酷爱书法、绘画,可以把自己的余生,放在国学及书法和国画上去。

  “治西学者不谙国学,则漂浮无根;治国学而不懂西学,则眼界不开。”这样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怕是只有他这样东西达通的人,才能感悟和体味得到,才能写出《文心文事》、《学海岸边》、《临窗碎墨》、《春泥集》、《陈乐民徜徉集》(三卷)等那些以西见认识中国,以国学感悟世界的真正文化、厚重的书籍。而如我这样号称为作家,有一大堆故事、文字的人,在他和他的学识与对中国与世界的见解面前,只有羞愧和沉默。

  就在那次陪他去了高碑店的旧街之后,回到家里,陈叔叔再次病倒了。为了让他从医院出来,在新居家里看到新舍、新置,也看到他心仪的那张条案,资阿姨从往返家与医院的空间,把看上的书架、饭桌等旧式家具,都尽快地运回摆好。自然,为了迎接他出院的喜悦,我们特意地再次去了高碑店的那条旧街,把反复看过的那张棕色栗木条案,不由贵贱分说地买将回去,让它在陈叔叔的卧室一侧,得体安静地立着等待最需要它的人,病愈之后,在它光滑暗亮的案面上写字、绘画,记下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比较与思考。

  条案如期所愿地摆在了那儿,而它的主人———那位最需要它的学者,却再也没有从医院走出来。他既没有在那条案上摆下砚台,握着毛笔,写一个书法汉字,也没有在那条案上铺开宣纸,创作一草半鸟,一隅诗界画世,更没有在那儿写出一篇他满腹中西经纶的思考文章。甚至说,他很快住进重症的监护室里,就是亲人也不能接触言语,结果是,他连生前终于拥有了一张期待的条案也不曾知道。

  20xx年的12月27日,陈叔叔默然地去了。

  现在,在那张他生命的最后终于拥有的那张可以书写、绘画的条案上,摆了他的遗像、骨灰和笔墨。一个少有的西学专家,永远地和中国传统的条案相厮相守在了一起。他们每天都在以他们的清寂交流、对谈着各自的命运,对西方、东方的认识与理解,思考着一个民族在世界中的扩展与扭曲,舒展与未来。而留在条案上和周围空白、清寂的疼痛,则每天每时,都在言说、记录着一代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表达的渴望和无奈。

  励志人物故事 篇7

  张岱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出身仕宦,衣食无忧,其经历和文字都值得玩味。40岁以前,他在读书与享乐之间“摇滚”“摆荡”。王朝更迭,命运逆转,中年的他立志修史,携带着浩繁的明史手稿,辗转于江南的山林庙宇。在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痛苦的精神状态里,他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历尽繁华,也阅尽苍凉。

  他太会玩,也太会写。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纨绔子弟的奢靡之举,有之;晚明名士的狂狷之性,有之。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这个张岱。他经史子集,无不通晓,天文地理,靡不涉猎。他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之外,还有诗集、文集、杂剧、传奇等。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有如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共计20大类,4000多条目。他的著述之丰、用力之勤,令我惊叹不已。这也让我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风流名士彻底区别开来。

  事情的结局,常与本人的意愿相悖。张岱倾心于史,但并未以史书《石匮书》留名,倒是他那些散文为其赢得了盛誉。我爱读他的散文,生动、讲究、雅致、简约。有人不是说了嘛,别人用一二百字才能说完的事,到了张岱笔下,只需数十字就能辄尽情状。张岱的文章和他的为人一样,有傲世、刺世的锋芒,又有玩物、玩世的戏谑。

  张岱的记性极好。少年时听来的事情、看到的景致,皆藏在心中,长大后便一一写出。他的精妙文章,为后人保留了许多前朝旧事和当时的生活状态。记得有一篇文章叫《西湖七月半》,描述的是杭州人逢七月十五游湖赏月的情景。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写景,而在于说人。由于游客太多,美景是无法欣赏了,张岱索性就在一旁看起人来。他的主题就是“看人”,文章写明五类“可看之人”。前四类一类是“峨冠盛筵”的炫富者,一类是左顾右盼的“名娃闺秀”,一类是浅斟低唱的“名妓闲僧”,一类是“不舟不车,不衫不帻”的醉汉。张岱笔下那份超然、轻松且带着戏谑成分的美学趣味,实在不是我们学得来的。

