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影评(一)

  电影《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元代戏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依然围绕着宫廷权利斗争,一批正义的人士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救孤,以及忍辱负重,伺机复仇的故事结构展开,但与元代历史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相比较,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赵氏孤儿》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价值观念,我认为电影围绕着现代文化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复仇主题、人性与爱的主题,表现出现代文化下的悲剧艺术。

  一、通过对传统文化下忠义观的反拨,表达现代意识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

  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以理想人格为生命价值目标的。因此,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人的忠义联系在一起,戏剧中,作为赵盾门客的程婴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以报“吾主之恩”;韩厥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他也是忠义的化身,他是一个匡扶正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无法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后,他自刎而死,以使忠义能够两全;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为程婴的义举所感动,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与这大忠大义相对的是屠岸贾的大奸大恶,他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而在电影中,导演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之说,着重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电影中的程婴不再是主动让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冷漠父亲”,而是阴差阳错地为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而无奈牺牲自己妻儿的悲剧人物,在弃儿牺牲以后,他终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对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心酸与痛楚表现出对生命的珍重。影片中,韩厥也并非出于忠义而放孤,只是对庄姬请求的无法拒绝而救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贪生恶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对生命的一种珍视,韩厥被屠岸贾砍了一刀毁容后,苟且活着,在我看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导演更多地对现代生命价值观进行考虑,放弃了传统文化中一些愚忠的成分,又保留了传统文化中仁爱、正义、善良的道德品质,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身上,并结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给予观众与传统戏剧所不同的生命体验。

  二、复仇在人性与爱之下的软弱无力

  血亲复仇故事是中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主题,无论是戏剧《赵氏孤儿》还是电影《赵氏孤儿》,复仇贯穿于故事的终始。传统的宗法制家族,父子关系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赵孤不能因为血亲家族的败亡而脱离血亲家族,更不能置家族之仇和忠义之士的“不共戴天”之仇不理,因此,在传统文化观念中,赵孤即使与血亲素未谋面,但他仍然要向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屠岸贾血债血还,恩情道义在先天血缘面前根本是不值一提,复仇因为血缘关系是毫不迟疑的事情。

  而在电影《赵氏孤儿》当中,虽然复仇仍然存在于作品的主题当中,但却被人性与爱的本能冲淡了许多,导演更多地诠释出人性中的情与爱,而复仇在人性面前,变得更加复杂、无奈,更加无力。

  程婴这个人物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光芒,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他是一个尽职的医生。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后,他*担当重任。推脱、恐惧、私心这些都是他自然的表现,但他却在关键时刻做到了舍生取义。意外地丧妻失子后,他终日以酒为伴,阻断自己对妻儿的眷恋。清醒后程婴蓬头垢面给赵孤喂面汤,自愿做了屠岸贾的门客,忍辱负重地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等待着为自己妻儿复仇,他要把赵孤送到屠岸贾面前,让他们相亲相爱,让仇人生不如死。虽然抱着偌大的复仇决心,但在漫长的抚育赵孤的过程当中,他并没有以灌输仇恨的方式对待赵孤,而是用爱、宽容和信任给了他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在与屠岸贾不同的教育方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小心翼翼地照顾孩子、尊重孩子读书习武的意愿,甚至帮助孩子报答命悬一线的杀子仇人,复仇的主题与人性主题交错混杂,复仇在爱的面前变得越来越模糊。

  观众对人物的仇源于人物的恶,在电影中,屠岸贾大奸大恶的形象较戏剧《赵氏孤儿》而言,忠奸的对比是大大地削弱了,导演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复仇之源头,政治集团的斗争进行描述,国君在臣子中间的煽风点火让人感到荒唐,赵家的骄横跋扈让人感到气愤,而屠岸贾的失意阴暗在他们面前似乎有了必然的理由与基础。这是一场无奈的政治斗争,在这样的斗争中,没有善恶,没有忠奸,只有牺牲。复仇的主题在这种悲剧情怀之下变得不那么强烈而正义有力,加上大奸大恶的屠岸贾转身一变,成了处处散发人性光彩的人物之下,复仇主题更加模糊。

