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听我讲高三的故事

  ——关于高三,写给学生的第一封信

  现在你看到的是我写给你,也写给我自己的一封信。

  是的,在通往理想的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这一段路叫做高三。

  我知道,你曾经无数次遥望过自己的高三,无数次谈及也无数次设想这一段路上的自己的生活。我们能从高三宿舍里越来越早的起床哨音中听到自己未来的紧张,我们能在高三学生越来越快的脚步中看到自己未来的忙碌,他们或喜或忧的表情都预见着我们未来的心情。当然,那日子里一定会有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分数,没完没了的反思分析,没完没了的我们还未曾经历的困难和挑战。那一段路上,你可以失落到以微笑来面对,你可以劳累到习惯甚至爱上劳累。是的,那真是高三的模样,那不是可以用黑色来简单形容的日子。

  对你而言,高三是你即将开始的明天;

  对我而言,高三是我拼尽全力也回不去的昨天。请听一听我心里的高三故事吧。

  在我的生命里经历过四次高三了。前两次是以学生的身份亲历你们即将经历的日子。是的,两次高三。如果单从结果看,第一次是痛彻心扉的失败,第二次是并不足以炫耀的成功。可是你知道吗,也许只有走过高三你才会知道,生活的结果真的不能简单地用成与败来判定,因为简单的成败怎么能说得清楚我那一去不返的青春?

  现在常常回忆,我当初为什么把本可以一年走完的路走了两年。是因为情窦初开,从心里偷偷地对爱情浮想联翩吗?是因为对乒乓球的沉迷,激战了无数个周末吗?是因为小资情调,总是不紧不慢,优哉游哉吗?是因为只是一次次痛下决心而不忍痛行动吗?是因为一次次自以为是,觉得老师容易欺骗、也不过如此吗?

  就这样一次次地追问自己,把日子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现,到最后我明白了,无论我现在多么怀念多么留恋,那曾经的潇洒和叛逆都连同我的十八岁浓缩成了刻骨铭心的两个字——教训。一个承载着父母期望的农家子弟的自我荒废是多么叫人气愤,一个渴望改变家庭却不忍心磨练自己的家伙是多么叫人不屑,是啊!可是这就是我自己,这就是我走过的再也不能改变的高三路。

  第一次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天,我最后才从学校离开,手里还拿着一张空白的志愿填报卡,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回三十多里之外的家。天已经黑了,半路上又下起了大雨,我疯一样往家赶,眼看就到的村子的时候,车子压上了土路上小孩子们排的大石头,人和车一起飞了出去。爬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行车的前轮已经掉了,于是拖着车子到家。在家的电灯底下才看到,自己早已经湿透的衣服已经被浸红了,前胸、胳膊,腿上全都是血。我记得我没有哭,可是妈妈流泪了。

  当时落后的那一年,在现在已经放大成为多远的距离呢?谁能说得清楚?

  重来一次的时候,日子单调得几乎没有了与学习无关的回忆。

  球拍上写了一句“再见,兄弟”,然后锁在了柜子最底下。拒绝了所有的小说,枕头低下压着一本刘墉的《超越自我》和一本自己的日记本,一本给自己的力量,一本让自己保持力量。

  夏夜里在宿舍一边背书,一边拍打着课本和蚊子战斗,书背完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拍死多少蚊子,只记得课本上血迹斑斑;冬天里几个哥们儿围着教室里的小煤炉,一边烤着冻裂的手,一边就着英语单词吃着买来的快餐。

  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的国庆节,大家都放假回家了,我自己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打开电视看国庆的阅兵式,那整齐划一的队列表演让我震撼,让我觉得,本可以激情澎湃的青春让自己弄成了这样千疮百孔,让自己困在这样的日子里这么久,实在是一种罪过。想着想着,自己竟然伴着阅兵的音乐抱着卷子嚎啕大哭起来。可是,哭完了,怎么办呢?没有安慰,也不需要安慰,自己还要面对自己选择的路。

  高四的日子,时间快得出奇,快到让记忆都模糊成了一片朦胧。志愿填报,拿到录取通知,都没有什么可说,可是一个体会却让自己一生铭记:

  一年可以荒废一个人,一年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荒废与成就,全在自己的选择!

  后来又经历两次高三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老师。现在的每一次回望都变成现在对你们的期望,我可以以助威者的角度来审视身边的高三人。两次高三中,我见证过像高策那样跌落低谷又冲向高峰的奇迹,也见证过一直努力奋斗却未能如愿的的惋惜;见证了一个个孤注一掷的时间猎人,也见证了空有能力却未曾尽力的悲情结局。请相信,我记得他们中的每一个,就像我会记住你们中的每一个。

  每一次高三,都会见证几十个学生这个站点走向不同的人生前方。你知道吗,高考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有单纯的成功喜悦,或者单纯失败的感伤。可是对于老师却从来都是遗憾多余喜悦,从来都是感伤的时间更长。因为老师的目标不是你们中的某一个人,而是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每一届的时候,我都会说起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因此更认真地把握自己,把握自己手里的机会,也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