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作品的读后感(一)
《生命的风铃》是林海音的散文集。由城南旧事,作家素描和读后感三部分组成。读过很多名家的散文,难免变得挑剔。记者出身的林海音文笔平平,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她能用多方位的视角去看事叙事,地道的北京方言读起来倍感亲切。林海音的文章,一如她的性格,风风火火,绝不拖泥带水。她自己也坦承:"我写作本来不多,文笔平淡无奇。"倒真是喜欢她这样的至情至真。
林海音祖籍*,生于日本,五岁时举家搬到北京,那些城南的旧事,成了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儿时玩伴,爸爸,保姆宋妈,在她活泼的笔调下,立刻鲜活了起来。幸福的时光却转瞬即逝,13岁时爸爸去世,作为七个孩子中的长女,不得不与妈妈一起肩挑生活的重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童年,对北京的眷恋。多年以后,林海音重返北京去追寻童年的足迹,却发现,记忆里的胡同,城墙已随童年一去不复返了。给朋友的信中,她伤感的问:“我的城墙哪里去了?”北京的胡同,老房子,在开发的大潮中轰然倒塌,国家歌剧院,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一座座被国人追捧的建筑拔地而起时,我们只能,也只能在老作家的笔下去寻找老北京的踪迹。
林海音曾与很多作家有过交往:赛珍珠,郁达夫,钟理和,萧乾,冰心,凌叔华,苏雪林,谢冰莹,桂文亚,许地山,沈从文,舒乙(老舍的儿子),梁实秋…林海音直言快语的性格在<郁达夫之死>那篇文章里显露无遗。郁死后,友人在给其子的信中说"郁在遗难中的生活很严肃",林海音却指出"郁也曾娶了一个南洋婆子且生下子女多人".<达夫全集>出版之前,郁昔日的情人王映霞要求删掉关于她的章节,林海音直接了当说:"郁的历史中如果去掉王映霞,岂不像"麻婆豆腐"一菜免去辣子一样无味了么?"读到这里,直呼过瘾。林海音行侠仗义,顶着政治压力,促成很多作家的作品发表,没有她,*的文坛该会寂寞很多吧?
林海音说自己喜欢俗文学,写了很多"俗文学"的书评,其中有很多儿童文学,老年的林海音非常注意养生之道,不少这方面的书成了她的床头书,难怪老年时依然美丽如昔。可我必须坦承,刚读完几本才子董桥的书,林海音的读后感实在索淡无味,不如她用淡淡的笔调去回忆浓浓的旧事来得精彩。
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心灵的童年却永远存在。生命的风铃,总会随风而动,轻轻奏响,一如那些印在记忆深处的城南旧事…
林海音的作品的读后感(二)
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是美好而又平凡的。淡淡的文字,却散发着爱的气息。
其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讲述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认识了秀贞。后来,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妞儿相认后,立刻带着妞儿去寻找爸爸,不幸被火车压死。没过多久,林英子的爸爸因为得了重病去世了。而“我”却去找妈妈了……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惠安馆》,因为它用各种方言把“惠安馆”这个名字描写的有趣极了。用北京话说是“惠安馆”,宋妈说成了“惠难馆”,妈妈说的是“灰娃馆”,爸爸却说成“飞安馆”。
当然,这是一本充满人性美的书,英子的心是纯净透明的,当大人们看不清美与丑的时候,她却能看得清。英子善良、仗义、倔强、聪明、勇敢,而这些正是我们生活中所要追寻的,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不应该丢失童年的那份纯真与善良。
纯真善良的美丽童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去珍藏。
林海音的作品的读后感(三)
都说《城南旧事》是一部好书,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篇小说。小说的作者是着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小说主要记载了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经历,它讲述了旧北京的老故事,体现了那么一个小巷子的温馨:一座座可爱的小平房,和蔼可亲的左邻右舍,院子里奔跑嬉闹的小朋友,还有到处耸立着的老树,我陶醉于书中,简直像是身临其境。
小说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人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又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会馆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重病染身而长眠于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经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起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个个悄然离去,英子苦苦思索,但是始终不得其解。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浓浓的相思,深深地印在了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那一幕幕也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令我久久不能自已。
看完《城南旧事》,我感慨万千。回想我的童年,应该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如果要让我像作者一样去采撷童年的花束,还真有些困难呢!因为我的童年和大家一样,也是在玩耍、游戏、上幼儿园中快乐的度过,生活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然而我却缺少了作者那份细心,今后我一定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