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而生》读后感(一)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了看到每天的太阳,我来到这个世界。大概意思是这个,是哪位作家说的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读到这里时有几分激动。
看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也感动于他的执着,但引不起什么共鸣。人的经历、阅历不同,所处的年代不同,思想就会有千差万别。只能说我和罗素有很大的差别,并难以逾越。
我为何而生?这个问题问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为何而生呢?我不想为死亡而生,否则来人世何用? 既然选择我来到这里,我就为体验生活而生,一天的学习,照例应当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实上,是没办法停顿的,因为明天还有许多事情在等着我们,学习这场激烈竞争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谁能大意的可以高枕无忧呢?更何况高考是我们的爹娘!
我现在的学习,其实是让自己的心踏实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从容,明日的从容又是为了后日的准备,谁又知道后天又是什么样子呢?某些预言家说,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着现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来之时,人就无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许后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会因为末日的到来而放下手中的学习,工作的。轻易放下手中学习,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没有主见的人,是那些没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随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认为认识应该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种压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颗欣赏美妙事物的心灵,因为人是为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着美的感觉得动物,没有了美的感觉,没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义。
在司空见惯的环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种单调重复的信息和符号切割着视觉、听觉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内的其它种种感觉,没有人能抗拒,麻木成为最经常的结果。有时候,自己常常活在别人的快乐或者悲哀里,因此而感到孤独……
其实世界并不是很陌生,阳光离我们也并不遥远,我们随时随地的都可以看到阳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为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们心情舒畅。我们也许会为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觉而独自心醉神迷,也许会为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发现了人生的短暂。
《我为何而生》读后感(二)
我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就这么来到了世界上。当我们磕磕碰碰地走过了许多路,偶尔会疑惑,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听到一些朋友开玩笑地说:“活着,就是为了去死。”对此我只是笑一笑。死,是最终的结局。但是,怎样让生命有价值,让死没有遗憾,是我们要思考的。正如泰戈尔所说:“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活着,虽然不是什么真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存哲学。
我们不停地向前行走,来不及看风景,就那么遗失了我们的青春和岁月。很多人,还没有想过“我为何而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实,我们偶尔需要一点时间放飞一下心情,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要怎么活着。等到思绪整理好的时候,再背起行囊,坚定地奔向属于自己的前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起码,那些汗水与欢笑,还有足迹,可以让我们欣慰。因为,追逐阳光,本身就是种幸福。
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强调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
爱情,似乎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因为它神圣而美丽。多少人为它痴迷,因它而喜而悲,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他带来狂喜,可以让他摆脱孤寂,可以使他看到天堂的缩影。
有人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他们可以因为爱人的某个小举动而欣喜若狂,可以不顾一切地为对方做任何事情,可以对着天空傻笑接个小时,可以激情昂扬对面对生活中的悲喜,可以幼稚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为爱情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我相信真爱的存在。所谓真爱,其实是那么的简单,就是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我们常常将其神圣化,使它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以致人们的目光都朝向远方,而忘记了自己身边所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已经失去了。
我向往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安安静静的幸福,细细的温暖,两个人相依着一起慢慢变老。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很简单的真实,很踏实的生活。
爱情应该融入生活,默默地存在于生活中。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声轻轻地责怪,一个心疼的抚,一句温柔的话语,一桌简单的饭菜,都是一种幸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真实,一种可以感受得到的爱护,一种彼此扶持的生活。
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一种激情,像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
烟花璀璨之后,人比天空更寂寞寂寞。
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天真烂漫,那些玩世不恭,似乎只属于那个年代,那个做梦的年龄。那个时候的爱情像烟花,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在风中。曾经疯狂过,曾经摆脱了孤寂,曾经活在天堂里,可是最终一切趋于平静,我们终究要活在现实中。那段像梦一样的日子,就当它是个梦吧,一场凄美而短暂的梦。梦醒了,就好好生活,珍惜拥有的,享受简单而真实的幸福。
罗素追求知识,渴望了解人类,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想要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好奇心是促使我们去学习,去了解的最初原因。儿时的我们,对这个斑斓而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里面闪动着各种新奇的事,会不自觉地模仿。后来,开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特别地去研究。对于,大千世界的很多东西也积极地去了解,渴望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或许,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仅仅是对世界恐惧的表现。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所以努力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掌握它,才能驾驭和利用它,才能保护自己。
另外,追求知识也是丰富自我,丰富生活的方式。
知识对自身的涵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古人所说:“肚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当中便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你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所造就的。
对于生活而言,知识有两种:养家糊口的知识和安身立命的知识。对于专业知识,我们把它用来满足我们物质需求,而另外的爱好则是我们精神方面所必需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实、完整、精彩。否则,我们要么就是机器人,要么就是闲人。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爱情与知识,罗素认为它们能引领他到天堂的境界。
然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他带回现实的世界。他说:“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个英国哲人所特有的气质在瞬间就把我震撼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的真诚,是那么的实在,毫不做作。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这些小细节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细腻,忧伤,诚恳的语言,将罗素对世界的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位世界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他的人生演绎得丰富多彩。
很多人习惯把同情的眼光停留在自己身(www..cn)上,或者仅限于身边的事物。那些自艾自怜,无病呻吟的人,如井底之蛙,成不了什么气候。如果,我们试着站在高处,把目光放远一些,那么你会发现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那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激荡,它们将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的人生。
这是个节奏太快的年代,有些浮躁。人们忙碌的背影有些孤单和悲哀。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一下孤星,看一下月夜,然后好好想想,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我到底该怎么做才使自己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天亮以后,就带着坚定的信念奔赴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