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读后感(一)

  说起来,能买到曹禺的这本《日出》,足可以称得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自去年上函授,听了教授对《日出》的介绍,我便再也不能忘怀了。当时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却也未见书影。倒是这一次,偶然地记起临淄新华书店三楼的图书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想想初衷也不是为了《日出》,却在这不经意间得到了它。

  这小册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尘的旧书卷里斜挤着的。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里面竟没有借书卡,连扉页也是未曾翻开的样子。手里捧着它,我欣喜地像个孩子,全然不顾身侧人的惊诧。

  读完它,用了四个小时,漫长得像一个世纪,未曾落泪,却心痛难忍。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让我牵挂着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够冷酷的!

  别人尤可,小东西的死却让人太惊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样一个朝代,那样一个苍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华正茂时颓败了的。她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响在我耳边,甚至是扬起在我的身边的。我单单听着那蛇皮鞭子凄厉地噬咬着那个惨痛而绝望的女子,却无法伸手拉过她,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她悬死在子夜——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我无法告诉她,苦难不是永久的,请你再忍忍,再忍几年!狂躁侵袭着我的全身。甚至方达生踏着日出的光芒走向未来时,这种狂躁也难以平复。

  陈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造成黑暗的,金八却仍然纸醉金迷地狰狞着。方达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来怎样?在没有组织、没有指挥、孤军单人的情况里,他能见到真正的日出吗?

  说来,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让所有人物的命运太惨烈,竟会一个不剩了。

  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视这寸寸和平了!


曹禺日出读后感(二)

  前几天看了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人艺演出的话剧《日出》,这是曹禺先生经典四部曲之一,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因沉浸于上海的纸醉金迷而最终堕落、破产、走向死亡的故事。而《日出》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表面上的荣华富贵如何掩盖了内心的美好。

  陈白露来到上海这两年,用方达生的话说是“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但是她骨子里,却是一个善良而豪情仗义的人。她救下了素不相识的可怜女孩“小东西”,并把她收为养女,小东西失踪时几次派人去找她,在黑三等人来抓小东西时,她也无畏地站出来保护她。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陈白露内心里对美好的渴望,对他人的关怀。她本可以成为一个善人,一个快乐地活着的人,如果没有那些…

  她周旋于那些富商巨贾、达官显贵之间,整日与那些好吃懒做之辈打牌跳舞,享尽了上流人士的仰慕与关注。她并不爱财,但她离不开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耐不住所谓的“寂寞”。于是越是在这种日夜不得安宁的生活里,她越是错失了自我发现和自我省悟的良机,越不可能理性地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

  当方达生来拜访她,劝她回乡时,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那时她还不知道,她拒绝的是一道逃离虚伪生活的邀请,是一颗善良而质朴的心。于是,陈白露心甘情愿地被奢华无度的外壳所包裹,也让自己心底的真、善、美被假、恶、丑的现实世界永远封存。

  每个人都本是善良纯朴的好人,但是只有他们拒绝那纸醉金迷的厚重外壳,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否则,就只能像主人公陈白露那样,体会不到善良与真情,做不了真正的自己,甚至于,走向破产和毁灭,选择服药自杀的同时,也挥手告别了下一个美好的日出。

  “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

  可太阳不是我们的,

  我们睡着了。

  ——陈白露”

  此时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取名《日出》的含义——只有那些选择了真诚与美好的人,才会突破重重阴云迷雾,迎来那散发着人怀的光辉的、美丽的日出!


曹禺日出读后感(三)

  《日出》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在线索上则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围绕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围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的小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陈白露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潮洗礼,有着自己梦想的女子,天真的她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能在上海闯出一条路,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陈白露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苍白绝望,在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她又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她曾经被至爱的人背叛,变得不再相信爱情,丢弃了一切理想苟活在上海滩;她鄙视周围的一帮寄生虫和社会渣滓,却不得不仰赖他们生存;她总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热爱看日出。

  她是可悲的,因为她是清醒的。如果她一直麻木着,凭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也会有李月亭、王月亭及金八爷之类的有钱、有权的人可以栖身。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无尽的空虚,找不到自己的未来。她热爱生活,但她又无比厌恶生活。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但又无力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诱惑与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对自己最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我们看到了她善良纯真的本性。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折磨,她有了挣扎,想要反抗,但却又无能为力。当她知道小东西打过金八后,便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了……《日出》的悲剧意义就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使一个美丽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了自我堕落、自我毁灭之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几乎所有不好的词都能用到他的身上。他的银行亏空,无钱来支付取款,而他一心只想用债券来取得高额回报,但他想不到的是他却被金八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弄了个破产。他对他的雇员是那样的苛刻,他银行的一个书记每月的工资竟只有十二元五角,最后竟逼死了这个可怜的小书记——黄省三,这样的悲剧都是潘月亭造成的。他残酷的压榨每个人,无论是“朋友”、雇员,还是顾客,(www..cn)都是他压迫的对象,包括那些为他盖楼的民工们。潘月亭在剧中代表了最大的剥削者的形象,是社会中这类人的缩影。

  如果说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但他的自恃聪明却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李石清掌握了潘月亭已将资产全部抵押出去的抵细,自鸣得意。看到潘月亭对他的退让后,更是得寸进尺。但是,一时的占上风并没有给他带来永远的好运气。潘月亭在他踌躇满志勾勒银行的美好前景时给了他以致命的打击——解雇了他。李石清恼羞成怒,在潘月亭离去后愤恨地说:“我要宰了你,宰你们这帮东西”,显赫几日的李襄理就此从上层社会中消失了。他自作聪明、急功近利、卑鄙、自私,最终落得悲剧结局。剧中唯一正直的人物就只有方达生。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在方达生身上寄托着希望,方达生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灵魂,他是本剧中进步人物的代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找不到光明的道路,但内心中还是要和这些黑暗诀别,迎着日出而去。他想要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他想带陈白露走,想给她正常的生活,但终究也只是给自己的心灵增加伤痛罢了。整个社会都在倾覆能逃的又有几个呢?曹禺的这出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活生生地展现了人间地狱,黑暗到彻底,绝望到彻底。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

  “太阳出来了,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的悲剧是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