  屠岸贾虽然对赵家痛之入骨,但他对庄姬有情有爱,因此,他只杀赵家的人,而不愿意伤害庄姬,当他看到庄姬死在赵家大院中,轻轻为她合上双眼,可以看出他内心悲痛与不舍的情谊;杀了他自认为是“赵孤”的婴儿之后,他没有再对城中的婴儿进行大开杀戮,而是与程婴一起把真正的赵孤抚养成人,在程勃身上延续自己对儿子的希望与父亲的角色。尤其是在程勃被重兵包围,独力难撑的时候,屠岸贾开始在内心挣扎中断然离去,但在程勃高呼数声“干爹就我”之后,屠岸贾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十五年来建立起的父子之情,转身营救程勃,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屠岸贾内心的亲情撕扯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在冷酷决绝的同时,人性中本能的一些亲情与爱又毫无保留了流露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人的体现。

  复仇的主体是程勃,在现代文化意识下,十五年的养育之恩在这一个人的内心绝不会在得知恩人是仇人的同时便当然无存。在充满稚气的程勃面前,恩人即仇人的事实被认为是一个玩笑与恐吓,而在确知这是事实的时候,复仇同样在十五年养育之恩面前显得难以抉择,直至屠岸贾的剑刺入程婴的身体里面时,新仇旧恨才压倒了养育之恩的犹豫,程勃才决然地刺死屠岸贾,但在报仇的时刻,痛苦不单单毫无减轻,相反地浓重了许多,所有的痛苦无奈都源于人性的本能,其实就是一个情字。

  因此,电影《赵氏孤儿》融入了西方悲剧理论,使中国式的善恶相对的悲剧变成西方现代意义下的人物内心冲突,并剔除了一些传统文化中与现代观念中相悖的元素,更加体现出人性的本能,注重人情的诠释,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悲剧。但这样的主题,我不认为它与传统戏剧《赵氏孤儿》主题孰对孰错的比较,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背景与文化意识,我们不能用某个时代的文化意识去判别另一个时代中的文学作品主题的优劣错对,因此,即使电影《赵氏孤儿》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但我并不认为它的主题由于戏剧《赵氏孤儿》,因为两者并不具备较量的条件,我们只能比较两个的差异,而不能比较它们的优劣。


  赵氏孤儿影评(二)

  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文化。电影《赵氏孤儿》在元杂剧基础上主要做了些改动。那么电影到底如何呢?

  1、影片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场及那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拍得极为精彩,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赵家的灭门*把整个气氛推上了高潮。这个时候你以为好戏刚刚开始,其实很遗憾,好戏已经结束了。开头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不过还有个小高潮在等着,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2、影片在一场千古大血案之后,非常诧异地转换成了一个疑似单亲家庭教育片,或者三个男人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分歧与纠结。程婴和屠岸贾比赛谁教育孩子教育得好,程婴本以为自己更有能力,结果发现大坏蛋屠岸贾才招程勃喜欢。因为屠岸贾武艺高强,性格外向,有钱有马,不像程婴那样不让孩子上学,只偶尔请吃面条(尽管那时还没有面条这个词),还经常跟刀疤脸韩厥阴郁密谋。程婴白天和屠岸贾像夫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分歧很大,晚上和韩厥像情人一样幽会,黄晓明那暧昧的眼神和笑容让他的刀疤成了一种残缺之美。经典的悲剧已经荡然无存,而影片本身则成了杯具。

