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影评(一)

  别看冯导在公众场合动辄便跟各种力量叫板,但是在电影中,除了少数的几次撒娇,总体而言,他还是一个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好导演。《私人订制》跟既往之作《顽主》(不是冯小刚导演,但依旧是王朔编剧)、《甲方乙方》的结构形式几乎无异,同时也与《非诚勿扰》保持了叙事和视觉上的连贯性。冯小刚最擅长的就是把那些好事儿的人召集到一块儿,上上思想课,最后总结一句——别折腾,没用。

  在《私人订制》中,这几个脑袋被门缝夹了的好事之人分别是:一心想过“烈士瘾”的陕西女青年、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想过一次成年礼的小女孩……从人物设定上看,《私人订制》容纳了这个社会上的三教九流。

  如果说,整部电影的主基调是调侃时事,博人一笑的话,那么,这个开场的“女烈士”实在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像是精神病院的群众代表。这个段子一看便是对当下谍战剧中各种“自己人”的一种嘲讽。但是嘲讽之余,难免伤及无辜。这个时代已经离革命的理想主义相去甚远,流行的是解构崇高的游戏精神,所以,在民间,历史课本上的刘胡兰和董存瑞故事被各种段子所取代。但在,大银幕上揶揄革命烈士,似乎便是一件不太妥当的事情。

  最“俗”导演的段落应该是指向了了整个文化圈以及冯小刚自己。“雅”“俗”的概念其实是中国人矛盾纠结心态的最直接体现,其实,源于一颗自卑的心。脱俗是一件自动划清界限的举动。如果*期间,政治形式逼迫一个人跟资本家地主断绝关系,那么这个时代最清高的表现就是与俗气的大众生活脱离关系。当一个市民导演意识到老百姓才是衣食父母时,濒临死亡的过敏症状才能消失。所以,冯小刚通过自我解剖,试图让一些神经敏感的人松弛下来。

  耳边经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做官要有杀伐决断之心,一种是当官也不易。范伟的这个甘愿金钱色诱的司机传递出的是后一种声音,尽管它道出了权钱、权色交易的丑恶嘴脸和基本流程,但是,从效果上来看,无疑是给予了贪官最大的同情。

  冯小刚的贵族理论在他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早有阐述,《私人订制》不过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呈现,“贵族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以小人之心揣度过贵族之腹,或者说我梦见过。贵族的气质不是有了钱就能挂像的。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小养成的。贵族从小坐车就有人给拉车门,车到人到,长大了养成习惯,车一停就举步,赶上没有人适时拉开车门,他能一头撞玻璃上。下了车也不会说谢谢,不是不懂礼貌,是不觉得你是在为他服务了。这一点确实不同于平民百姓,满脑子都是人情世故,家常理短。人家贵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余下的心思顶多会想一想心爱的女人。遇有闲暇,外出消费,身上是从来不带钱的,买东西都是事先电话里约好了,到了专卖店只管挑选,完了事有人专门给送家里去,回到家,喝杯咖啡,东西也就跟着进门了。出国旅行,看到一座庄园,心生爱意,打听主人是谁?随从马上俯首帖耳:您还不知道吧,这庄园就是您的。贵族听到后,并不感到惊喜,反而有点扫兴。这么说吧,生活上贵族基本上就是一废物,除了做爱亲力亲为,吃饭不用人喂,其他,一切均不能自理。但同时,贵族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冯小刚为什么一直要跟贵族生活死磕呢?其实心理也很好理解,他跟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一样,骨子里是俗人,俗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YY高大上。

  在中国,所有的导演似乎都是奥运会级别的N项全能选手。冯小刚不但可以拍市民喜剧,还可以拍古装大片、史诗战争片、都市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对于一个50多岁的老人来说,如果还要求他更快、更高、更强的话,似乎有一些灭绝人性。所以,在《私人订制》中,他炒炒冷饭、谈谈时事的时候,您得成全他,千万别恶心,老人家在片头就做出了说明——“纯属虚构,只为一乐”,既然人家的姿态如此之低,如果我们再认真,岂不是太纯真了?