  20世纪80年代,我随张庚先生去湖南祁阳县看目连戏的内部演出。当空前盛大的排场和无所不包的技艺呈现于舞台上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单是“海氏悬梁”一折,当自尽后的女子被吊在长竹竿的尾梢,在观众头上急速摆荡旋转的时候,看客们无不面如鬼色。目连的母亲刘青提被打入地狱,受尽苦楚,一步一吟,押解的众小鬼甩出铁制飞杈向她的背后猛然刺去,我忙捂上眼睛。越看越怕看,越怕越要看。全本目连戏从前要演七天七夜,整整100出戏。1984年,由我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出面,把所有艺人都请出来,连七八十岁的老艺人都请来了,勉强才凑够四天三夜的演出。每晚散戏,顶着星月返回招待所,我一路感慨,不禁联想起以精细笔触描述目连戏演出盛况的张岱。

  张岱能躬身自省,觉得自己人生的前后阶段充满矛盾,活在“七个不可解”之中。如“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话虽如此,其实他这辈子在成败得失之间,从来都是坦然又凛然的。在要紧处,也从未动摇或矛盾过。张岱还说自己无一事不败,“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偏偏这个“一事无成”的张宗子,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他以书写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终极价值。

  有人这样形容: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中肯定有张岱。

  一个多么丰富、美好的男人。

  励志人物故事 篇8

  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那么,这个当初不被教练看好的学生,是怎样成为冠军的呢?下面,让我给你讲讲刘璇的成长故事吧。

  A.手练出茧子的小女孩1979年3月12日,刘璇出生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刘璇是一名乖巧的女孩子。她的身体素质不太好,为了让她长得更健康,爸爸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健美班学习。那一年,刘璇刚好5岁。

  由于个子最矮,来到健美班后,刘璇排在队伍的最后,跟着小姐姐们学动作。她学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地去做。教练看了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小刘璇,练得太好了!”此后,教练开始对刘璇进行特别训练。

  上小学时,刘璇的功课特别好,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每天,在学校做完功课后,刘璇还要坚持去少年宫健美班训练。

  8岁那年,刘璇被选进湖南省体育局,参加训练。她练得非常刻苦,甚至手上被磨出了血泡。可是,她一点儿也不怕苦,等血泡好一些,继续再练,这样,手上就慢慢长出了茧子。由于在练习高低杠时,还需要握杠,每当手上的茧变厚时,刘璇都不得不让爸爸将它用刀片削平。练习的时间越久,需要的刀片就越多。爸爸知道刘璇的手一定非常疼。可是,刘璇却忍着疼,什么也不说。

  一次,爸爸又去商店买刀片。售货员是一名不满16岁的孩子,他见刘璇的爸爸买那么多双面刀片,就不解地问:“叔叔,现在没人用这样的刀片刮胡子了,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刘璇的爸爸说:“我不用,是给我女儿用的!”售货员又问:“用来削铅笔?这也不安全呀!”“不是用来削铅笔,是削我女儿手掌上的茧!她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听到这里,售货员感动了,他说:“叔叔,这些刀片算我送您女儿的,她那么小,就要受那么多苦,我也该献出一点爱心!”

  有一次,奶奶拉着刘璇的手,心疼地冲刘璇的爸爸妈妈嚷:“你们干什么让孩子受这种罪?让她别练了!”

  B.为了一次重要的比赛其实,爸爸妈妈也心疼刘璇呀。妈妈小时候练过体操,知道要想练好体操,就得吃多苦。可是,如果女儿将来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那么刻苦地训练吗?

  于是,爸爸跑去问教练:“刘璇在体操队的成绩属于优秀、中上、中等还是偏下呢?如果她能练好,就让她练;如果不行,我就让她回去念书,不然,就两边都耽误了!”教练如实地告诉爸爸,目前刘璇的成绩只是属于中等或者中上的水平,还看不出以后能不能出成绩。爸爸考虑再三,还是同意刘璇练下去,他想女儿只要有一点儿希望就不该轻易放弃。

  刘璇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13岁时,刘璇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经过更严格的训练,刘璇的成绩已经很突出了。可是,在准备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比赛时,训练中的一次意外使刘璇膝盖的内侧韧带撕裂,虽然以后能够长好,可比赛的时间就要到了!刘璇急得都快哭了,她多么珍惜这次机会啊!为了让训练成绩更好,刘璇咬牙坚持练习,却不幸把韧带练断,没有机会参加亚运会了!

  接到父母的电话,刘璇首先提的不是韧带断了有多疼,而是说:“我从亚运会名单上刷下来了,我很伤心!”

