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一)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形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曾经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择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入殓师影评(二)
印象中,很久很久,没有为一部电影这样哭的稀里哗啦,作为一名超级影迷,电影看多了难免不会变得理性起来,但这部刚刚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却在感悟生死的瞬间让我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理性堤坝轰然坍塌。
《入殓师》,如果仅仅从片名上判断,你会以为这是一部充溢着死亡气息的独立电影,沉闷,抑郁,憋屈,绝望,让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然而随着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徐徐展开,你好似踏上了一段温情的旅程,有泪水,也有欢笑,有忧伤,也有感动,有些许的惆怅,更有长足的温暖----由于乐队突然解散,英俊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了,他和妻子美香不得不离开了繁华热闹的东京回到了相对平静的老家山形县,然而,即便在老家,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对只会拉琴的大悟来说依然是件奢望。
“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一张条件惹眼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悟,当他拿着广告兴致勃勃地跑去应聘的时候,不料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啊,那个是误导,我们要找人去给那个世界的人当助理。”nk事务所的社长向大悟道出了实情,所谓的“旅程助理”其实就是入殓师,负责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化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下岗再就业题材的影片,是一出标准的主旋律。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入殓师这一不为人所知的特殊行业的人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平凡之下所孕育的崇高和伟大:给死者擦拭,换衣,像给明星化妆一样仔细地打磨他们的面容,之后双手合十戴上保佑的珠链,抬进精致的棺材,仿佛踩着标准的舞步一样一丝不苟,死者的亲属则围坐在一旁低头肃穆,看到画面中不知不觉营造出的仪式感,看到入殓师所表现出的优雅的动作,温柔的情怀,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影片中有两个有关死亡的场景令人动容:一位刚刚去世的妻子在社长的精心化妆后面目如生,一张白里透红的脸静卧在鲜花丛中,仿佛死亡从未降临,丈为此激动莫名:“谢谢你们!这是我认识我妻子以来最美的一天—”一个老人躺在棺材里,家里的女眷轮番走上前来亲吻他,很快,他的脸上布满了一个个红唇,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动不已--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
影片中有一段台词令人难忘,经营澡堂的老奶奶撒手人寰,火化遗体的那一瞬间,一位与老人相交多年的殡葬师站在熔炉旁感慨万千,“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
影片在日本上映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就攫取了3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短短两周时间,又再次狂收20亿日元,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让观者潸然泪下,除了对死亡从容的面对和积极的顿悟之外,浓浓的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也贯穿始终,成为影片重要的催泪手段之一。我认为,这是今年众多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最完美的一部佳作,它比《贫民富翁》要深刻的多,也感人的多!后者仅仅是一个一夜成名的梦幻童话,故事虽精彩,却充满俗套。
一个大提琴手失业之后去从事入殓师的工作,表面上看来似乎匪夷所思,实际上却蕴含着编导的独特匠心:演奏音乐时充满激情的大提琴手是对生命的讴歌,为死者送行时动作优雅的入殓师则是对死亡的赞颂,作为大提琴手的大悟,为活着的生命制造美,后来转型成为入殓师的大悟,又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在对生命和死亡谱写的诗篇中,二者不是殊途同归吗?而大悟的名字本身又代表者佛家中一种“大彻大悟”的含义,所以,当大悟在美丽的田野上,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激情豪迈地拉着大提琴的时候,我们似乎跟着这个已经大彻大悟的年轻人一起看淡了名利,穿越了生死,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