  私人定制影评(二)

  那些年,冯氏贺岁喜剧具有超强的文化渗透性,既能把全国男女老少们逗的前俯后合,乐不可支,又能供少数派的文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纷纷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冯氏由此扬名立万,成为雅俗合一的光辉典型。之后多年不碰喜剧,俨然等同饥饿营销,对回归的期待年年看涨,虽然大伙儿口口声声表示能笑出来就够了,但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冯氏作品能鹤立大俗喜剧片之群。

  冯小刚和王朔的联袂,令作品充满艺术的灵气和现实的伤痛。冯氏喜剧,确实能提炼出各种反思、嘲讽、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来,也绝非过度解读,但不能忘记的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商业片,始终要面向最大观众群。甭管里头有没有雅,既然在天寒地冻的贺岁档上,外头必须包裹上一层俗的军大衣,才算任务达标。《私人订制》既然是典型的冯氏贺岁喜剧,要是观众不够乐呵,那深度就算深如马里亚纳海沟,片子都算不得成功

  影片主体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整体犹如小品堆砌,支离破碎,这是大多数观众的感受。分段不是肢解完整性的罪魁祸首,恐怖片《鬼作秀》,爱情片《保持爱你》,喜剧片《骗财骗色》,悬疑片《世界奇妙物语》,都是分段片,但无不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故事不是随便选的,有内在的递进,多个故事围绕的立意、阐明的主旨、激发的情绪,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按说《私人订制》三个故事的主角是同一批,应该比上述几个片更容易构建连贯性,却让冯小刚搞砸了,三个故事趣味各有千秋,组接起来却互相掣肘,形如春晚的预演。

  这三个故事,并非天南海北,其实相当有内在逻辑联系。发挥想象力,可以这么串联,某穷人突然当上了领导(别深究什么原因,就当是爆发吧),经不住诱惑受了贿,有了金山银山后,买房买车买珠宝买商业街,直到物质富裕,精神空虚,便追求高雅,遍寻雅方不得,期间更差点中毒死,最后求助高人,与雅士交换血液,终成为知名艺术家。当然,电影不能这么拍,但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来,前因后果一气贯通,观众的情绪涨落有了支点,小品感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影片打乱了这个顺序,段与段之间便大起大落。分段来看,前两故事各有绝招,也都能紧扣流行的脉搏,惟第三段最缺时代感。一夕成为富贵人的白日梦,并无鲜明的2013年特征,放到十年二十年前拍一样成立。内容更可期,无非是改换妆容,礼仪培训,疯狂购物,以及各种对富豪生活荒唐过火的幻想,旧港片里演过,网络笑话里写过,平时朋友YY吹牛时都讲过。拿这段压轴,头重脚轻,唯一能压住的只有华谊的股价。即便有审视富豪生存状态的点睛一笔,也只是隔靴搔痒。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将这么不够分量的一段安排在最后呢。因为这是个“土豪片”,是一场植入广告高达8000万的盛大炫富秀,故事的排序,遵循场面的升级。第一段,领导还比较简朴,只享受了一回包场泳池,第二段大导就坐拥豪宅、游起天上人间来,到了第三段,金碧辉煌的大厅,世外桃源似的房产,琳琅满目的珠宝店,鸟瞰夜景下的全城熄灯盛况……与穷奢极欲的意象构成对比的,却是故事创意的陈腐干瘪。看冯氏喜剧,首要追求当然是新颖和笑料,谁也不会冲着视觉效果去,冯小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观众只想跟土豪做朋友,不想看土豪炫富却没有我们的份。