  听到女儿在哭,父母非常心痛,马上赶到北京探望,请医生为刘璇治疗。爸爸早就因为刘璇练体操而学过一段时间的按摩。于是,爸爸天天为刘璇按摩,与医生的治疗相配合;同时,刘璇按照教练的指导,经常做恢复运动。很快,刘璇的伤好了。

  刘璇笑了,因为她可以参加亚运会了。那一次,她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还获得了个人高低杠的第2名。

  C.“必须首先战胜自我”“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我”,这句话是刘璇的座右铭。16年来,她都是这样做的,虽然偶尔也有过退却的念头,但最后总能坚强地挺住。

  1996年,刘璇的训练强度开始加大。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自己已经练到了极限,甚至有些支撑不住了。每天晚上,一躺进被窝,刘璇就偷偷地哭,对第二天将要继续的训练,感到无比恐惧。她翻来覆去地想,真的要放弃吗?不,越是这样,就越是不能退缩!第二天,刘璇振作精神又开始了新的训练。

  1998年的世锦赛上,因为刘璇一心想拿冠军,所以显得格外激动,心情也越来越紧张。教练看出了她的心思,告诉她不要紧张,要卸下包袱参赛,实在不行,可以改变动作,降低难度。 听了教练的话,刘璇显得平静了。她自信地说:“没事,相信我!”果真赛场上的刘璇表现得很镇静,成功地完成了所有动作,取得了冠军。当她站在领奖台上,看到手中的鲜花,胸前的金牌,望着升到最高位置的五星红旗时,刘璇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十几年的辛苦拼搏,如今终于得到了回报!那一刻,刘璇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1999年初,亚运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刘璇的训练又跌入了低谷。当时,因为已经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思想和身体都比较松懈,精神状态也有些低迷。在这种状况下练习,刘璇感觉有些吃不消。后来,她几乎丧失了所有信心,甚至打了退役报告。父母知道这件事后,一起来劝刘璇:“再试试吧,如果实在不行,再放弃也不迟!” 刘璇觉得父母的话很有道理。对,我决不能放弃!她又一次坚持下来。并于当年8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体操冠军赛上,获得女子全能第一名。

  2000年,刘璇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3月,瑞士世界杯系列赛第一站比赛,获女子平衡木第二名;接着,在德国举行的第二十四届科特布斯国际体操大奖赛上,获女子高低杠第三名;5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女子平衡木第一名。

  可是,21岁的刘璇仍不满足,因为,她最大的心愿是站在悉尼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为了那一刻,她已经奋斗了16年。

  D.最美的笑留给悉尼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刘璇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在平衡木项目的决赛中:第一个出场的是罗马尼亚的奥拉鲁,她曾在全能比赛中获得铜牌,这一次,她发挥得不错,得到了9.70分。

  紧接着出场的美国选手威埃里斯,她落地很稳,得到了9.387分。

  第三个出场的是俄罗斯运动员洛巴斯尼克,发挥非常出色,很稳地站住了,得了9.787分,超过她在预赛中的得分。

  俄罗斯运动员普罗迪洛娃第四个出场,在木上有小小的晃动,但很稳地站住了,得到了9.775分。

  接着,中国选手凌洁出场了。她是1998年世界杯和天津世锦赛的双料冠军,动作舒展,稳稳地站住了,除了有一点小晃外,整套动作做的非常漂亮,但只得了9.675分。

  第六个出场的乌克兰选手亚洛什,最后落地有一小移动,得到了9.712分。

  第七个出场的罗马尼亚运动员普里萨卡,落地时也有一小跳,动作完成的不错,得到了9.750分。

  最后一个出场的,才是21岁的刘璇。在前面七名运动员都发挥得都不错的情况下,她顶住压力,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动作,得到了9.825分,终于以完美的动作,精湛的表演为中国体操夺得了第一枚单项金牌,获得了女子平衡木的冠军!

  拿到这块无比珍贵的金牌时,刘璇最先想到的就是爸爸妈妈。要没有他们的一再鼓励,自己哪能拿到这么珍贵的奥运会金牌呢?

  刘璇站在领奖台上,露出了自信令人倾倒的笑容。这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可是你知道吗,她的笑容为什么这样感人?

