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一)
身边的朋友经常说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我也总认为自己的确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自己只按照自己的心灵做事,只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愿委曲求全,附和别人。可是,看了龙应台的《野火集》才让我猛然惊醒,我这颗有棱有角的石子在生活的河流中,早已被生活之水磨得棱角几近全无。这,真的让我不知所措。到底是何时我的棱角被磨掉了?到底是怎样的“河水”把我快要磨成了圆滑的鹅卵石呢?
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是在高中,看到她的文章也是偶尔散落在《读者》某个角落的温婉的散文。直到大二,中文系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这一科目,才在洪子城编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后面的几页看到了一点关于龙应台这个作家的作者作品简介,才知道原来龙应台曾经的辉煌历史。然而,当时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的老师并没有提及这个作家,而我也只是因为曾经看过她的文章才自己有意识的关注了一下而已。所以,她的代表作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的《野火集》,她在那个年代掀起的“龙卷风”,我丝毫不能感受到,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幸运的是,在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在我们的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小小地薄薄地书页发黄的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野火集》。当时,我的惊喜不亚于无意中得到一块金子,于是马上舍弃其他已挑选好的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书是借到了,可是却一直没时间看。开学之后,才终于用东拼西凑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才真正领略到何谓“龙卷风”,这把“野火”猛烈到什么地步。
通读全书,发现龙应台的文笔朴实无华,大多时候都是用陈述式语言和议论式语言,龙应台自己也说“尽量不用词句美丽而意义空洞的语言,不用成语,不喜欢模糊或抽象的字眼。甚至在说最抽象的观念时,也希望用最具体的生活经验与语言来表达。”也正是因为龙应台的采用最具体的语言才使得她的文章“文字锋利有力,见解独到,观察敏锐,析理深入”。
打开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就冲击着我的眼球,冲击着我的大脑。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不生气的中国人之一。当看到别人在我身边吸烟时,我不在说“不”;当发现上课时有人不停地讲小话,我学会了忍耐;当碰到没素质的人乱丢乱扔乱写乱画,我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不生气,因为生气没用。可是,看到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以后还是要生气,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我不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我要活出自我。
《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几篇文章则真正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道出了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多少问题。我身边的同学就是那种埋头用功、循规蹈矩的标准好学生,而像我这种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学习的“坏”学生则经常是被老师不屑一顾的,或者心里则对我的反叛质疑相当厌恶却只能用“不屑一顾”表现出来而已。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已经怎么样了,毕竟龙应台批判*的教育*时还是1985年,用20多年的时间去改变*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可悲的是,现在*的教育*还是龙应台85年时候的模样,因而,我的那些循规蹈矩、埋头用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实际能力都处在“幼稚园”阶段的同学可以得高分,得三好学生,得奖学金,而像我这种“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则永远是“一边玩去”。
如果能让教育部门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职员都能看过龙应台写的《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这几篇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或许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这么糟糕了,我们的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就不用担心挤不进世界大学排名前列了。可是,我们的教育部门领导职员太忙了,忙着教育“乖学生”怎样得高分,忙着教育“好学生”怎样得三好学生,忙着教育“坏学生”不要“学坏”,忙着劝阻要“闹事”的学生不要“闹事”。
终于知道自己是如何快要被磨掉棱角磨灭个性的了。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是不允许有棱角有个性的人存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不刺痛他人“脚底”的光滑的“鹅卵石”,需要的是举手投足之间都像是机器人一样的学生。当老是碰壁直到碰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我原来也学会了“投降”,在不知不觉中收敛了我的“锋芒”,因为我也怕“疼”。
庆幸自己在没有完全磨掉棱角的时候看了《野火集》,我知道我的方向了。我要保有我的个性,虽然在碰壁到鼻青脸肿的时候我会疼,可是,我不想成为那些可悲的“机器人”。
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二)
307借阅室好久没去了,前日进去游荡一番,发觉面目全非:书架重新摆放,排得更密,各种图书也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原来找本书是轻车熟路,现在得找老半天。我觉着有必要再熟悉下地形,于是在各个书架前又穿行浏览一遍。就在书架前流连途中,看到一本《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全新的,三联书店出版,不孬,我喜欢,遂停止游荡,借出。
作者龙应台,第一篇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的书还读过一本《大江大海、1949》,其他就没了。一直以来对龙应台有种误解,以为这是位男士。高中时看杂志常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这误解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看到一篇《给亲爱的安德烈》,一个母亲写给儿子的信,我才知,OMG,龙应台是位女人!以前也看到龙应台被称为“先生”,这更加深了当时的误解。大凡女人优秀到一个非凡地位后就被尊称为“先生”吧!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资中筠先生……给其一个男性称谓,意味着可以和男士们平起平坐,坐而论道。其实还是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观念作祟。
要说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也写不出什么读后感来,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全国大一新生初入学时该人手一本《野火集》,嗯,这样比较好,启蒙越早越好啊!
这本书不厚,读起来也不费力,说的都是常识,是80年代龙应台在*《中国时报》上发表文章的合集,从书中得知,这本书在当年是多么畅销火爆,一版再版。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龙女士在文章里批评的那些社会现象感觉那么熟悉呢?不自觉对号入座,这根本就是在说现在的大陆嘛!可文章批评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末*解严,政治由威权时代向*政体过渡,(www..cn)开始政党轮替。谁说*不适合中国人?无须什么高深理论,也无须什么中国特色或国情特殊,认同*、*、法治、宪政、*这些普世价值,全世界都带你玩!明明有桥,它非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说进入了深水区,你丫·淹死活该!俺不知道*核心价值观是神马东东。人家*护照免签国家已达到124个,伟大的PRC多少?24个。神马人民,神马群众,神马和谐,都是浮云,手里有选票就是大爷!
对*的感知和认识多来自流行歌曲、零散看过的文章电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苏芮、张信哲、张惠妹、林志炫、小虎队……非常喜欢这些人的歌。从郑智化的《淡水河边的烟火》知道*有条淡水河,从动力火车《忠孝东路走九遍》知道那条有名的忠孝东路,从痞子蔡的文章里知道了成功岭新兵训练营。去年暑假读廖信忠《我们*这些年》对*多了些了解,知道了那个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美丽岛事件”,这本书不错,了解*很适合读。从一些蔡智恒的文章零零散散可窥视*大学生的生活,蔡智恒非别人,写《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位,《711之恋》《爱尔兰咖啡》《孔雀森林》……圆山饭店,士林官邸,阳明山庄…这些政治地标更是耳熟能详。幸亏有这个小岛,中华文化才不至于被连根拔起,保存了一丝血脉。一提起*香港,我脑中立刻浮现出的画面就是大街上写着繁体字的招牌,霓虹璀璨,熙熙攘攘。
陈丹青先生曾说:在美国大街上看到的男男女女都长着一张没受欺负的脸。这样来讲,现在中国人不是一张欺负人脸,嚣张跋扈;就是一张被欺负的脸,唯唯诺诺。这个社会,戾气太重,暴戾之气。有生之年,很想去*看看,看看那片土地是否古风尚存,是否还有那种“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看看有选票的人脸上的那种自信,不受欺负的脸是种什么模样。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很早之前读过,忘在哪读的了。这样的文章该入选初中或高中语文课本,*启蒙越早越好啊!抄录其最后一段,向龙女士致敬!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