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一)

  跟着与妻子女儿长期分离的老法官老冯、因文凭和年龄问题而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人杨阿姨,还有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以及一位特殊成员——那匹任劳任怨的老马的脚步,我走在云南西北蜿蜒的路上,开始了马背上法庭的下乡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对猪拱罐罐山的解决方案、国徽被马贼偷后的处理方式、阿洛和他的新娘私奔的处理方法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他并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这部影片中,导演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正是这些当地群众,将农村情况的真实写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贫穷依旧、法律意识也是极为淡薄,还有那与法治要求相比落后些许的陈旧风俗。我们的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之间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冯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马背上的法庭》不仅反映了艰苦条件下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也是对工作在艰苦条件下所有政法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的说教,一切如同你在山寨里亲眼所见一样朴实无华,让你觉得这本身就是一部未加装饰的纪录片。

  在这里,有的只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代号:老冯,一个基层老法官;杨阿姨——一个即将被清退的书记员;阿洛——一个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法官;一匹驮上国徽、帐蓬及文书的老马,就是这个法庭的全部家当。这个法庭处理的事无非是妯娌分菜坛子、猪拱了罐罐山、羊偷吃了菜之类邻里之间小纠纷。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说教,就连打官司也很少听到那枯燥的法律术语,听那带有“嘎”字尾音的语言,让人感觉那就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族长在调处族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而在深夜里,他们三人静静地聊着天:聊老冯妻子女儿的情况,聊杨阿姨的经历,聊阿洛的新娘,如普通人般的,聊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影片里,作为一名基层*,老冯愿意并且真的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以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山寨有很高威信;作为法官,他把法律的原则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巧妙结合,使一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前辈,他对年轻法官没有空洞说教,只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为,尽管年轻人一时不能接受;而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渴望儿女情长,当他来到摩梭族杨阿姨家时,听到杨家人问道:“几时来走婚”时,他乐了。

  当阿洛带着他的新娘离开这个队伍后,当杨阿姨退休了留在寨子里后,当老冯带着马儿来到长腿滚落下山的地方后,当他自己打着瞌睡掉下山去的时候,这个故事戛然而止。但是,马背上法庭还在继续着,仍然有人带着马儿,带着国徽,带着那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走进深山里的村寨,为了*法治的建设发展,继续工作着。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二)

  通过对《马背上的法庭》的观看,想到了些什么,让我气愤、沉思又无奈。看似是一个生活工作在贫困山区大的三人法庭。他们对村落、寨子中的风俗旧理、家庭纠纷、经济纠纷等事情的解决。例如:妯娌之间的菜坛子之争、两族之间的猪拱罐罐山之争还是羊吃了菜的不合理规定等一些小事情。虽然影片想通过这样一些事情来表现普法路上的艰难,以及普法路的漫长,以此来彰显或是歌颂我们的基层的法官。

  但是我以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只看表层是肤浅的,让我们来看看更为重要的和严肃的问题。

  *的不作为或者说是渎职,甚至是犯罪。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的作为,生活在倒挂的山上,没有一条可以走车或者说人的路,更没有任何*作为性质的公共设施。难道他们不是生活在我们*的国土上吗?不是我们国家的公民吗?他们使用的不是“人民币”吗?他们不是“纳税人”吗?但是为什么没看到一丁点的*性作为。那么在影片中提到,在寨子里村民因为啊洛的一句话和一个行为而不承认了他的“自认为的受法律保护的婚姻”,着难道是他们不懂法律和不承认法庭吗?没有任何的*作为的附属地,*只有单方面的剥削-收税。却不见任何的便民服务和惠民的基础措施,只有唯一可笑的“马背上的法庭”。村民们缺失的只是一个“笑话式”的“法庭”吗?村子里的事情用得着成本巨大的“司法途径”吗?不过是一个懂事理、有威望的人说句公道话便可解决得小事情,却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拥有一支“马背法庭”的团队。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直到此时我生活的村落却连个这么一支“村里生活纠纷调节队”。

  这些只把*的犯罪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年过万亿的*支出哪里去了?难道都被公报私囊了?谁能告诉我们*的“*”集团什么时候能把养活他们的纳税人,他们嘴里的“衣食父母”呢!1000万的公务员大军,每人都享受纳税人的钱提供的舒适的房子、每顿过万的公款吃喝强硬的收取人民的土地,然后高价卖出,盖了房子再高价卖给买不起房子的人民,除了与*勾结的另一位合作者登台演绎他的剥削大发,银行们终于大展拳脚,给人民套上“房贷”、“墓贷”的枷锁。直到人民死了还依旧再为土地而拼命奋斗。终于最后一点剩余价值被榨干了,我们可爱的人民躺进了干了一辈子而最终只有“70年的产权房”、“20年的产权墓”。

  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半点法律,一个法庭中都看不到法律的存在,还想着去普法,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一个*的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还有必要去执法吗?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罪行先说清楚,再去扮演法官的角色。如果推卸责任就会说是经济的过错,那么我们要国家*是干什么的?难道只是来给一部分的人来缔造“金融帝国”的工具吗?