  其实,在刚练体操时,刘璇并不喜欢笑。后来,随着刘璇的不断进步,参加的比赛次数越来越多。这时,妈妈对刘璇说:“你在出国比赛时,就是中国人的代表,连个人表情都不只代表你自己,而是代表一个国家!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微笑。”

  刘璇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一有时间就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笑着笑着,刘璇发现,只有从内心里发出来的笑容才最美。

  回头再说这次比赛。在地球的另一端,她的父母一直在北京的地下室里看电视的现场直播。爸爸拿着相机,准备拍刘璇在屏幕上的照片;妈妈拿着本子,在一旁记分。当他们看到女儿笑盈盈地在领奖台上向大家挥手时,爸爸把相机扔了,妈妈也扔掉了本子,两人抱头痛哭起来。他们多么激动,因为他们的女儿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的奇迹——21岁时获得了奥运冠军!

  在地球的这一端,悉尼领奖台上的刘璇笑得是最美的。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刘璇深深地知道,她终于征服了每一位观众,战胜了自己,从一个不爱笑的孩子,成长为有着一脸灿烂笑容的世界冠军。

  励志人物故事 篇9

  割苇子是生产队的大喜事儿。

  苇子园在县城东北角。发芽时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嫩绿,继而是涂了蜡一样的翠绿,再而就是凝重的黛绿或墨绿了,这时的苇子园最有生气,远远望去,就像海水一样在阳光下涌动着,一会儿倒向西,又一会儿倾向东……

  苇子园是小城的一景,让清清河水绿了,让河边土地绿了,让小城人心绿了,绿得水灵而厚重。夏秋之交,苇子园最美。苇因水而媚,水因苇而澈,自有许多的韵致。若是月夜,那风清苇动中便是满目的婆娑之姿和朦胧的诗意。蛙儿在清晨或傍晚唱得最欢,如同金属的奏鸣。看守苇子园的老人,在苇岸上垒一座坯屋,屋前的棚架上,爬满南瓜、丝瓜和葫芦青青的藤蔓。门前的石桌边,总是蹲着那只竖直了耳朵的老黄狗,时时都伸出好长的舌头警惕着过往的行人。老人时常是巡视一番之后,就甩出长长的鱼钩静静坐了,让悠闲的时间去逗那馋嘴的鱼儿。这时,那绿苇红日和土屋老人,就活脱脱一幅好看的画儿了。

  小时候常去苇子园里掐水芹菜。水芹栖水而生,绵延茂盛,不一会儿就掐一大篮子,回家腌了就能下饭,比家芹的味道要烈一些厚一些。掐了水芹菜并不急着回家,总喜欢坐在老人屋前看飞来飞去的鸟儿。那鸟儿唧唧喳喳开音乐会似的。鸟儿站在苇梢上时,就随风摇动起来,像荡秋千,一摇一摆中会扑扇着翅膀,或箭般冲上天空,就像蓝天下一朵朵飞翔的音符……

  苇子园里有好多的趣事儿,但我记不大清了,记得最清楚的就只剩下割苇子了。

  割苇子前好几天生产队就要下通知。于是,左邻右舍都一片嚓嚓的磨镰声。这时,人们的脸上都一片喜色,连走路的脚步都比过去有劲儿,连彼此招呼的嗓门儿都比往日响亮,连那些弯着腰的,拄着拐棍儿的老头儿老太太们,也都十二分地精神了。

  于是,小街东头那个铁钟当当一响,街道里就响起扑扑腾腾的脚步声,一拨一拨儿涌向苇子园,继而那高高胖胖的苇子就被镰刀刷刷地放倒了。然后被一捆一捆运到路边儿的大马车上,一辆辆都装得小山似的,车把式拿长鞭在空中“叭”一声甩个炸响,再一声“驾——”就有了“”的马蹄声。

  这时候,生产队部的大院里已支起几口大铁锅。锅里炖着肥猪肉肥羊肉,一溜的大案板前那几个壮实的大婶儿正擀着宽宽的面片儿,每个人的脸上都淌着汗水,也淌着快活的笑容。院子里不一会儿就挤了一堆的小辫子,一堆的煤火盖儿,一双双馋猫一样的眼睛。于是,大婶儿就朝这些娃娃们喊:“起起起,还不到吃的时候哩,急啥?一边儿去。”话虽这样说,可刀下却刷刷刷几下,一人一小块肉就塞娃们嘴里了……一到割苇子的人回来,那就真的是热闹了,全队的大人小孩儿都拿着碗筷去会餐。这时候,人人都可以放开肚皮吃,没有任何限制,一个个直吃得肚子溜圆,还不停地打着饱嗝儿。这时满街都是诱人的香气儿和快活的笑声,说是比过年吃得都过瘾,要是天天都这样可就共产主义了。但这会餐只有两顿儿。于是,割了苇子的人们就开始盼着来年割苇子的时候了。

