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名著作文1500字(一)

  《不抱怨的世界》是我读完之后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我们都喜欢抱怨,但是又不喜欢听别人抱怨,我想这是人的共性。

  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许多时候,我们并非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就是不愿意直面,并且积极做出改变,有时候,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当改变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语措辞,以沉默代替抱怨。这实在不是一个能轻易胜任的挑战,尽管抱怨和评断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习惯性的东西总是会带来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们常常在努力维持不抱怨与落回现状之间挣扎,改变自我的勇气、不懈地自我觉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这把钥匙,让我们长久以来封闭着的意识缓缓敞开。

  对旧有习性的挑战必然带来生活层面上的某些变更,鲍温温和而又坚定地指出:在这场把生命导向光明、积极的内在改变中,如果其他东西的确是阻碍,工作,或者朋友都应该考虑放弃。

  《不抱怨的世界》并非是一部阐释观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场“不抱怨运动”的发起、描述、记录与召唤。正是那些已经改变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蜕变流程。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机构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所有的描述至多只是路标,真正的开始总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践行,如果坚持,已经足够造成改变的敞开,穿透我们杂乱无章、充满问题而又缺乏审视的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告诉我们,不要抱怨,不抱怨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改变的钥匙,让我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可以有一份难得的宁静。


读后感名著作文1500字(二)

  我平时喜欢看长篇小说,总觉得长篇小说故事曲折,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对于诗歌,总觉得语言太过简练,没啥好看的,知道这个暑假学校组织的读书行动,其中有一本冰心的《繁星?春水》。抱着试试看,换换口味的想法,我开始了研读这本冰心的诗集,当我一页页地往下看,每首短诗的每一个篇章,虽然只有寥寥几句,既勾勒出了优美的景色,其中却又包含着无穷的含义。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赞颂了。”这描述的画面幽静、美丽,平和,是我们每日可见,却被诗人简单的词语描述的每个人都心向神往,期待与这美景朝夕相伴才好。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小小的花儿,也想拾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渺渺几语,意简言骇。淡淡之中,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眷眷依恋之情,让我感受到了无私、崇高的母爱,感人至深。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伟大的。这不由得我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后来才搬过来跟爸爸妈妈一起住。但平常还是外婆在照顾我。妈妈平常工作特别忙,晚上也很晚回家,放学了也见不到妈妈。有时我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其实是在怪妈妈没有时间陪我。尽管我有的时候大吵大闹,可妈妈却总是细声细气跟我讲话。暑假如果有时间妈妈也会和我一起去国外旅游,但我总觉得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太少。有一天无意中听见外婆说:最近妈妈因为工作量大,连续三四天都没有睡觉。原来妈妈为了我们一家的生计,这么辛苦,却从来不说,对于我的要求,只要能办到,总是尽量满足我。哦,母亲,作者笔下无私而伟大的母爱,不就是我亲爱的妈妈的写照么。

  还有那“菊花开着田也高了,庭院也开朗了。”咋一看,是一幅多么清净的秋色图画,当你再往下细读,“看他大刀阔斧,造出了海阔天空的世界”,哦,原来作者希望我们青少年,能有开天辟地的勇气,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执着,以推动我们人类的进步呵。

  读了《繁星·春水》的我,受益匪浅。此时,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读后感名著作文1500字(三)

  有一本书,让我回忆起中国的进步;有一本书,让我懂得许多道理,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袁隆平传》。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是无人能挡的。

  人们心目中的袁隆平,自少年时代便是智慧、执着、诚实、坚韧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总是以坦然、自信的微笑来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他把人生比作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处,都会生根发芽。在大学里,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他以为不应该单纯地、被动地去吸收科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在他看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与虚假。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他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袁隆平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于是他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总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www..cn)

  功成名就之后的袁隆平,在科研事业中,总是努力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毁人誉,概不动心,因为他完全沉浸在开拓创新的快乐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够保持对事业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战胜困难和挫折;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浮躁与见异思迁;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必要的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他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席话:“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终身安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他就是这样,寒时不心冷,温时不发烧,总是保持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境。

  平民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他为中国人民矗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平民科学家袁隆平是*的忠实追随者,他为我们奉献的不仅仅是杂交水稻,也在科学界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他用一生实践着这样一个哲理: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袁隆平传》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的好书。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说不定你们还可以感悟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