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导语: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 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5篇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篇1

航天英雄翟志刚的励志故事

2022年4月16日10:00左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内成功着陆。10:50左右,第一位宇航员顺利出舱,面对镜头,他微笑着说道:“我现在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非常圆满地完成了神十三飞行任务……”

这位宇航员就是翟志刚,这是他第二次飞天。

老翟家的儿子

翟志刚于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的一个小村庄,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翟志刚是老翟家的小儿子,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一直以来,他们家的条件都不是很好。最初父亲还健在的时候,生活还勉强维持得下去。后来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支撑起了这个家。

不管生活再苦再难,在翟志刚母亲的心中都一直都坚持着一个信念,在读书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一定要把所有的孩子都供出来。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是在他们那个贫困的小山村能有这样的思想,真是相当难得的。每天,为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靠卖炒瓜子供孩子们读完了小学、初中。

翟志刚看着母亲年纪这么大,还要每天起早贪黑地为了他们讨生计,心疼母亲,就萌生了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的想法。翟志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妈,无论如何我都不上这个学了。”没想到母亲一听就发了很大的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你必须念书!”见母亲态度这么强硬,翟志刚只能硬着头皮去上学,继续高中的学业。

那时候,他们家的主食就是苞米面,生活很是困难。但是只要翟志刚给母亲提出要交学费、买学习资料的事,母亲总是会一口答应,从不犹豫,还不停地催促他去做。也幸好母亲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翟志刚。

全力投身航天事业

听翟志刚讲述,少年时代的自己是没有什么宏大的蓝天梦想的。自己对飞机着迷,是从初中开始的。那会在学习英文单词“plane”,单词上面有一张飞机的图片,他当时一看就出了神。也就是说,翟志刚的飞天梦想源自于一个小小的英文单词“plane”。

彼时的翟志刚还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成为一名有机会探索太空的宇航员,他只知道自己要努力读书,不能辜负母亲的辛苦付出。

皇天不负有心人,勤奋、刻苦的翟志刚,顺利地考上了飞行学院。在飞行学校的几年内,翟志刚经受了专业的训练,并一步步走到了飞行教员的位置。

1996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一批宇航员,凭借精湛的战斗机驾驶经验,再加上优异的身体素质,翟志刚通过了层层选拔,顺利成为了我国首批14名宇航员中的一员。航天员的训练更加的残酷,而就在“神五”备选训练的时候,翟志刚的老母亲因病去世。但是家里人为了让翟志刚能够安心训练,就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他训练完,给家里打电话时,翟志刚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听到这个噩耗,一向性格刚强的翟志刚,第一时间哭了。那天,他在家里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妻子张淑静说,嫁给他这么多年,第一次看见他这么难过。母亲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自己的儿子飞上天空,但最终未能如愿。虽然母亲的去世让翟志刚很痛苦,也是他追梦路上最大的遗憾,但他并没有消沉。此后的日子,带着家国使命,翟志刚更加地努力,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机会来临。

2008年,翟志刚终于迎来了“飞天”的机会,那就是和战友们一起,去完成“神七”的任务,翟志刚不但是其中一名乘组组员,并有幸作为指令长。在这次任务中,翟志刚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也因此他被称作“走得最快的中国人”。多少人都觉得翟志刚太幸运了,可是他的追梦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创造了新的历史。与此同时,世人也记住了我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的翟志刚就是“备份宇航员”,说通俗点就是“替补”,转眼到了2005年,“神六”飞天时,一切准备就绪的翟志刚依然是“备份宇航员”。但即使做了两次“替补”,翟志刚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甚至没有放松过。翟志刚曾说:“就是备份,要求也很高,必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时时都要做好准备。

其实,我们谁执行任务都与自己去执行任务是一样的,只要我刻苦地、前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我就无怨无悔。”

就是抱着这种心态,他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和锻炼,终于得到了“飞天”的机会,并且顺利完成了“漫步太空”的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出舱的国家。2021年,在13年之后,翟志刚又再次被交予“神十三”飞天任务,奔赴空间站,并顺利完成任务,他是当时无愧的民族英雄。

背后的女人

对于翟志刚来说,大家看到的是他的成功,但在他心里,自己的成功除了母亲外,还离不开两个女人。第一个女人是他的大姐翟鹏素。长姐如母,这句话对于翟志刚来说一点也没错。两姐弟相差22岁,大姐一直把翟志刚当做小孩子照顾。

母亲年纪大了,照顾小孩很是吃力,大姐就既充当了姐姐的角色,又充当了“母亲”的角色。换尿布、夜里起床盖被子,这些都是大姐在做。后来,大姐结婚嫁人了,离开了家,不管什么时候都想方设法要照顾弟弟。生了孩子,就把翟志刚接到家里,把儿子和弟弟一起带;翟志刚上初中的时候,大姐又把他接到身边来,供他上学。翟志刚考飞行学院这件事,也是因为有了大姐的鼓励才下定的决心,所以他的成长道路上,大姐是绝对的功臣。

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张淑静。

妻子张淑静,是一位从事专门负责航天食品研制的工作者。她对翟志刚一见倾心,因为家里人大多都是航天工作者,初见翟志刚,张淑静就对他很有好感。这些年来,翟志刚一心投入航天事业,妻子张淑静成了他最坚强的后盾。但其实,在进行航天员入选过程中,张淑静曾直接提出要与翟志刚离婚。不为别的,因为她担心自己的身体检查不过关会影响到丈夫的前途,所以她提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如果我的体检出现问题,那我们就离婚。”