  割苇子,是我们生产队的一件大喜事儿。

  励志人物故事 篇10

  素材一:在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长春15岁小将李子君包揽了花滑赛女子单人表演*滑,女子单人短节目、女子单人*滑三枚金牌,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李子君5岁走上花滑之路,每天四、五点钟起床,午饭在去训练馆的路上吃。中午训练结束后回学校上课,晚上放学再去训练,一直练到晚十点。即使这样艰苦,她也没有一次提出过放弃。年少的她对体育的理解很深刻,"我很享受比赛的过程,真是乐在其中,每一次跳跃成功都能让我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不论能不能上领奖台,我都喜欢去参加比赛,只要每一次都要进步,就是对自己的突破,每一次都为了更强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就是跨越新生。"

  素材二:阿甘——跨越缺陷,成就精彩影片

  《阿甘正传》讲述了阿甘由一个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有障碍、智商低下的人,最后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的感人故事。阿甘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成功的光环在他头上闪耀着。阿甘是一个智障人,但是他跨越了自身的缺陷,在不断的奔跑中成就了自己,创造了奇迹。

  素材三:泰森——一代拳王的浮沉人生

  迈克·泰森曾是一位职业拳击手,曾获世界重量级冠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重量级拳击手之一。在其全盛时期,他以毁灭性的风格多次击败了著名的对手,一度是最具威胁性的拳击手之一。但其事业前途却因个人问题、缺乏训练而中断。在*他曾企图恢复职业生涯,但在与知名对手比赛中却没有获胜。20xx年6月11日,他与学徒拳击手凯文麦克布莱德打了最后一场比赛,亦以失败收场,从此宣布永久退出拳坛。曾经辉煌一时的他没能跨越自己,获得新生,成为无数拳击迷心中永远的遗憾,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思索。

  素材四:孟非——电视月老的不懈追求

  孟非,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由他主持的《非诚勿扰》节目收视率一度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高考落榜后,孟非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深圳淘金,严酷的现实让他不得已做了一名搬运工。一个月后,他开始认真思考未来,觉得只要从头做起,相信一定能实现人生的跨越。回到南京后,他到一家印刷厂当起了工人,同时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拿到文凭后,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一名记者!有了目标,他开始了一步步的跨越,于是从一名业余记者,到一名新闻工作者,从新闻工作者到著名主持人,孟非走向了成功。孟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命运给我我生命中一个低谷,我会用它来创造巅峰。"

  素材五:《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警醒的美国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利兹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珍妮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父亲酗酒,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利兹只好流浪街头。不久,母亲去世了,利兹很受震动,她意识到如果沉沦下去,将会和母亲的结局一样悲惨。她决心告别过去,开始全新的人生。她以真诚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最终凭借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迈入她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适用话题:拼搏、超越

  素材六:姚明——用汗水战胜半聋缺陷

  篮球运动中,敏锐的听力对于一名球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在防守中,时刻都要借助队友的提示、教练的呐喊以及身后的脚步声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然而,刚刚退役的姚明却告诉人们,早在8岁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耳聋了。回忆原因,是由于姚明服用了一种对自己过敏的药物,因此不幸失去了左耳的听力。为了弥补先天的不足,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姚明就把精力放在熟记教练安排的战术以及不断的训练上,以此让自己变得更强,不断用汗水征服半聋的缺陷。乐观的姚明并不认为听力不佳是自己的缺陷。姚明左耳早已失聪的消息传出后,立刻让那些患有耳疾的人们产生了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既然半聋的姚明都可以成为篮球队巨星,我为什么不坚强面对生活呢?眼泪有的时候并不代表全部,当你把泪水流干后还是需要面对现实,而在这个时候,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才是一位强者应该做的事情。毫无疑问,姚明做到的,而他的行为也感动了整个中国,让弱势群体们找到了精神依托。

  励志人物故事 篇11

  基纬斯特是美国本土最南端的一个小岛。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像一条胖而舒适的卧蚕,睡在蔚蓝的海中。战争年代,由于基纬斯特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选择到基纬斯特一游,不是因为战争。或者说,也是因为战争一位擅长描写战争的伟大作家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

