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读后感(一)

  我今天要推荐的书是杨绛的《将饮茶》。

  之前孟老师有说过,我们是时候可以看看杨绛的书了,会有很大收获。在读她的书之前,对她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只知道她是钱锺书的妻子,其它的也没去深入了解。那天孟老师提过后,回去查了查杨绛这个人,后来看了她的几本书,非常喜欢也很佩服她。

  《将饮茶》这本书包含了杨绛先生《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围城>》等作品,相比起她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等书,这本书里的内容更加私人一些。仅仅才一百七十几页,几乎涵盖了杨绛一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面临不同人生际遇时的态度,以及他们时而平淡,时而有风浪的人生。

  这里的茶指的是孟婆茶,喝了今生的事情就全忘了。所以,将饮茶,是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把往事记录下来。杨绛的作品,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体现高人一等的性情,无论是回忆父亲、还是丈夫,都显得幽默从容,却又有所思。尤其是*那段,杨绛先生不争也不弃,就像看一个笑话,这种心态是常人无法达到的。

  本书中写到杨绛先生的父亲和母亲时,提到他们无话不谈,似乎老朋友一般。过去的、当前的、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嘲笑、感慨、自我检讨、总结经验、分析案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难得,在现实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杨绛先生在书中也有写到她的三姑母杨荫榆,说到这个,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杨荫榆这位“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名字,因而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就成了“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然而并不全然是这样,杨绛先生在此书中写到:“我母亲曾说:‘三伯伯其实是贤妻良母。’我父亲只说:‘申官如果嫁了一个好丈夫,她是个贤妻良母。’我觉得父亲下面半句话没说出来。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很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可是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栓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书中还有一些对她三姑母生平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这位镇压女师大风潮的不受欢迎的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坎坷人生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震撼到了我。

  书中还有很多可探寻的,比如对钱锺书的描写中有写到他的稚钝、痴气,因为好玩,给睡着的杨绛画花脸,帮猫打架等,让我看到了其不同于作家的另外一面。最佩服的是杨绛先生在最后记录中的在*时期面对种种不平待遇的幽默和对现实的讽刺,那一种直面勇敢的生活态度,对现在的我们也很重要。

  我觉得,杨绛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却又隐含生命的重量,其间又穿插着幽默的语言,让人觉得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笑中有泪、泪中有光。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她是一线光亮,用她的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值得等待的东西。所以读一读她的文章对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希望大家闲时能去读一读这本书。


将饮茶读后感(二)

  上初中时,读的是杨绛的《我们仨》,当时感觉杨绛和钱钟书与钱媛的生活,简单幸福。

  而过了数年后翻来《将饮茶》读,便又读出了一番滋味。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 隐身衣。

  什么是隐身衣呢?“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束缚,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而人人其实都可以拥有一件隐身衣。“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堵”。

  “人的卑微,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爱读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庄子所谓'陆沉'。社会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还有飞鸟;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鱼。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适得其所。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不怕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阻燃,潜心一支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皇帝的新衣好。


将饮茶读后感(三)

  在学校图书馆本来想找《目送》这本书,谁知刚好全被借走了,而排在它们隔壁的就是杨绛先生的《将饮茶》,基于好奇,我拿起这本书翻看了起来,看完了名为孟婆茶的代序,当即觉得十分有趣,再往后翻阅的时候,发现是杨绛先生对自己的父亲,姑母还有丈夫钱钟书先生与《围城》的回忆,便将它借下来细细阅读。

  在回忆父亲的篇章中,杨绛先生讲述了父亲的求学过程,童年时对父亲的记忆,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在回忆录中,有一个情节是我记忆深刻的,那就是杨绛先生在回忆当时冬天的时候想和弟弟妹妹做冰棍,父亲包庇他们在自己的书房实验从而防止被母亲发现挨骂,最后虽然结果味道不怎么样,但这件事可以想象出来其父亲并不是和大多知识分子一样是常板面孔一副正经样子。

  我从百度上搜索到杨绛先生的三姑母杨荫瑜,是民国时的女教育家。杨绛先生描述了她记忆中三姑母,没有太多的褒扬最后的勇于与日寇对抗,更多的是细说姑母生活上的情节。从她不幸的婚姻到后来出国留学到与母亲的关系再到后来在学校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正如先生自己所说,或许由于自己与姑母关系十分一般,以旁人角度评论得会更客观些吧。但也如她所说其姑母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www..cn)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记钱钟书与《围城》这一篇章,因为很过瘾,对于一本让你留下很深印象赞不绝口的作品,作者私底下的样子是最让读者好奇着迷的,这就好似现在那些粉丝对于偶像私生活的*八卦以及关心。篇章中,杨绛先生,可以说是最有资格的人,解读了这本小说,还用了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书中释疑《围城》这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并不是钱钟书,里面的人物其实都是从身边的人的性格、发生的事拼装起来的。书中提及到钱钟书先生,可以用一个“痴”字概括,从描述中,也将先生的“痴”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令读者不自觉笑出声来,竟然钱钟书先生是这样一个“痴”人。钱钟书先生的“痴”表现在读书方面、有时会有些混沌表现、小时爱玩“石屋里的和尚”游戏等等,还回忆了他在清华时对同学的影响,喜欢和女儿闹着玩等等有趣的故事。总之,颠覆了我对钱钟书先生的想象。

  这篇文最后写上的日期是一九八六年发表,正好是三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完成《围城》这部小说也正好七十年整。今年高龄105岁的杨绛先生离去,的确令人十分感慨,曾经钱钟书先生给她最高的一个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