  3、晋灵公一心挑事,想看两家争斗不止,那这个高潮当然要用你的命来开启了,也算让他得偿所愿。

  4、程婴只是一个小人物,无意卷入争斗,只是阴差阳错*成为了“忠义之士”。整部影片可以归纳为“民干了士该干的事”。并且,这个民不是像士一样出于某种信念去主动牺牲,而是当命运把他卷入到这个漩涡中来时,在苏醒的人性面前,几乎被动地完成了他的义举。当庄姬“托孤”之时,程婴并非不怕,是对赵孤的同情使他选择了冒险;当屠岸贾全城“搜孤”时,程婴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无意间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牺牲;之后在公孙府上,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面对一种道德决断:是牺牲自己家的孩子还是让一百多婴儿遭受屠戮?这时,他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命,接着他做出了选择。程婴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不是为了忠与义去选择牺牲,他是最真实意义上的普通人,但这普通人却干了英雄才能干的事。

  5、整个故事里只有庄姬一个人活明白了,庄姬死前对程婴说“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说这句话是整个电影里最感人至深,最真切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这份谅解是出于母亲对儿子的大爱。她不想让孩子在仇恨中长大,不想孩子因为仇恨而冒险,也许,她根本从一开始就很明白,这就是政治,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别人杀你,你要报仇,你报了仇,仇人的亲人也会报仇……庄姬求的,不过是孩子活着平安快乐。而程婴毁的也许正是这个。但由于这个孤儿让程婴遭受如此大的惨剧,他在抚养这个孩子的过程里,其实已经将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工具。他要让这个孩子认屠岸贾为干爹,让老年无子的屠岸贾视赵氏孤儿为亲生儿子,然后,再用他亲手杀掉屠岸贾。这是一个残忍的计划,最不可思议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

  6、本来,医生程婴有无数机会毒死仇人屠岸贾,但程大夫一心只想:“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为了实现这一愿景,程婴忍着没杀屠岸贾。片尾,程婴的伟大构想却被很简单很窝囊的破坏了,屠岸贾提前察觉出程勃的真实身份,复仇计划遭阉割,程婴跟屠岸贾一起报销了。这等于憋了两小时的劲儿,零点五秒就报废了。早知如此,不如早早毒死好,还让十五岁孩子亲眼目睹人伦惨剧,太不划算了。

  7、影片将一个忠义的故事转化为一个诠释仇恨的故事,但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诠释忠义,实在是离人性太远——人可以大义灭亲,却不能以子谋义,这是一个人性的底线。一个伟大的人,可以伟大到为救别人而牺牲自己(比如公孙大人),但伟大不到为救别人的孩子主动牺牲自己的孩子。真正有意识去牺牲的,只有这一个公孙杵臼!张丰毅演的公孙大人知道程妻怀里的孩子不是赵氏孤儿的时候,已经决定了用自己的命让屠岸贾相信——程勃就是赵氏孤儿!

  8、屠岸贾虽非善类,但也并非真正十恶不赦的坏蛋,将其推向倒行逆施边缘的还是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和不可一世,他们的被灭门倒是应了做人不能太嚣张的道理。这样的赵氏为什么不杀?对皇上来说,功高盖主且每天装模作样的告诉他要做一个圣明的主上;对屠岸贾来说,权重且猖狂,赵盾和他同辈,同朝为臣,赵朔可以抢他兵权,难道还可以当面对他嘲讽:“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能说出这话,就已经代表不打算和平相处,既然赵家已当他为敌,那他为什么不能先下手为强?电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贾诛杀赵氏亲族的冷血、挥刀劈向韩厥脸部的凶狠以及摔死程婴儿子时的阴毒到电影后半部分完全消失了,在继子面前,他成了一位慈父,一个让人尊敬的长者,一个快乐地享受着天伦时光的老人。

  9、本片的动作戏并不多,但赵盾的义仆舍命救主的场面还是拍得有声有色,用血肉之躯代替车轮的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令人动容。

