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读书笔记三篇
导语:《小妇人》虽然只是写了四个女孩在成长中的烦恼,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平凡。但《小妇人》却反映了爱心、善良、博爱等道德美。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妇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篇一:
今天把《小妇人》读完了,最深的感受就是: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幸福就是亲情,友谊,健康,劳动和心灵的安宁,有它时,人们只觉得平常,但失去它,或许才会发现,那是用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平凡,伟大!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想拿它读一读,躺在床上,捧在手心,直至进入梦乡……到醒来时书还在身旁,这就是我想要的。这是第一本我那么喜欢看的书,喜欢的原因是我能从中找寻到以前的童真,我可以找到我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成长过程。在书中,我可以忘记烦心事,可以像小孩子一样把一切抛之脑后。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这本书可以当做一个家庭的传记来读,但它讲的不是大人们的奋斗,而是孩子们的成长,讲她们如何从天真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忍,从急切走向耐心,从自我走向他人。书中处处是活泼泼的,少年人的天真,纯洁,勇敢和对未来的理想。她们着实是令人感动。
她们四个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梅格 16岁,乔 15岁,贝丝 14岁,艾美 12岁。梅格,丰腴,美艳,有吸引力,艳羡华美衣裙,做家教。乔,有一头秀美的头发,总是手忙脚乱,大大咧咧,为人真诚,可是性格强,脾气不怎么好,经常把事情弄得雪上加霜,像个小男孩,爱写东西,在做护理。贝丝,很可爱,腼腆,最招人喜爱了。细声细气,文文静静的,从来不生气。怪不得大家叫她“小乖乖”。她喜欢蜷缩在自己的快乐世界中,只有遇到她喜欢信任的人,她才会扯着胆子走出来,她很同情那些娃娃,像带小baby一样,给它们添置衣服啊什么的。与此同时,她酷爱音乐,爱弹钢琴。她很易于满足。艾美,是最小的,老是一副矜持的淑女模样,眼热绿松石戒指,想到罗马去当艺术家,画画,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大师。劳伦斯小男孩,16岁,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爷爷把他带大。再没认识马奇家女孩之前,他忧郁,不快乐,与爷爷的关系也不好,因为爷爷为了留住他,不让他做许多他想做的事情。他有钱,但是并不炫耀,他还很热情。后来变成了一个很阳光的男孩。马奇太太,一个很英明的妈妈,她任由她的孩子们去一一经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希望孩子们都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复制上一代人的历史。她希望她的女儿美丽,能干,善良,受人爱慕和尊重,青春时代很幸福,过上有益而快乐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悲愁。她会经常地鼓励孩子们,这鼓励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同时她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在许多的压力下,她鼓励丈夫参战,从不后悔。她一直都在学习,学习如何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起初,每一个小女孩都有着自己的那份虚荣,可是在经历了很多事后,她们渐渐成长。她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小愿望。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 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她们会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会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与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
有人说: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有趣味的教育诗。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确实,在我看来,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她们几个很勤劳,通过做各种事来想尽办法帮着家里补贴家用。她们忙碌,却不乏生活的光彩。她们每个人都曾经迷茫过,后悔过,可是,不管怎样,她们成长了。她们很天真,一点也不做作,没有心机。在经历了一连串磨难和生离死别后,在母亲的引导下,逐渐告别幼稚成熟起来,她们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变成了一群能够挑起生活重担的“小妇人”。
梅格、乔、贝思、艾米她们四个坚强与微笑存在我的脑海中,提醒着我, 要坚强,要有一颗纯洁的善良的心,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从她们身上,我想我更要学会坚强,学会要懂得知足,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它们的难能可贵。要把每一次的离别都当做是永别,诚心待人。就像这句话说的:“不要因为逝去的流星而流泪,不然你又要错过了”。应该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带上了有色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并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坚强,上进的人。成为真正的“小妇人”。
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小妇人》。讲的是四个姐妹的故事。开始她们家庭富有,但是之后父亲投军,于是家里开始穷了。
姐妹们互相照应,大姐15岁,最小的12岁,大姐和二姐有了工作,老三不想上学,就在家里做家务,老四上学。大姐性格温厚,让人感到能够依靠。二姐性格像男孩。三姐温柔乖巧,老四总想得到关爱。之后三姐病死了,大姐有了自我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快乐,还有两个小天使。二姐和四十岁的老教授结婚,收养了一群流浪儿。老四和一位十分富有的年轻人结婚(比较正常),两个人很恩爱,也有了2个孩子。
从几个姐妹身上,我看到了她们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快乐、哀伤。感受到了她们在绝望中的痛苦,她们的经历让我学习到,人生要学会应对挫折才能更好的处理挫折。
篇三:
在乔身上看到了艾米丽勃朗特的影子
对作者的安排非常不满意!
