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读后感(一)
走进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读着那清清浅浅、淡如荷香的文字,我们浮躁的心便会平静: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就如龙应台所描述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是的,孩子慢慢来,我们把耐心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孩子,同样,我们更要把耐心,包容的目光投向我们的学生。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总有让你省心的孩子,也有让你抓狂的孩子。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不一般,每一个孩子都优秀,但是恰恰会有不少的孩子注定会很一般。我们该如何对待?
《亲爱的安德烈》中安德烈试探地问母亲,能否容忍他的平庸。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是这样对安德烈说:“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中,什么样的工作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利,而只是为自己找心灵的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段文字有让我流泪的冲动。在那一瞬间,我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被触动了。
普天下多少个儿子与女儿,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而母亲们几乎千篇一律地回答,孩子,你一定要有出息……
谁听见过像龙应台女士这般豁达而从容的回答?我为什么会流泪?是质朴而真诚的文字中流淌着的对苦难人生最强烈的感知和怜悯,直抵我的内心。“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龙应台对儿子说的这番话,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我脑际。
是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们的孩子呢?亲爱的老师们,下个学期,就在暑假后的新学期,请我们带一种柔和的慢板走近孩子,怀着一颗等待的心呵护这群小毛头,四年时光,陪着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成长的快乐;接新班的老师请尽快融进孩子,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接纳你,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对家长说“我喜欢我的老师”;带着孩子升班的老师请回过头看看,你对哪位孩子急噪过,你是否过于注重孩子们的表现,而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你就要放慢脚步,拉着他们的手携明媚前行……而当我们怀揣着欣赏,怀揣着打磨的心情,怀揣慢工出细活的耐心,怀揣着爱的慢板来关注他们,我想,我们孩子的目光将会变得越来越纯净,成长的心灵将会溢满快乐。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二)
今天我同大家交流的作品是*着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目送》。
这篇文章是非常具有女性作家的特点的。语言朴实自然,舒缓轻柔,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母亲、女儿这双重角色中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惊艳之笔,从头到尾,作者都在淡淡地讲述母亲与儿子的故事,讲述女儿与父亲的故事。我想,若是尚未为人父母者或者父母长寿健在者,不一定能耐心地读完此文。而只有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已经送走父母的人,才能被这些淡淡悠悠的文字拨动心弦,勾起心中的丝丝情愫吧。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个心思细腻、思想灵动、善于感知和捕捉的优秀女作家。
大家看,文中所讲的故事和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哪个妈妈没有牵着孩子的手送过孩子上学、出门?哪个妈妈没有抱过自己的孩子?哪个妈妈没有唠叨过孩子?没有在心里为孩子与自己逐渐拉长的距离而惆怅失落过?而人到中年的我们,很多人都陪伴过生病住院的父母,更有人亲自送走了年迈的爹娘。作者的轻声叙说,将你带入的深深的回忆中。很多人一定深有同感,也会眼眶湿润,回想起父母是怎样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又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这点点滴滴的情怀,充溢着我们的心田。我想,若是你愿意,你能耐得下心来,也能像龙女士一样写出如此深情动人的文字。写作其实并不深奥,也就是真情真意的抒发表露,就像我常常告诉学生的: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我们这个书友会中,都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的。男人,必然会承担着父亲也是儿子的角色,而女人,则是母亲,也是女儿。
也正是身上的这两种角色,让我们真切体验了从小长到大又到老的完整的人生旅程,缺失任何一个环节,人生都是有遗憾的。我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说:做儿女,我能孝敬我的父母,做父母,我也能爱我的儿女。这样,也就很满足了。
但其实,“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父母之爱,儿女之情,也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品味去思考的。
龙应台女士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她在平凡的人生经历中的思考和感悟。文中的点睛之笔是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感悟,深刻、真切,也带有一丝伤感和忧愁。却句句在理,字字入心。能够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一直沉醉其中或者我们一直迷茫不解的“亲情”。对于我来说,这段文字,有着醍醐灌顶的功效。其实在读《目送》全文之前,这段话已经在微信里很流行了。我刚刚读到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那段时间,我正处在人生最痛苦的阶段,痛到经常夜里哭醒,无法自拔。最疼爱我的父亲的去世让我无法接受,唯一的女儿即将上大学也让我不忍放手。看到这段话时,我沉默了许久许久。是的,你和他今生的缘分已经完成,就让他渐行渐远吧,不必追了……从此,我释怀了,再也不纠结了。
教育,真的是一门学问。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思考、不进步、不专业,我们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贻害他人。
做父母的,只是一味地爱孩子,抓住孩子,而不懂得适当放手,那么,你和孩子之间就不一定是一场善缘,也许会演变成一段孽缘。我当老师二十多年了,见过很多不舍得放手的父母,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送作业、送课本、送衣服送水送学习用品,可一边还要埋怨孩子自理能力差;每天唠唠叨叨就像祥林嫂,可还埋怨孩子不听话;每天给孩子零花钱买垃圾食品,却埋怨孩子经常生病。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又忙前忙后张罗工作、对象、婚姻、房子等等,一边叫喊自己劳心劳力,一边埋怨孩子不争气没能力。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这都怨父母不舍得放手,或没有放手的能力,才导致孩子始终离不开父母。你越是想追上孩子,孩子越是离你远,所以只能把孩子攥在手里,你就不用追了。把学习飞翔和自主飞翔的权利交还孩子,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所以,做父母的,要敢于对自己说:放飞孩子吧,不必追了!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老师学生,哪怕是陌生人,若想结成善缘,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最近有几件事很让我苦恼,网上传播着几段中学生殴打老师的视频,网络中充斥着人们对那几个孩子的斥责和讨伐,也有对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不满:以前的孩子老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多好管呀。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没素养?中国现代教育把学生都教成流氓了,老师成了弱势群体。更有很多老师发帖声援被打老师,还说学生就应该狠狠教育,更有甚者哀叹在中国当老师没*没尊严没安全感,我们老师们一见面就唏嘘:保不定哪天就被学生给欺负了,这老师是没法当了。
作为老师中的一员,我却是要当叛徒、唱反调了。
口口声声埋怨学生脾气暴躁,那么老师们,你们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了吗?
龙应台散文读后感(三)
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中,龙应台撷取了育儿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教孩子认字,说话,给儿子讲故事,对孩子的知识启蒙,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字里行间温柔婉转,纯真喜悦的情感扑面而来,仿佛微风吹过金黄的麦田。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把自己和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往来汇集成书,可以说,这是一部母子书信集。
一个知性的中年母亲,面对着自己曾经熟悉但又陌生的18岁的在异国长大的儿子,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地探讨人生;一个自以为长大,也正在长大的德国青年,三分调侃,二分幽默,五分认真,像成人一样地与熟悉而陌生的母亲对话。
话题无所不包。信仰,阶级,国家,家庭,责任,职业,情感,友谊,失恋,困惑,抽烟,喝酒,理想……没有说教,没有遮掩,两颗真实的灵魂在真诚地诉求。
讶异于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胆的表述,钦佩于龙应台率真而深刻的探讨。(www..cn)
《目送》则可以说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里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可以说,她写尽了幽微,如书评上说: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样的三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与启迪,我想,将会持续很久。怎样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这个夏日,我随龙应台的文字作了一次心灵远足。一直以来,和大多数的母亲一样,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学得好,长得高,成绩门门优,乖巧懂事,长大有出息。我们抱着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为他们加油助威。怀着爱孩子的心高喊着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殊不知,对孩子而言,他们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们预设的轨道上亦步亦趋。变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而我们,又常常为孩子达不到预设的目标而心焦、郁闷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