  10、影片赋予黄晓明扮演的韩厥这一人物以怨妇气质,让他与程婴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喜感,以至于围绕着赵氏孤儿的整个的人物关系和走向都发生了偏差,程婴是单身父亲,屠岸贾成了溺爱孩子的爷爷,韩厥则是试图进入这个家庭的后妈。而程婴与韩厥之间的对话所引发的暧昧联想,让一出悲情大戏被破坏殆尽!黄晓明既毁容又毁掉电影,他的韩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娱乐效果,大大冲淡了片子的悲剧色彩!他真的不适合演这类戏。做一个比喻,他的演技就好似和武林高手对打,人家是出拳于无影中,他虚张声势,拳拳不在点上。

  11、范冰冰真是美极了,虽然只有不到十场戏,但那张脸一露面就惊艳动人。尤其是大屏幕上看,五官精致。相比下,扮演葛优媳妇的海清真像一个大妈。

  12、群众演员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众父母跪地一场,寅时是最后通牒,他们深知屠岸贾掌握所有孩子生死,应该是极度忐忑不安的,而当屠岸贾开门宣布“寅时已到”时,却没有任何人有任何呼天抢地的表示,所有人都是直勾勾的盯着镜头,他们此刻应该以为自己的孩子即将性命不保了呀。同样的,在之后宣布“你们的孩子得救了”时,也没有出现众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倒不是说对他们的演技要求有多高,毕竟他们也只是混碗饭而已,但既然安排了这个情景,总也该适当表现出一点符合情景的人物行为吧?

  13、韩厥由于反水放走赵氏孤儿,他被屠岸贾往眼睛上划了一刀,然后就彻底反水,开始整天想怎么把屠岸贾给干掉。将官也做不成了,穿得破破烂烂披头散发的,晚上没事就找程婴叙叙旧,商量谋杀计划。黄晓明的眼神实在太暧昧、太抚媚了。这个时候的韩厥,应该是满怀深仇大恨,要找屠岸贾算总账的那类人,但每次他和葛优扮演的程婴密探的时候,他总是用一种柔情似水的、暧昧缠绵的、幽幽得令人心碎的眼神望向程婴,加上一些极其柔情似水、极其暧昧缠绵、极其幽幽得令人心碎的台词,来配合黄晓明的眼神。听听黄晓明的那些娇嗔的台词:“这可好了,孩子都跑了,教什么教!”“你追,还是我追?”

  14、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人心的复杂、人性的光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还有背负了太多秘密的孩子,他身上又有多少挣扎多少痛苦?实际上,电影除了有表现过对程婴死去的孩子的尊重,其他的部分都在表现上力有不逮。电影里,程婴与妻子牺牲自己的孩子更像是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而不是经历过巨大挣扎后的诀择;公孙大人的牺牲有一点轻描淡写了;程婴妻子也为此事死去,程婴日后的复仇却更多的表现为义仇,私仇的部分被淡化了。

  15、最触动的镜头,是程勃十五岁正要初征沙场,斜阳下着一身华美甲胄蹬蹬蹬穿过庭院,站定在义父屠岸贾面前,坦率无忌地笑着。屠岸贾为这少年神骏光洁的身容而目光恍惚,与为父的柔情一道升腾起的是久违的嗅见敌人的战栗。“回去,再跑过来一次。”他这样吩咐程勃,少年也兴致勃勃地遵命。屠岸贾细细端详,眼神无比浑浊。

  16、复仇,一直让程婴纠结着。他时而坚定复仇的信念,时而摇摆不定,模棱两可。渐渐苍老的程婴似乎已经忘记了复仇计划,在他告诉赵氏孤儿身世却被赵氏孤儿轻描淡写的一句“你编什么故事都不能阻止我上战场”后,他在摇摆中彻底退缩。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人性的光辉,不是因为放开了胸怀,而似乎是因为他懦弱无能,复仇不能,那就算了。暗合了那句他对赵氏孤儿说的“打不赢,就跑!”。在复仇这件事上,程婴毫无疑问也是这么做的,“复仇不了,就算了!”不是幡然醒悟的复仇中止,而是复仇未遂,然后“算了!”。程婴又不是一个豁然开朗的人,算了就算了,最后一刻,他又突然跑上去,一片混乱中,死在屠岸贾的剑下。原来他想了想,还是要复仇,可是再想了想,都这样了,还复仇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惊慌失措,死于混乱。那个乱啊!