  半个多世纪以前,名声初起的海明威,厌倦了大城市的繁华生活,想换换口味。小说家约翰·帕索斯向他推荐了佛罗里达州的小岛基纬斯特。这个岛距离美国大陆的距离比距离古巴的距离还要远。地处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交汇的水域,岛上长满了红树林、棕榈、胡椒、椰子、番石榴……天空飞翔着蓝色和白色的海鸟,云彩堆积着,巍峨得好像奇异的山峦。海水由于深邃和清澈,变得近乎紫色,赤红色的水母遨游着,和天边的霞光呼应,构成了诡异的光柱。岛上居住着西班牙和古巴的渔民,是早年捕鲸人的后代,民风淳朴。海明威欣喜若狂地说,“这是我到过的地方中最好的一个。我一点也不留恋大城市的生活。纽约的作家,那都是装在一个瓶子里的蚯蚓,挤在一起,从彼此的接触中吸取知识和营养,我想躲开他们。”

  基纬斯特岛的确非常美丽,让人沉醉而迷惑。但我想不通,在如此妖媚的阳光下,海明威哪里来的心境去描写流血的战争?我有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心得,总觉得作品是某种地理时空的产物,就像野菊花是旷野和秋天的合谋。可能为了迅速纠正我的谬误,夜里,就让我见识到了一场加勒比海骇人的风暴。暴烈的阴云和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狂雨让我明白了这里的天空和海洋,可以比拟任何战争与和平。

  海明威在这个小岛上,写下了《永别了,武器》《午后之死》《胜利者无所获》《非常青山》《有的和没有的》《第五纵队》《西班牙的土地》以及《丧钟为谁而鸣》的一部分……这些小说,凿成一级级花岗岩阶梯,送海明威到达了不朽的山巅。

  海明威来到基纬斯特定居以后,先是住在西蒙通街,后来搬到了怀特理德街907号,现在对游人开放的就是907号故居。它坐落在一条短短的安静的小街上,回想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一定更为清冷。宽大的庭院,一栋白色的二层楼房。绿得不可思议的树和曲折的小径。走进故居,首先接触到的是无数只猫以豹子般勇敢的身姿,在你脚下乱箭般窜动。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无人管教的家猫了。还有一些猫不成体统地睡在小径的*,袒胸露乳放荡不羁。刚开始我几乎以为它们是死猫,它们委实睡得太沉醉了。别看这些猫其貌不扬(以我有限的知识,觉得它们是一些平凡的猫,绝无名贵之种),但它们的血统直接来自海明威当年豢养过的猫,个个是正牌后裔。它们气定神闲为所欲为,赋予海明威故居以勃勃生机。它们是大智若愚的,对所有的访客不屑一顾,心知肚明自己的祖上,才是这厢真正的主人。

  我在海明威的故居内轻轻地呼吸。

  这套房子是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波琳的叔父于1931年送给波琳的礼物,海明威在这里生活了8年。原先是座西班牙风格的古典建筑,年久失修,门槛腐朽,墙皮脱落,房顶和窗户也有很多破损。海明威着手组织工匠把房子从里到外来了个大改造。这不是项小工程,尤其是设计方案,有很多是海明威自己完成的。

  现在看起来,这是一套舒适而井然有序的房子。我原来以为海明威的写作间是阔大的,按照房屋的规模与格局,他完全有能力为自己做这样的安排。室内的陈设,估计很可能是凌乱的。但是,我错了。工作间异常整洁,面积也不算很大。铺着黄色的木质地板,齐胸高的白色书架靠在墙边,古典的西班牙式的圆形写字台摆在地*,阳光充足得让人想打喷嚏。在介绍海明威的书籍里,写着海明威习惯站着写作,他常常把打字机放在书架的最上一层。但在海明威的故居中,我看到的打字机还是规规矩矩地放在写字台上。

  海明威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女性化的小习惯,就是爱收藏小动物玩具。比如铁乌龟,背后插着钥匙的玩具熊,小猴子和长颈鹿造型的小工艺品……我在一些名人故居看到的经常是名贵的收藏品,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但是,海明威不是这样的,他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大作家的率性和真实。

  让我特别留下印象的是海明威孩子的卧室,地砖的颜色如同韭黄般鲜嫩。解说员告知,这间房屋的设计是海明威亲自完成的,铺地的材料,是海明威专门从法国订购来的。

  我偷偷笑笑。平心而论,和整套住宅华贵精致的风格相比,海明威为自己的孩子所设计的卧室,谈不上出色。不敬地说,甚至有支离破碎的堆砌之感。但我想,他一定是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单是把那些颜色暖亮得如同咸鸭蛋黄的瓷砖,颠沛流离地运到这个小岛屿上来,就让人的心情从感动演化成嫉妒。不是嫉妒海明威的富有,是嫉妒那孩子所得到的眷爱。