  更失当的是片末“道歉”一节,假意作千篇一律又索然无味的公益宣传片,正当观众对风格的裂变摸不着头脑时,笔锋一转,指明道歉是给地球“私球订制”的逢场作戏。颠覆是颠覆了,嘲弄的力度也有,但从娱乐性考量,绝对是反高潮的,放在映前热身还差不多。观众带着兴奋进场,带着新鲜感开场,带着陶醉看到一半,之后每况愈下,在无所适从中离场,怎么可能有心思玩味背后的深意,俗都不好好俗,怎么雅的起来。

  范伟扮演的司机说,都知道是演戏,又不能真的把贿赂拿走,还不如扔了解气。说出了我当时的心里话。客户都没法融入,整个“抵抗诱惑”就构不成挑战。对咱们来说,一出角色时时刻刻换着装束、变着口音,提醒你这是在演戏的戏中戏,如果造梦只造到这个程度,是叫人出戏的,私人订制的服务是要退款的,好在他们安排了一个弄假成真的色诱,瓦解了范伟的防备,冲破了观众的预期。所以我认为第二个故事最优质,打破了真实和演戏的界限,主动设计完全失控,最后一干人都被被命运牵着走,再订制也华丽不过上帝的安排,是现实比梦境更荒诞的高明写照。

  这段围绕的大导,明白无误调侃的就是冯小刚自己。名也有了,利更不缺,奖杯一堆,红毯走腻,躺在大房子唉声叹气,生命少了深刻的滋润,少了意义的升华,直到把荣华富贵都叹成粪土。这并非异想天开,文化界不乏先例,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名满天下,但严肃文学界不拿他当回事,连亲戚都嘲笑他没文化,最后抱憾而终。冯小刚也许不在乎自己不够雅,但粉丝给他莫大的压力,大有恨铁不成钢之势,盼着他片片超越自己。冯氏的表态是,别逼我,我爱拍什么就是什么,否则我一狠心跟民间艺术家换血去,拍个比费里尼还蔡明亮的片,您还捧场吗。


  私人定制影评(三)

  针对《私人定制》排山倒海般的吐槽现象,笔者倒是早有心理准备,只是骂声与票房齐飞的同时,苦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们,屡破纪录的打脸让他们彻底知道了这位全民导演逆天的号召力。纷纷吐槽破纪录的排片和票房,并不是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多有本事,而是其他片子的题材限制的一种成全,一片独大只能说市场的不健康与单一。因此要停下种种骂声,理性看待这位“最俗”导演才是当务之急。

  几乎所有的吐槽都来源于影片中带来的价值观与思想层面,反而纰漏影片本身的有力观点少之又少,说到点子上的基本没有。至于笑料少、创意旧、吃老本、炒冷饭这些,根本不能构成对影片强有力的杀伤,也不是阻止观众进入影院的有效方式,至少不能像《富春》、《小时代》那样直接对票房有着拦截式的影响。仔细分析一下此次大规模的摸黑行动,除了固有的冯小刚得罪的大量网民之外,竞争对手的恶意低分也是造成如此大规模吐槽的原因之一,当然网络跟风与眼红票房成绩的也是少不了。如今的华谊兄弟早已经不是之前的业内毒瘤,甚至在行业中起着带头模范的作用,他们也慢慢放弃了自备水军,通过自己的“大片、大导”路线来争取院线的空间与排片。改邪归正的他们如今却成为众矢之的,被别人合起伙围攻想必也是报应,可这种报应真的要拿冯小刚当盾牌,拿《私人定制》当出气筒吗?