  17、程勃虽然不是程婴亲生,但是在漫长的时光岁月中,程婴早就对程勃视同己出,他就不应该再将他推上复仇的舞台。赵家灭门*虽惨烈,但故人已亡,程勃要继续他的人生,程婴根本就不该告诉他什么身世的真相。他告诉他了,并且告诉了两次,还让屠岸贾亲口证实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冷酷,多么无情的做法!这是程婴在卸下自己的心理负担,他为了让自己好过,而将程勃推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

  18、陈凯歌也为到底复仇不复仇而矛盾纠结着。如果说整个故事里有什么是伟大的话,那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生命。整个故事里最有力量去承载爱、承载光辉、承载美好的,就是赵氏孤儿程勃的纯洁的灵魂。所谓人性的光辉,所谓大爱,应该是在生命中萌生出来的静悄悄的、不带任何杂质的包容和温和。这是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接纳和包容,更是所有生命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程勃同时沐浴在父亲和干爹的爱中,同时享受着拘束的爱(父亲)和宽容的爱(干爹屠岸贾)。屠岸贾和程婴,一个像严父,一个像慈母,而程勃就在两份关爱中成长,他是幸福的。其他的一切,三百口人命,复仇,敌人,自相残杀,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他不应该去承担那些东西,那些和他的个体生命无关。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原来程勃不是不去承担,而是他根本没相信!(www..cn)直到屠岸贾证实了有那个仇恨的存在,程勃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没有挣扎,没有犹豫,突然之间,自觉自愿的沦为了复仇的工具,气势汹汹的向屠岸拔出了剑。十五年来度过的幸福的日日夜夜算什么?阳光青草地上父子情浓算什么?难道这些不是他真实的人生,不是他真实的体会吗?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实的人生,难道这真实的人生,刹那间就被一个仇恨的概念轻易抹杀?陈凯歌没明白,我们当然也不明白。

  19、我一直很同情那个被屠岸贾摔死的孩子。程婴要做大仁义的英雄,你可以去牺牲你的财富你的性命,但你有什么权利去替那个孩子做决定呢?他连表达的能力都还没有,就已经被剥夺了表达的权利。无论他是否具有表达的权利,都早已有人替他做好了决定。

  20、影片中屠岸贾可能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可以杀人家全家,心狠手辣,但是他又菩萨心肠,当两个婴儿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对手的最后的血脉的时候,不能两个都杀了,一定得留下一个,就算这是冒险留下了祸根都在所不惜。毕竟也是一条生命!屠岸贾尊重生命,尊重*,头天杀了人家300多人,现在却左思右想,该不该多杀一人,以绝后患。屠岸贾怀疑程勃就是赵孤的时候,想通过战争让他去死(程勃一句干爹就我就心软了),这样至少,自己就不用亲自动手,就不会那么痛了吧,可他居然下不去手,多么可笑?心狠手辣的屠岸贾居然心软了。当赵孤走到他的面前要为程婴报仇的时候,他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当他对赵孤说,我已经给了你两次机会,我不会再让你了,他还是让了他,他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手软了。

  21、影片是一本烂尾戏,好似号召大家赶紧围观程婴的悲剧命运,家毁人亡好悲惨。整个复仇过程没有悬念,打得轻飘飘,简直毁掉了葛优在前面几十分钟的忍辱负重。

  22、一个好的作品,最高境界应该是精神上获得感召,其次是心理上得到慰籍,最后才该是生理上得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