  能把这些琐事解决也会要靠法制化。是要把一些问题用法律解决。但是前提是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

  其根本原因得不到解决,即使是立法解决也只是扬汤止沸。因为即使再健全的法律也不可能应对各种突发的而且不断升级变化的事件。根源问题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全民性的改观,就不能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发生。

  然而在影片中人民是对*半信半疑的,他们自相信他们的信仰,什么是国徽他们是不清楚的,那么他们成不承认这个国家和*呢?只是因为三人法官团队?还是*的武力镇压呢?这里哪个官员来过呢?如果有,为什么啊洛的岳父作为一名村长确立下一个“法令”呢?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三)

  头到尾都有国徽闪耀,但我还是不认为《马背上的法庭》是主旋律电影。主旋律影片至少要时不时表达些国家意识宣扬些国家精神的吧,这片子没有。当然,它的内容是绝对的而且我是绝对喜欢的。

  在大山里做一辈子的流动法官,把一生献给百十来号和自己的生活本没有交集的人,值不值?

  值不值?电影没给出答案,可是当片末老冯冲着山谷朝死去多年的同事喊话时,我分明听出一种孤独感。这是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处,虽然拍得有点过火,可这是恰当时间恰当地点的恰当爆发。当然,老冯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还有了个“像极了他年轻时候”的接班人,但把这大义压在少数人的肩头,是不是太重太残酷了,又有谁说得清。

  摩梭族人围着国徽跳舞那段也挺有意思,这种景象貌似煽情,但他们大概只是在向另一个世界的图腾表达一下尊敬。谁又比谁更文明?老冯普了几十年法,解决的也只还是些家长里短的问题吧。

  山沟沟故事,不苦大仇深,不故作纯真,已经算是难得。《马背上的法庭》最难得的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却还是把思考和感怀落在了个体的人上,不枉它拿到威尼斯影展地平线单元的最佳。而且片子里那些琐碎的趣味,也挺有娱乐性的。

  马背上的法庭在大山里轮流执法,解决法律纠纷,或者村里的群众的各种纠纷,不停的走,那些曲曲坎坷蔓延在大山坡上的的山路,那些把大山各个角落里的一个个村庄连接起来的山路,让人想起那些公路电影的感觉,这部电影至少也可以算作在路上的电影。

  从三个人一匹马一个国徽一瓶烧酒,到一个人一匹马一个国徽一瓶烧酒,老冯的脚步没停过。

  山谷里荡漾着回声,最后老冯都是在路上。他累了,倒在路上就睡去了,他就大地上走了一辈子,倒在大地上自然就能亲切的睡了。暮霭从山谷生起,大山,大山。

  “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

  电影最后是彝族古老的歌声,听不懂,但必定是对生命赞美的歌。

  整部电影看起来是一部短时间的纪录片,讲的是云南宁莨少数民族马背上的流动法庭和常年走村串寨的乡村法官故事,影片并没有按着那种“弘扬”、“歌颂”的主旋律思路走下去,我们也没看见焦裕禄式的高大形象,也没看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整个电影仅仅停留在了我国司法*如何在少数民族山区困境艰难的行进。电影原生态的叙述方式,配合贯穿整个电影的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构成了支撑整个电影的灵魂。明线是年轻法官和老法官之间的冲突,暗线则是老冯与书记员杨阿姨的暧昧情感。主演李保田和一群本色本土的居民,质朴醇厚,自然不做作的表演从而更具有真实感,这样的叙事方式配以演员极具爆发力的表演,达到了张弛有度的效果。而老杨慨叹:“一生怎么这么快呢,衣服还没洗干净,就说玩了。”,老冯的几次凭吊长腿,婚礼发言,均感人泪下,犹如平地惊雷。

  司法系统在民族风俗前的格格不入,是电影的所指,中国司法在民风民俗前苍白无力,普米族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的内容包括一场法事,摩梭人只愿自己处理偷盗问题,彝族老爹一赌气不愿嫁女了……“在这里现代司法*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当国徽被发现躺在草海里,村民问“是金还是银的?”,老冯告诉说:“它就和你们的佛一样贵重”,而朴实的母系社会体系的摩梭族人,拆卸家家户户的门板“请”回国徽,彻夜欢腾。里的人民遵循着严格的传统乡俗,很多时候法律必须借助传统乡俗才能化解问题,有时候甚至必须服从于传统的乡俗。由于阿洛的粗心大意,马匹和国徽被人盗走,老冯到处呼喊着找寻没有结果。(www..cn)于是不得不求助于摩梭人代表权威的女长老,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国徽并借来了马匹。当老冯“办完”所有案件重新回到摩梭族的村落,试图以法律的程序追究盗贼的责任时,女长老认为国徽与马匹已找到并且已经根据当地的惯例处罚了盗窃者而拒绝交出作案者。尽管老冯百般的不情愿,但无力也不能再追究盗窃者应有的法律责任

  《马背上的法庭》可以看作是一部记录片,记录了冯法官、杨阿姨、阿洛的一次下乡行动。过程中充斥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例如猪拱罐罐山的处理、国徽被偷后的处理、阿洛和新娘私奔的处理等等,整个影片简单而又真实,也没有刻意的去制造一些让人感动的情节出来,却让我感受到影片弥漫着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

  影片启用了大量的当地群众演员,虽不能说演的好但却可以称之为本色演出。而影片中的农村情况的却是现实的写照:贫穷依旧、法律意思淡薄,与法治相比略显落后的陈旧风俗,影片处处无不显示着法律与民俗的冲突,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冲突,就成了影片的一大两点,我们看到了老到的冯法官与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区别。中国的普法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