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喜龙老师《乡关情思》有感

  文/焦娅妮

  国庆假期,张喜龙老师赠送我四本书,其中就有他刚出版的新书《乡关情思》。我和张老师的言谈中,他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似曾相识已久的亲人、交谈甚欢;送走张老师后,我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反复拜读他的作品,激动之余想拿起拙笔写点自己的浅简感受。

  提起我和张老师的相识还是在潼关文艺(文学群),那是我去年进群不久,偶尔在群里读到张老师写的《张大夫》、《为母亲尽孝》、《感谢父亲》等散文,我被他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所吸引,我真诚地在他文下留言,点赞;从此,张老师也时常关注我的拙作,因为我初学写作总想得到前辈老师的教诲与指点,每次我发表的文章都能得到张老师的留言鼓励与真诚指导、时常也慷慨赞赏支持,我有几篇文章都是经过他的悉心教导,才得以慢慢成长进步!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早已把他当成我的良师益友!

  张老师文如其人,每篇文章都写得细腻认真、朴实无华,且满满的正能量。他对文字情有独钟,多年来笔耕不辍,有多篇消息通讯、调研文章、言论评论、散文诗歌在报刊和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部分作品获奖并被有关书藉收录。张老师不亏为*党员,他所写的“有感而发”版块中的多篇文章都是心系群众献言献策,为民谋福利的好文章,体现了张老师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有不少还有一定的参政建言之效。

  张老师散文集书名先为“乡关”,因而他把对生养他的家乡临潼零口的眷恋,对第二故乡潼关的热爱之情在作品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亲切感人。如《少年时期的暑假生活》,割草喂牛羊、逮蝎子、拾蝉蜕、晒槐米等搞“创收”,体会到“苦到钱来”的滋味;《压饸饹》一文中,张老师把乡亲们抬炭、挑水、烧水和青石、和面、揉面团、压饸饹等一系列动作写得详细有序,把屋内外男女配合的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写得生动形象,如身临其境;《零河口桥的夏夜》一文,张老师把新修零河桥热闹的夏夜美景赏心悦目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穿行在热闹非凡的零河桥上,向东南望,夜幕下渭南城五彩斑斓的灯光渲染了天空;向南看,不远处的郑西、大西高速铁路桥上,一列又一列全亮着灯的东去西往的列车几秒钟便消失在视野里;顺着河堤西眺,河堤两边一盏盏排列整齐的太阳能路灯一直向省城方向延伸;向北远观,渭河对岸灯光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令人心驰神往,有想到此一游的冲动。

  张老师对第二故乡潼关的热爱之情从这些作品中也显而易见。如《潼关的十里画廊》,让人真切感受峰峦如聚,波涛汹涌的壮观;《潼关赏日落》,赏黄河日出日落,听《岳渎阁放歌》,《品读红楼观》里的忠臣义士;聆听“马趵泉”汩汩,吃一碗潼关模糊,品尝名闻遐迩的黄河鲶鱼汤;观赏潼关老腔、古战船、踩高跷、背芯子表演;品尝一下潼关的特色美食肉夹馍、鸭片汤、正宗的老潼关酱菜。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张老师对故乡潼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充满了自豪感。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张老师的这些作品着墨于“情思”上。如《我的农民父亲》、《为母亲尽孝》、《婆的故事》、《妹妹》、《寇老师,你好吗》等亲情类散文朴实、清新,至真至情。如《我的农民父亲》:“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珍爱每一寸土地。他把自家的责任田和农业社时分的自留地全都种上了庄稼,一年秋麦两料,从不让地歇。那一年,他又承包了河东那片坟地。那是一片无人愿意要的坡地,机械无法操作,从种到收几乎全靠人力。每到麦收时节,父亲就独自一人去收麦。”把一位惜地如命,任劳任怨、勤劳善良的农民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生敬佩;如《婆的故事》:“婆在旧社会没上过一天学,但他肚子里却有无穷无尽的民间文化。我小时候,她常常给我讲一些民间传说,教一些好听好记的民谣,说一些“曲”让我猜。她讲给我的民间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弃恶扬善的根;她教的顺口溜,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把文学的种子撒在了我幼小的心田;她让我猜的一些民间谜语,如:铜瓢摞铜瓢,里边卧个大黑猫;一个树五股上边卧个白虎;一个老鸡领了一群小鸡,黑来从我们门前过,白天不见一个等开启了我的智力,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趣味,读后让人感动不已。《妹妹》一文,半生艰辛、远嫁他乡的养妹不远千里,回娘家照顾父母,给父亲做寿,在四川热情款待养兄;《为母亲尽孝》,勤劳朴实的农民父亲,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懂得感恩的作者夫妇,给久卧病床的母亲擦洗身体,洗头洗脚,剪发剪指甲,做饭洗衣服……虽然都是生活的琐碎事,但是媳妇能如此做实属不易,读文让人热泪盈眶,感人肺腑!连小学二、三年级时启蒙他的寇老师也让作者记忆犹新不能忘记,可见,张老师真是重情重义之人。他把亲情、友情、师生情和同事情都在作品里留下弥足珍贵的痕迹。

  最后的版块“附庸风雅”中收集了张老师有感而发的现代诗歌,读来清新脱俗,朗朗上口,都是富有真情,可读性、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张老师的作品至情至性,充满了浓浓的乡情,亲情、师生情、友情和同事情,以情贯穿全书,扣人心弦,感人至深,让人不忍释卷。

  拜读张老师的《乡关情思》后,使我不自觉地走入他文章意境,感同身受。引发思绪陶醉其中,作品在带给我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净化着我的心灵。愿张老师身强笔健,为新时代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感谢文字,让我认识了张喜龙老师;感谢张老师馈赠的《乡关情思》,让我更坚定了文化自信,相信“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