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急切地想要成功,然后呢?

  文/若杉

  1

  曾经有位来访者,叫简,在咨询中问我:“你说我5年之后会成功吗?”说这话时,他在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读本科三年级。5年后,就是毕业后的第三年。

  我被问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便问他:“你说的,是怎样的成功?”他说:“就是有自己的公司,能出任CEO;不再为车子、房子发愁,有想要的财务*和光鲜。”

  我又问他:“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他答:“不知道。”

  我再问:“创业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他回答:“没想好,也许可以找投资人吧!”

  他被我问得有些羞愧,急切地说:“我知道自己的想法不现实,可是,我就是想要成功!”

  看着他说话时恨不得使尽全身力气的样子,我懂了。他哪里是不知道创业、出任CEO需要时间、心力、能力甚至运气,只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理直气壮地活在这个城市的*了。

  简来自陕西的一个农村家庭,一直勤奋努力,拼到北京,进入名牌大学,以为从此毕业、就业、成家,哪怕不是一路坦途,也会在这个城市安然地生活下去。可是,进入大学的这两年,看着同学身上的名牌服装,听着他们动辄游走美国、日本、西班牙的潇洒随性,敏感的神经一次次被刺痛,想着不知道何时,才能有和他们一样的生活。

  我听着他的回答,深深地理解他想有富足生活的心情,却也不免有几分担忧:如果成功与奋斗仅仅关乎金钱,这样的成功,何其单薄易碎?!

  2

  有另外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名中年男子,40岁上下,在北京有两家公司、三套房子,有漂亮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总之,他把生活过成了大部分人想要的样子。

  可是,他却在旁人羡慕的眼光中抑郁了。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发呆、开着豪车在城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要走向哪里?他说,生活没了方向。

  据说,他从小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邻居王阿姨的孩子,是个聪明懂事的学霸,与他年龄相仿。母亲争强好胜,总喜欢拿他和王阿姨的孩子比。为了让母亲少说几句“你看,人家又如何如何”,他只有拼命地努力。上学的时候,拼谁的成绩更好;工作以后,拼谁的工资更高、谁的车子更好。母亲的比较,从未停止过。

  终于有一天,母亲对他说:“儿子,我觉得你现在比王阿姨的儿子强多了,你有眼光、敢闯,事业做得也不错,王阿姨的儿子却还在公司拿死工资。”

  他告诉我,母亲的这句话,他不知道等了多少年。曾经无数次地以为,这辈子都不会等到这句话了;也曾无数地设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刻,他定会喜极而泣。可事实却是,在听到母亲承认自己的那一刻,他的心彻底空了。那天晚上,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开着车回到家的。

  他意识到,这么多年,“王阿姨的儿子”就是他所有奋斗的目标,而母亲的比较便是他一直努力拼搏的动力。原来自己生活的主线,一直被牵在别人手里。而母亲难得的认可,无异于剪断了这条线。只是,习惯了被牵引,他早已忘记了独自掌握方向的滋味。

  3

  这两个故事,都关乎成功,一个渴望成功,一个已经成功。一个将成功的目标锁定在金钱,一个为了母亲在竞争中获胜,不停奔跑。两种人生,两种成功,目标相似,与财富、与亲情、与社会认可有关,却唯独缺了故事的主角,自己的声音。

  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应该是自己从未真正与自己内心产生过链接。你做了自己肉体的主人,却把“心”的掌控权交给了别人。上的学校是父母选的,想做的职业是社会定义的,想要的成功是别人眼里的模样。

  可是,你自己呢?可曾真正与自己对话过:我是谁?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会因为什么事情开心?会对什么事情感觉沮丧?最重要的,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你心底的梦想,那个年少时只是想想就激动不已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

  不要忽略与心灵对话的力量,你以为最熟悉的自己,也许恰恰是最陌生的。在摩拳擦掌、全力冲向成功之前,是否可以先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否则,即使真正走到了成功的彼岸,也不过是一场怅然,发现与自己想要的相差甚远。

  在我看来,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叫做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经营得当,在走向成功的路上,碰到功名利禄加身,那是生活的馈赠,小心收好便是。如果没有,亦不曾亏得什么,生活的每一天已然是想要的模样,还不够吗?(来源:若杉生活 ID:Rosan_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