我想,这就是影片之所以打动奥斯卡评委的原因所在:一种东方人特有的生死观,就像孔夫子在论语里写道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过,这种包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影片一旦处理不当,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刻板而说教!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大悟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毫无七情六欲的圣人。一开始,面对这样一个和死亡打交道的职业,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第一次面对死尸,他甚至呕吐的吃不下饭,第一次给死者画完妆,他回到家甚至情不自禁地渴求妻子鲜活的肉体。他六岁那年,父亲突然跟情妇私奔,从此杳无音信,为此大悟有着深深的童年创伤,但他又始终珍藏着小时候父亲送给他的一块石头,那是父亲和他在溪边玩耍时彼此交换的一份珍贵的礼物:父亲告诉他石头代表了一种情感,光滑的代表心情平稳,凹凸的则代表了对对方的担心和思念,没想到始终对父亲耿耿于怀的大悟,在父亲离家出走三十多年后,最终还是见到了他,此时,父亲已经静静地躺在一个遥远的小城的一家普普通通的旅舍里,专程从家乡赶来的大悟在给离去的父亲作最后的化妆时,发现了父亲手中紧紧握着的一块小石子——那居然就是小时候他亲自交到父亲手中的小石子!霎那间,大悟的眼神湿润了,站在一旁的妻子释然了,三十多年对父亲的怨恨都在这块小石头上彻底化解--
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所做的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入殓师影评(三)
《入殓师》讲述的是男主角大悟工作受挫,机缘巧合走进了这个为死人妆容的行当,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对死亡的尊重,大悟在这个转变中感动了世人。如果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估计很可能就又会被演绎成一个再就业的励志剧,好在日本还不是那么的意识形态为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再次用其独具日本特殊的风格,为世人奉献了一部既有情感又有哲思的好作品。
中国人强调入地为安,过世之后人的身体也要保全。人死后,是要穿着寿衣擦洗干净后才能进棺材长眠的。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这方面发展的比中国更加深入,对人死后的仪容仪表更加的在意,于是便诞生了专门为过世之人收拾仪容的职业——入殓师。其实与死人有关的行当有很多,做寿衣做花圈的,为葬礼做演奏的等等,但入殓师估计是唯一一个会与尸体直接接触的职业,也正因为这样,电影《入殓师》中大悟才对是否接受这份工作显得非常犹豫。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犹豫,大悟最终的接受和改变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大悟来说,他的梦想也许就是做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师,然而生活的状况却不会总是如人心意,挫折、困苦往往会将我们所谓的梦想打入地狱,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也许会继续坚持,而有些人也许囿于生活的压力便改弦更张,重新谋起了生活。(www..cn)电影中的大悟就是后者,他或许失望或许无奈,但妻子和自己都要生活,压力很明显的就摆在了他的眼前。所以他也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大提琴,开始另谋生活。这样的逻辑其实很朴素,也很容易理解,导演就这样为后续的故事做了一个铺垫。
故事接下来是很容易理解的,大悟阴错阳差的找到这样一份自己不能接受的工作,但金钱的魅力和生活的压力让他对这份工作又弃之不得,这样的矛盾之下,影片中大悟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了起来。其实大悟改变的过程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就是过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真诚的热爱起了这份工作。但这中间体现出的对人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态度,才是《入殓师》最让人动心的。
对逝去之人的尊重,前面已有提到,但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入殓师对待尸体毕恭毕敬的态度,却着实让人惊叹,那种专业的一丝不苟,以及虔诚的表情,是为对人的尊重。
而对死亡的态度,这是这部源于东方文化的日本影片所表现独特的。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来都是消极被动,从怕死到死后的悲恸,各类人演绎出了一副对死亡的众生相。表现在影视作品里,死亡就必然同悲伤这些词语连接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逐渐给不管是影像工作者还是普通观众都造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入殓师》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在此有所突破,在电影里,死亡不必然的跟悲痛欲绝这样的词语连接在一起,有些逝者的亲人尽管悲伤,但某些乐观的情绪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通过剧中大悟和他的师父二人不断的对话来给予我们的哲理思考,比如一边吃着豚鱼一边说着罪过,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自欺欺人的谎言,但影片传达给我们的绝对是片中人们从动物身上推人及己,对死亡的思考。
贯穿这份思考的,除了大悟本人对入殓师这份工作的改观,更有大悟在思想上对父亲的谅解。这里面的亲情是非常打动人的,当大悟终于开始对人生又了另外一番解读时,父亲的形象就逐渐开始变化了。而亲情之外的爱情、友情,都是这部电影感动人心的地方,伴随着日式电影清澈的画面、纯净的配乐,《入殓师》在情感的路上走的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