  当冯小刚、王朔、葛优三个大爷走到一起时,这个加起来近200岁的组合着实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把不准流行的脉搏,但他们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冯式喜剧确实影响了无数人,开启的贺岁档这个王朝同样功不可没。冯小刚早已不是当年的愤青,退下了尖锐的外壳,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广电尺度的同时,甚至走起了“贾樟柯”式过审难的境遇;王朔亦是不再痞气,《非诚勿扰2》之后的转型明显感觉到这位大佬级作家开始变得温和,被社会彻底磨平的他已经圆滑世故;至于葛大爷,更是一种稀缺产品,毕竟自2010年的“葛优档”之后,葛优的产量已经越来越少了,总有一天,我们会怀念那个耍贫嘴不着调的喜剧大师。对于这个组合,对于《私人定制》,还要拿出多么苛刻的要求?带有多少挑剔的眼光?至少在笔者看来,这种宽容并不代表着同情,更多的是一种尊重。

  在看完点映场之后,才知道之前的未过审风波绝非炒作,如今的冯小刚,更多的是一种玩票的境界,可他在不知不觉地掺杂一些深层的东西,带着社会责任感去捕捉镜头,这也正是笔者觉得《私人定制》强于《泰囧》的地方。自从放弃票房拾起良心的《1942》之后,冯小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切电影愿望,对于电影该说的话已经说尽。同时他也从未自诩艺术家,此次《私人定制》更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无比低端的角度,“我是最俗的导演”,因此当别人骂他低俗、恶俗时,他不仅没有愤怒,反而比别人骂的都凶,这种自嘲的勇气,想必是其他导演不曾有过的。但凡对冯小刚,对《私人定制》失望的观众,无不是对他报以最高的期待,可他毕竟不是姜文,他也不愿意那样,只为“成全别人,恶心自己”,野心这种东西早已经在《1942》用完了,作为回报华谊二王的补偿,《私人定制》唯一的奢求是让大家乐呵,站在这个角度讲,无疑是成功的。

  至于冯小刚的死党葛大爷,这次的戏份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主角,毕竟四人组的设定会分流不少。(www..cn)如今的葛优早已不能用一个单纯的喜剧大师来命名,表演艺术家或许更能够体现他神准精湛的演技与圈内地位。都说大爷被钢炮给定型了,但他可以*的切换到任何电影、任何角色,来年与姜文死磕的《一步之遥》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惊喜。此次在《私人定制》中,大爷的表演更多的是不动声色,杀人于无形,一贯的冷幽默与贫嘴少了,取代的是一种淡定与睿智。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大爷老了,不如以前闹腾了,可他确实是整个华语圈内不可替代的。从1997年《甲方乙方》,再到如今的《私人定制》,像是一种宿命与轮回,如果这是他与冯小刚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想必也是也算是有始有终了。而白百合、范伟、宋丹丹、王宝强的倾力加盟,让整部影片多了喜剧元素与贺岁的氛围,尤其是范伟的精彩神准的演绎,堪称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三个段子,都是荒唐的闹剧,在大量插播广告与低俗段子中寻求平衡。相对《甲方乙方》而言,技巧加强了,创意减少了,冯小刚当然有自知之明,在趣味性不足的同时,加入了对社会的嘲讽,这种走高压线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第一段无疑是最深刻最有意义的,尽管极尽夸张,但也几乎精准地还原了当下贪官的真实面貌。第二段当然是自我批判,但是雅俗这种东西没有一个标准,最后导演换血变得高端,变得不接地气也是一种嘲讽,不论雅与俗,有观众看才是最终的王道。最后一段则开始吐槽社会,连带上层社会、老龄化、房地产等敏感问题一并牵连。冯小刚是笑着说严肃的事儿,以至于影片最后慢慢开始像压抑倾斜,最后的道歉更是作为冯小刚的心里话违和的掺入到影片当中,在争议中,也慢慢升华了影片的立意。

  抱有期望值的观者都会失落,想过年凑个热闹图个乐呵的都会满意。至少就今年的贺岁档而言,不论是《无人区》的深刻黑色、《扫毒》、《风暴》的港式警匪,亦或无底线的《四大名捕2》,都不如《私人定制》来的直接。冯小刚已经尽可能放低了身段,尽可能地恶心着自己,完成《1942》使命的他已经不再分泌荷尔蒙,已经踏实了,也成全了给别人一部没心没肺贺岁闹剧的心愿,这既是他“俗”的一面,同时也看能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