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感受“岁时节令”,汲取成长的力量

  文/孙文平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200多年前的今天,23岁的青年才俊白居易出差邯郸,夜宿邯郸驿舍,写下《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围绕节气,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感受“岁时节令”,汲取成长的力量》。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岁时节令,增强文化自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年前,“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国人骄傲,是先民智慧,是时令指南,亦是生活美学。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但品味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了解日月星象、草木生长、候鸟迁徙离不开节令。二十四节气的珍贵在于,她在四季交替的天地万物中构成一种诗意化的生存方式,她展现的是一种平衡,天地之间,我们上顺天时、下承地利,生活劳作,生生不息;她是大自然的语言,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倾听;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她既在我们的家居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二、学习节气文化,你我接力传承

  节气是立春时大口咬的春饼,是清明时全家一起外出踏青,是霜降时飘落的红叶,是冬至时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些散落在日常中的自然现象、人文活动,就在身边,我们“触手可及”。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而且和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农学、饮食养生、文学艺术和传统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节气文化。我们关注周围物候、动植物变化,在不同的节气中去寻找不同的自然之美;我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提升人生境界;我们在探究、协作、创造、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了解先人智慧,感受传统节令文化的无穷魅力,从心灵深处建立起中华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三、守护传统文化,滋养美好心灵

  春之烂漫、夏之繁华、秋之收获、冬之宁静,每一帧都是自然之美。无论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宫坛青陌赛牛归,玉琯东风逗晓来”,还是“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大自然的草木生长,花开花落都温润了一代代人的喜乐悲欢。“春来花鸟若为情”,深藏于我们内心某处,千百年前已种下了一个基因,使我们格外留恋一种温情:花能解语,鸟可同悲。“多情最是南山月”,山川风月,无不有情,物我相融,沁人心脾,心与天地精神,内心安然而慰藉。在我们内心,都有一颗种子,虽有波折,但只要一日春回,它就会来不及地萌发,就像土地,历经小寒、大寒的冰冻,雨水、惊蛰一到,自然重焕生机;就像我们的祖国,虽历经风霜雨雪、苦难坎坷,但屹立不倒,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内心都有一种声音:中国!这就是文化的浸润!

  同学们,教育与生命同行,深度学习正倾城!让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走过春夏秋冬,体验春天的春雷响,万物长,夏日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秋天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冬日的踏雪寻梅,暗香浮动;让我们在凝结了古人千年智慧的传统文化中,去拓宽所认识的世界,更好地看见和理解世界;让我们在厚重的民族记忆的传统文化中,认同民族身份,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