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读后感(一)
读完这篇自传,给了我不小的震动,感触良多。
自传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溥仪过去当末代皇帝、军阀时期暂居天津、后来到伪满洲国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间的经历。以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那段历史,是非常独特的,其中可以见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为了统治满洲而扶植傀儡政权的手段;遗老遗少、包括一些政治投机者的心态;英美法德等西方列企图强瓜分旧中国的贪婪。我们能看到不少欺世盗名的做法,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西方国家一些政客企图分裂中国而暗中支持所谓“土皇帝”达赖之流。
书中有一段1920年代的报摘,简直就是预言成真了:
“报载美国罗斯安吉(洛杉矶)十月四日合众社电:罗斯安吉之出版人毕德,为本社撰一文称:世界恢复之希望(按资本主义世界从一九二九年起发生了经济大恐慌,报上经常有谈论如何把资本主义世界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之类的文章——作者)端赖中国。氏引英国着名小说家韦尔斯之最近建议,“需要一世界之*者将自世界经济萧条中救出”,氏谓此项计划,无异幻梦,不能实现。华德建议美*,应考虑极端之*办法,以拯救现状。第一步,应组一国际经济财政银行团,以美国为领袖,供给资金,惟一目的,为振兴中国。氏主张美*应速草一发展中国计划。中国工业交通之需要如能应付,将成为世界之最大市场,偿还美国之投资,当不在远。此时集中注意于中国,美国社会经济制度皆有改正,繁荣可以恢复,人类将受其福利云。”
国际经济财政银行团”现在不是有了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些组织以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方式,确实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不少福利;中国如今也成为了世界之最大市场。
自传的后半段,讲的是日本投降、东北解放后溥仪被捕在战犯*中的生活。这十年间溥仪进行了劳动改造,期间参观了新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新生活,自发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和“皇帝”的本质,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最终改过自新。出狱后,溥仪与家人团聚,在新社会中也重新找到“家”的感觉。后来他及亲属们都积极地投身于新社会的建设。
那段时期,中国刚刚解放,社会欣欣向荣,人们信心百倍,因为老百姓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翁。那时候提倡的是实事求,做对人民有益的事。甚至这段时间在中国*中的日本战犯在人民的宽宏对待与见识到平等的新社会后都诚心悔过。
我想,那时候物质上中国依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是文明的,消灭了剥削与压迫,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都为了建设祖国这个目标在共同努力着。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上来了,精神文明建设却迟迟没有跟上,导致现在腐败丛生,也没有健康的主流思想,一切向“钱”看,丛林法则横行。当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后,似乎被一些国家经济强国绑架了,面对不平等的现象常常忍气吞声。对于国家的命运与*,普通百姓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流失了。
我认为:要从新让祖国复兴,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要教育人们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为他人着想的人;要让大家认识到剥削与压迫别人的可耻与罪恶并鼓励与之坚决斗争;还要让大家认识到,只要正义在自己这边,一切纸老虎都不可怕,都是要失败的。
因此,我推荐《我的前半生-溥仪自传》这本书。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才算一个真正的人。
末代皇帝读后感(二)
带着一种同情的心态慢慢看完了《末代皇帝》,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可以曲折成那样。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经了沧桑,心渐渐染上了一层愁绪。
“open the door”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溥仪内心深处的呼喊。他向往紫禁城以外的世界,他的心在欧洲,在牛津。溥仪说他要去欧洲,要去牛津大学。可是他连紫禁城都走不出去,小小的他,注定要被困在紫禁城一生。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可是紫禁城又那么大,大到推开一道门还有一道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信仰,追求。
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桀纣那样暴力,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李煜那样不理国事花前月下。溥仪,他的抗争在历史下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紫禁城内的皇帝,他也想把他的紫禁城治理好,他把一千多的太监驱逐出去。他要节省开支,可是,不久他自己都被赶出去了。可见,他的悲剧却是已经注定了的。这就是历史,历史从来不会为谁而改,我们和溥仪一样,都是历史轨迹中渺小的一粒尘埃。
三岁被送入皇宫,被推上皇位,从此与亲人分离,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少年的时候,他想要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始终只是一个傀儡,是一个符号象征。外面是一个民国,他却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一个连紫禁城都出不去的皇帝!母亲死了,他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一个个宫门的走,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喧闹的大街,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可是恭敬的侍卫关起了大门。
他绝望的喊着”open the door”。门外有他的母亲,有他的*,有他的理想啊……青年时,他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却被日本利用,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成为了民族的罪人。当染上毒瘾的婉容被日本人带出总督府时,他在雪地上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却是那个爱他的,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又一次紧闭,“open the door”他一个人喃喃着。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又重获*,柳暗花明。一次又一次,命运戏弄着溥仪。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CCTV6的主持人在影片结束后对《末代皇帝》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当他想回家时,他被关在如牢笼的皇宫中;当他已习惯这种生活时,却被强行逐出;当他不懂是非时,他当上皇帝,整日无所事事;当他想做个好皇帝时,关东军却野蛮粗暴地压迫他;当他渴望外面的世界时,森严戒备的宫门挡住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心;当他没有自理能力时,却要做一个凡人去生活。命运多么会嘲弄人啊!
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了历史事实,是我们创造了历史。其实,历史背后有那么多的真相识我们所不知道的。没看《末代皇帝》以前,我也很鄙视溥仪。我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怕死鬼。可是看了之后,我深深的触动了。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溥仪只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而已。如果没有了溥仪,历史上也会有另一个“溥仪”将其代替。从来都是历史创造了英雄,同样,也是历史创造了溥仪。我们同情溥仪的同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末代皇帝读后感(三)
《末代皇帝》创造了中国影视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中,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而且,这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奖。许出于对于大师的尊敬,中国人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许,是贝托鲁奇的意大利*员的身份帮助了他?
这部电影长达2小时35分钟。(www..cn)
溥仪这个人,很难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是民国*和日本人用洋枪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历史上,他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经三次称帝: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时称帝,“满洲国”称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投降。总体来说,溥仪可看作是一个没什么能量,也没有个准确想法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庸人,有点无知。不错,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仇,但是他自身没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这样看来,说溥仪是一等战犯还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王朝到了结局,总会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线,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维持它最后的尊严。
回到电影上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