我并不认同马奇太太以及其他读者说的乔和劳里在一起会因为太过相像而无法长久。书里面早就描写过不止一次两人争吵但又各退一步和好,作为朋友可以这样,作为伴侣我相信也可以。况且,(这可能算作作者的时代局限性?)所谓从来没有红过脸的夫妻,真的是完美平等幸福的吗?古代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无非是男权时代对女性屈从顺服立的标杆,因为男性根本不想也不屑于与自己的妻子交流讨论深刻的思想问题,这一点旧社会的欧美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布鲁斯不认为梅格能理解政治,他也无意对那些帽子裙子做什么深入研究。(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飘》,瑞德不仅懂什么样的帽子衣服搭配什么样的人,还懂得并欣赏斯嘉丽对于赚钱的能力和渴望。人们总是说独特的斯嘉丽使得小说经久不衰,而我认为瑞德也做出了同样多的贡献)至少梅格和布鲁斯这一对,在我看来完全就是男性把女性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以及顺从持家使他出去有面子的工具。
或许相敬如宾是那个时代,或者清教徒认为的幸福婚姻的典范,但我相信互相交流人生感悟兴趣爱好,在此过程中争吵的面红耳赤,复又和好,然后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一层的关系,才是健康平等的亲密关系该有,也总是发生的样子。所以我相信如果乔和劳里在一起,他们一定会争吵,然后和好,劳里会在乔的影响下变得更成熟更好,而乔也会坚持写作的梦想,成就一番事业。
退一万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乔错过了劳里,爱上了教授,那最后突兀的不行的开办一间学校成为“巴尔妈妈”天天教导孩子而基本上放弃了写作的乔说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鬼?如若这真是一个人的梦想,那这个梦想难道不是放到贝思身上比安到乔头上更顺理成章的多吗?
我不是不能理解这一部宗教劝导意味无比浓厚的小说做出的种种安排是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我更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女性作家自传性质的小说,很多情况下会在角色身上折射自己得不到却渴望的东西,譬如夏洛蒂勃朗特最终还是让简爱和“有妇之夫”名正言顺的在一起了,比如简奥斯汀让伊丽莎白和达西经历了种种误会之后终生相守。但是,一部好的小说,当你开始塑造人物时,人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在你安排的故事里做出种种反应,不能顺其自然硬要人为扭转这个反应,才是我对小说后半部分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所谓人设崩了)。
因为姐妹朋友全都收获了家庭而感到孤独,进而决定把自己赶紧嫁出去,这样的事情可以是梅格做的,可以是艾美做的,但独独不可能是我们的乔做出来的啊!
后来妈妈问乔如果现在劳里再回来跟你求婚,你会不会答应,乔说可能会的,因为我现在比那时候需要被人爱。所以,仅仅是因为孤单寂寞需要被爱,乔就想结婚了,如果说她当初拒绝劳里是因为他是个男孩儿不能给她想要的尊重和爱情,那么寂寞的时候,乔开始不在意这些了,只是需要有个人来关怀自己,即便劳里毫无变化的回来了,她也会接受的。这怎么可能是我们的乔?!
顺便说一句,乔其实才是为这个家付出最多的人,爸爸生病她可以减掉头发去卖钱,贝思生病和临终都是乔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去照顾,甚至她决心远走对劳里保持距离都是为了成全妹妹的幸福而毅然牺牲自己的决绝。我觉得马奇太太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或者当孩子多的时候难免偏心,她在很多事情上迁就艾美,贝思临终都不舍得打扰她在欧洲的享乐,难说作为父母,他们心底也是认定艾美会嫁给有钱人,而乔会成为老姑娘为他们养老送终吧(一如唐顿屯第一季里爸妈对自家三个姑娘的讨论),其实羡慕姐妹朋友都有归宿的寂寞感完全是可以用家人的爱给排遣的,可是马奇太太并未在贝思离世后给乔多少专门的慰藉,反而艾美一回家全家人的焦点都是他们,这也才是乔觉得自己更加凄凉孤寂的直接原因(如果乔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