幸好,张淑静的体检没有问题。从这个事情,不难看出妻子张淑静是真的深爱翟志刚的。也因为妻子这个举动,翟志刚更加坚定了对妻子的爱。大姐翟素鹏和妻子张淑静,这两个最深爱翟志刚的女人,在他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认真奋斗时,无怨无悔地支持他、鼓励他,默默为他付出。

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的支持,也就没有两次“飞天”的翟志刚。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从备份到执行出舱任务,翟志刚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但是他从未就此停下来,对于他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他要求自己每一天都从零开始。

以后的路还很长,挑战还有很多。翟志刚说,“我没有停歇的脚步,只有奋进的号角”。我们的航天英雄翟志刚,时刻准备着再探苍穹。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篇2

冬奥冠军谷爱凌的励志故事

“别人3岁还在哭闹时,我已经在小坡上练习了。”

三岁,这个年龄,大多数的孩子还偎依在妈妈的怀里哭闹吧。谷爱凌已经在开始在小坡上练习滑雪了。到了8岁,正式加入美国的南北联盟滑雪队,成为全队唯一的女孩。9岁开始参加美国青少年锦标赛,14岁时已经囊括9个全美冠军在内的50枚金牌。

“真正让我措手不及的是遭受仇恨言论。我当时才15岁,就开始接到死亡威胁。”

2019年6月,她在微博宣布: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运动员。而伴随着这个决定而来的,是美国滑雪协会的阻挠和施加的压力,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各种仇恨言论。然而,她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为自己的决定感到自豪。15岁,刚过豆蔻年华,有几人可以像她这样内心强大。

“我从6岁那年,就有了这个梦想,斯坦福大学是我梦想的学校。这个愿望就和我夺取冬季奥运会金牌一样的强烈。”

美国大学入学SAT考试,满分1600分,谷爱凌获得1580分的超高分。以高于世界上99.8%的考生,在斯坦福大学的第一轮录取中,便成功斩获了offer。她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成为她们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在那段时间里,她的生活只有上课、考试、训练,没有周末和假日。

“创造历史,打破社会和个人的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一个人的成功,自然会有环境、家庭的因素,但决定性因素还是个人意志。在谷爱凌的身上,最闪耀的是她的坚定、自律的性格,以及强大的内心。为了梦想,执着的奋斗和努力。在谷爱凌的滑雪生涯里,至少骨折三次,摔倒和受伤更是不计其数,但她始终坚持,从不放松。为了避免打乱训练节奏,她能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为了保持身材,她能严格控制饮食习惯,为了进入梦想的大学,她能充分利用每一刻时间学习。

谷爱凌成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而我们看着她辉煌的身影,是否也收获了一些什么?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篇3

钟南山的励志故事

做学问,他求真务实;救患者,他无畏逆行!

从非典到新冠,一番番挺身而出,一次次不负人民。从火线宣誓到迎战病毒,护山河无恙,凝华夏齐心!

有人曾问钟院士:“面对未知的病毒,你就不害怕吗?”他笑着回答:“对于死,我早就看开了。”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冲锋在前,主动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这里来”。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来势汹汹。84岁的钟南山再次临危授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逆行,还是一贯的“南山风格”。

有人问他:“面对未知的病毒,你就不害怕吗?”

他笑着回答:“对于死,我早就看开了!”

虽然说得豁达,但不为人知的是,自非典后,他的身体就一直在出状况:2004年得了心肌梗塞,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出现心房纤颤,逼得他告别篮球场;2008年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10斤;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

在做心脏除颤手术的那一年,许多著名的心脏科大夫没有一个同意他做。但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他还是坚持冒险。他对医生说,不做这个手术,老是影响他的工作效率,“我哪有时间慢慢去保养”。

术前,钟南山非常平静地写了一份遗嘱,写完以后,还认真地做过修改。

2007年4月29日早晨8时30分,医生开始为他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年近71岁的钟老却谈笑风生,和医生唠着家常,设法为医生做心理减压,就好像不是自己要做手术。

中午11时,他的手术成功了,大家小心翼翼地在观察室对他进行护理,但最轻松的似乎反倒是他自己,因为麻醉让他终于可以有时间休息会儿了。

那天窗外的细雨,从前半夜开始一直下,直到翌日中午才停。钟南山从麻醉状态中醒过来时,窗外正是雨后灿烂的春阳。

“我很好,活过来了,只是浑身还插着管子。”他说得异常平静。

或许对于钟南山来说,这点风险真不算什么。早年留学英国时,为了搞清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他用自己当试验品――吸进一氧化碳。

他请来皇家医院的同行,向他体内输入了一氧化碳,同时不停地抽血检测。他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时,医生和护士都叫了起来:“太危险啦!”他们要他停止。

这时钟南山的身体状态就像连续吸了50到60支香烟,头脑开始眩晕。但他依旧摇着头,一脸的刚毅与坚决。他不能半途而废,他要靠实验画出一条完整的曲线。他继续吸入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在上升,直到22%,曲线完整显示。

或许正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连病毒见了他都害怕。非典初期,每天和病人接触也没有让他感染上非典,一直被业界视为“奇迹”。而此次新冠期间,他更是老当益壮,媒体通风、国际连线、联合会诊,几乎天天都在连轴转。

有人问他这么忙还能保持健康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我经历的多,心态比较好,对很多事情可以一笑置之。”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篇4

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年的沃尔夫物理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霍金是一个懂得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就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地“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篇5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