  海明威的庭院里,有一座露天游泳池。出门就是天然浴场的岛屿,从咸水的怀抱里掬出一座淡水游泳池,即使在今天,也是奢侈。更不消说,海明威是在半个世纪以前,一举完成此项工程。那时,这颗淡绿色的葡萄,是整座岛上的唯一。

  在更衣室和游泳池之间的水泥地上,有一块灰暗的玻璃,落满了尘土。解说员将浮尘拭去,让游客看到一枚硬币镶嵌在水泥*。由于年代久远,币面显出苍老的棕绿。

  这就是那著名的一分钱了。在观光手册上写着,“海明威曾用两万美金修建这座全岛唯一的淡水游泳池。他说过,要用尽最后一分钱来建造。他做到了,于是在完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最后一分钱,镶嵌在了水泥地上。”

  浪漫而奢华的故事。海明威一掷千金为博红颜一笑,有点帅哥的味道。我却多少有些不明白。既然是求奢华享受,就不要这样捉襟见肘。就算捉襟见肘,也不要公告天下。就算要公告天下,也要做得好看一些。这枚锈绿的硬币,歪斜着,尴尬着,好像一张肿了的苦脸。

  我把自己的想法对解说员谈了。那是一个被热带阳光晒出一身麦黄肤色的青年。他说,自己祖居基纬斯特,对海明威很了解。

  那一分钱的真相是这样的。他陷入了沉思。

  海明威的妻子波琳执意要建造岛上第一座淡水游泳池。在她,这不但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海明威出于爱,答应了这个请求。家中当时并非富有,两万美金不是一个小数字,海明威抖空了钱袋的缝隙。施工很混乱,预算一再突破。有一阵,几乎要半途而废。海明威殚精竭虑,把最后一分钱都榨了出来,才艰难地完成了这座划时代的游泳池。为了表达这份艰窘和来之不易,海明威把一枚硬币,镶嵌在这里。

  海水拍打着珊瑚礁。往事已经湮灭在不息的浪花之中。我不知道在众多的海明威传记当中,还有没有更权威更确切的说法,关于这一分钱,关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游泳池。

  从故居走出,我们在海明威生前最爱去的那家酒吧,点了一种海明威最爱喝的酒。慢慢呷着。我想,我愿意相信解说员的解释。因为他那麦黄色的皮肤,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脚。从依然明亮的瓷砖到早已暗淡的游泳池,我在那座葱绿的院子里,除了记住了海明威旷世的才华,还感受着他的率真和独特的个性。

  励志人物故事 篇12

  北京市文联,成立于开国之初。定制长方横条徽章,镌刻紫铜红字,别在胸前。不久,就不作兴了。也许有什么规定,改用了小本头的工作证。

  市文联众副主席中,有表演大师梅兰芳。主席、副主席都是荣誉职,梅兰芳从不到会,到来也无公可办。

  约在1954年,在中山公园开第二次文代会。清早,梅兰芳穿灰哔叽中山装,挺括齐整,容光照人。不知怎么想起来,别上横条徽章。他职衔甚多,社会活动也无暇日,是不是日常更换穿戴,务求体统合适?小小市文联的这一枚徽章,又早已不用,如何也还保存着?

  小车停在公园门口。梅兰芳雍容地经过长廊,穿草地,走进中山堂会场,坐上主席台,却发现徽章失落了,想是换装时别针没有别牢。他婉言告诉秘书长王亚平,情词恳切,王亚平竟不便回答是废物,回头吩咐找找看。会务组立刻派人做一番大海捞针。

  当时刚开过国人皆以为新鲜的全国人代会不久。休息时,梅兰芳细言细语会上选举盛况,到会代表多少多少人,选票多少多少张,一检票,少了两张……

  坐在旁边的曹禺“哦”了一声,表示惊讶。

  还好,细找一找,夹在票箱缝里了,全票通过。

  说着徐徐回头,顾左右,谦谦颔首,说:“差两票,倒也不要紧。可就不这么圆满了。”

  “圆满。”曹禺轻轻应声点头,似放下一片心。

  其实这事件,早已作为会场花絮登过报,曹禺也是人民代表,是在场投票的人。大师们谦和如此。

  圆满。百分之百。全票通过。连弃权也没有。这是梅兰芳当时的诚。

  励志人物故事 篇13

  诺贝尔文学奖开出了鲍勃·迪伦,苦了陪跑的村上春树,也可惜了已经被得奖的阿多尼斯。没有人想得到这个结果,但没有人对此产生过多质疑,因为,鲍勃·迪伦也足够分量。

  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天才,但天才是没法讨论的,也没办法模仿。不过,任何一个天才的成长都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系,迪伦也不例外。迪伦少年成名,25岁时就已经被美国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从迪伦30岁之前住过的三个城市讲起吧。

  本文采写于鲍伯·迪伦在北京、上海举办演唱会之际,为《三联生活周刊》20xx年第14期“答案依然在风中飘——迪伦的现实与我们的梦想”封面报道。

  励志人物故事 篇14

  冯小帅,2001年出生在河南汝阳。

  5岁时,在最贴近他的3张面孔中,有一张不见了,那是他学着喊过但不大清楚也难以记下的“爸爸”。从此,两个女人的脸贴他更勤更紧,苦命的妈妈和苦命的外婆。

  妈妈决定将他留给外婆,自己去洛阳打工,为此几天没让他离怀,不停地说、不停地问、一遍遍地亲,他哭过撒娇过求过,他当然不想让妈妈离开他。

  小帅已经比别的孩子懂事了,外婆只要看见有一个孩子比他吃得好穿得好,就一定马上让他拥有,他完全明白自己的幸福是怎样得来的,他完全明白妈妈寄的钱是用什么换来的……

  他当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回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在校样样拔尖,学习成绩偶尔成了第二时,他也会对外婆哭说:“对不起……”他成了学校的获奖大王,他成了全才神童,他的书法和绘画三次获国际大奖……

  当然,宠爱所带来的隐患在小帅身上也是有的,比如,他很怕医院,见血就会“哇”的一声吓晕过去。比如,他很怕疼,打一次针如遭屠宰,忍住不哭不叫也会晕死过去,让医生也叹:“这么怕疼的孩子怎么活下去啊……”

  12岁,他考上了重点中学。

  就在这时,小帅让所有人吓了一跳,他决定不上学了,救妈妈!

  小帅从外婆一句藏头漏尾的话里明白了一切,妈妈很久没回家,并不是有了高薪要职而是患白血病住院了,他完全知道白血病是怎么回事,也完全知道这病是怎么治的以及希望在哪里。

  他以大人的口气对外婆说了一番话,让外婆惊呆了半天却说不出一个反对的理由。

  外婆不得不带小帅来洛阳,先不敢让孩子的妈妈知道,因为,深知孩子怕疼怕到什么程度的妈妈,要用骨髓救她,要经受连坚强大人也无法经受的锥刺骨穿,她宁肯死一万次也不会答应!

  面对一位又一位医生和负责人,外婆只是愧痛哭泣,而小帅的成人气色和无人可劝的理据,让这些白衣天使不得不震撼、不得不考虑,小帅说出的许多正当理据中的亲情理据:“没妈就没孩子,妈不在孩子无法存在!能救妈的孩子不来救,活着也只能是生不如死!”面对12岁的孩子,这些大人只能流泪,然后服从!事实上,危急中的孩子的妈妈,眼前也只有孩子的骨髓和她完全匹配,救命之事不可迟疑。

  12岁的孩子,钻骨抽髓,无法麻醉更无法减轻的人间的极限疼痛,有多少人经历一次便一生颤抖地疼痛,医生不忍一连换了三位,12岁的小身躯固定在手术台上,孩子竟一直清醒着,没哭,没挣,没晕,只是咬断牙齿的声音有过几回,只是大颗的冷汗无法掩饰,只是孩心还是孩心,从牙缝里一次次挤出两个字:“妈妈……妈妈……妈妈……”

  疼痛也是不宜细说的东西,手术的医生的眼泪也要人不断地去擦,而且,这酷刑不是一次,是一次一次又一次……

  略去不宜细说的过程,只说结果:妈妈得救了。

  最后,这位妈妈吼开了所有人,也吼开了她的妈妈,只剩下孩子软卧在自己怀里,她开始了有关妈妈的一次涅槃。孩子浑身的肉没有一丝血色,孩子断了数颗牙齿的口中还在流血,孩子吃力地睁着眼睛拼命地微笑着,孩子挣扎着想抬起一只手擦她的泪……她搂住孩子,用孩子的脸擦去自己的泪,没再哭,只是紧紧搂着,好久好久。最后,她说了一句:“妈错了……”

  孩子完全懂这句话,所以没说什么,只是微笑。

  人类最残忍、最可怕却也最常在的东西不是别的,是孩子的疼痛,一个拼命挣钱只为让孩子站到人前的妈妈,最后也在孩子的疼痛中醒悟了,孩子于疼痛中昭示的亲情,足以让渐行渐远的她乃至许多父母转身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