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爱情观,爱情史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是“天才”的同义词了。我记得,张五常在《卖桔者言》中说过,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凡人是学不会的。他说,你又不是爱因斯坦,他的方法跟你有什么关系?
大致上确实如此,我们中很多人都已经不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了。在人们心目中,爱因斯坦——包括其他许多伟大的学者——已经成了某种非人类的奇特生物,或者至少也是一种不同的人类,他们的生活只与书籍、方程式和古怪的行为有关。
我一度也是这样以为,觉得爱因斯坦更接近神,而不是人,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他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过接近他心灵深处的可能性。昨天,我读完了《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丹尼斯.奥弗比,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这本书,这才第一次惊奇的感觉到爱因斯坦离我并不遥远,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要去理解一个名人的话,首先关注的无非是这么几个方面:他的童年、受教育的经历、他的爱情和婚姻状况。几乎所有的传记作品,这些方面都是着墨的重点。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这些经历,在这些方面我们最能够互相理解,也最能够体现我们作为人的共同性。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讲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爱情故事。如果说他的智力高高在上,令我们只能高山仰止,那么他的性爱经历无疑将大大拉近他与我们的距离,暴露出他作为凡人的一面。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与他有染的女人多到简直难以计数。依我看,他最拿手写作的无仅是物理学论文,他的情书也是异常打动人心。
下面,我想根据此书,大致勾勒一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似乎还很少有人提起这些事呢。其中有些内容,无疑将突出的显示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爱因斯坦之伟大的确信和崇敬。事实上,我因此更理解爱因斯坦了,科学道路的枯燥和艰苦,常人难以体会,异性的温暖和爱抚只是他的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安慰而已。
爱因斯坦第一次恋爱是在17岁(1896),当时他正在为进入瑞士联邦工学院而补习文史课。他爱上了补习老师的女儿玛丽,后者比他大2岁。两人几乎都要订婚了,双方的家庭也都很支持。爱因斯坦在一封给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一刻如果你在这儿,我会不畏任何理由,给你一个惩罚的吻,好好地嘲笑你一番,这是你该得的,甜蜜的小天使!至于我会不会有耐心?对于我心爱的人,淘气的小天使,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二年(1897),爱因斯坦去上大学了。像我们见过的所有爱情故事一样,两人依依惜别,保证经常见面通信,玛丽还答应为爱因斯坦洗脏衣服。结局当然也跳不出俗套,爱因斯坦来到大城市后,觉得玛丽是个乡下姑娘,未免有点土气,此外他已经迷恋上了物理学,玛丽在智力上也达不到他的要求。所以在这一年的11月,他就提出两人应该停止通信。
可怜的玛丽无疑是异常伤心。“我的爱人,我对你信中的一句话不太明白。你写道,你不想再和我通信了,可这是为什么呢,甜心?”她寄给他一个茶壶,过了很久,她都以为他病了,爱因斯坦才回信说这个礼物很傻。
瑞士联邦工学院1897级学习理论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其中一个是女生,名叫米列娃.马里奇(MilevaMaric),来自匈牙利。她21岁,是5人中年龄最大的,比爱因斯坦大4岁。
她无疑相当聪明,在数学和物理上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后世的物理史学家甚至争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一部分来自于她。)作为同学,她和爱因斯坦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换学习笔记。这对爱因斯坦这样情感丰富的男人来说,很难不产生一些奇特的感觉。
但是第一学年过去以后,她并没有从家乡再回到学校所在的苏黎世。我们现在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也许她对理论物理感到了厌倦,不再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了。不过,也有可能她感到一份危险的感情就要来临,从而选择了逃避。
她的缺席肯定让爱因斯坦很难受。他通过同学,打听到她去了海德堡大学,于是寄出了一封长信。信中声称,如果她感到无聊了,就可以给他回信。她沉默了一个多月,终于回信了,其中对她的突然离开表示了歉意。
其后的几个月,两个人的通信越来越少,最后终于中断了。但是事情并不像表面上显示的那样,米列娃一定是在心中苦苦挣扎。1899年2月,她终于投降了。她告诉爱因斯坦,她就要回来了。爱因斯坦立刻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许诺把自己的笔记借给他,“你这个小逃兵!”
4月份,在离开6个月后,她又回到了苏黎世,重新见到了爱因斯坦。不知她是否意识到了,这样选择的后果,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那个个子不高的男人从此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由于缺了半年的课,她必须拼命补习,赶上了同学的进度。所以,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到爱因斯坦的住处借学习笔记和相关书籍,两人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了。他们开始把对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了。
爱因斯坦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只要我们活着,就一直是学生。”
第二学年很快结束了,米列娃和爱因斯坦又要离开学校了,各自回家了。那是1899年的夏天。
爱因斯坦的母亲在苏黎世不远的一家乡下旅馆中租了几间房子,用来避暑。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那里的一大收获是他发现旅馆老板有个可爱的17岁女儿安内利(AnneliSchmid)。两人相处得很愉快,爱因斯坦在她的日记本上题了一首暧昧的诗。
娇小而漂亮的姑娘,
我该在这里为你写些什么?
我可以想到很多,
包括在柔软的小嘴上的
一个吻。
如果你对此感到愤怒,
请不要开始哭泣,
最好的惩罚就是——
也给我一个吻
这首小小的问候词,
是为了纪念你那无赖的小朋友。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们两人还将见面。最终在1910年,安内利为爱因斯坦生下了一个私生女。
1900年7月28日,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了。他和米列娃的关系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时,双方的家庭都表示出剧烈的反对。因为,他是德国的犹太人,而她是匈牙利的波希米亚人。
不过,这对恋人还是在苦苦的坚持。
爱因斯坦写给米列娃:
我们愚蠢的分离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我很快又能和我的心上人在一起,可以吻她、拥抱她、煮咖啡、大声吵闹、工作、大笑、闲逛、聊天……直至永远!
我已经等不及要再次和你相聚了,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小坏蛋、我的小顽童、我的捣蛋鬼。既然我想到了你,我完全相信我不想再惹你生气或嘲弄你,只想一直像个天使一样!哦,多美妙的幻想!
而你也爱我,是不是?哪怕我又变成一个充满怪念头的恶作剧的无赖,像过去一样情绪阴晴不定!
当我能够再次紧紧地搂着你时,那该有多么高兴!我的小顽童,我的小游廊,我的一切!
你再也不乐于过平庸的生活,是吗?一个尝过*滋味的人再也不能忍受镣铐了。我是多么幸运,找到了你,一个和我平等又和我一样坚强而独立的生灵!除了你,我和任何人待在一起都会感到孤独。
米烈娃对她的朋友这样总结爱因斯坦,“一个如此粗暴的家伙,可我还是这么爱他。”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并不顺利,他在整个西欧寻找工作机会,但是总是遭到拒绝。而米列娃因为学业被耽误了,必须继续留在苏黎世准备毕业考试。
1901年4月,终于有一家学校表示,愿意请爱因斯坦去当数学老师。他因此欢欣鼓舞。他和米列娃两人一起到瑞士、意大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做了一次徒步旅行。
5月初的阿尔卑斯山,积雪刚刚开始融化,蓝色的湖泊上飘荡着雾气,高山上到处都是怒放的美丽花朵。这个时候,也许就是他们两人关系中最幸福的时刻。
爱因斯坦后来写道:
在这里,想你是唯一让我觉得生命是真正有意义的事,要是思维也能有一点生命,有血有肉,那该有多好!上一次,当你允许我以自然创造的那种方式贴住你亲爱的娇小身躯时,那是多么美好啊!为此,让我温柔的吻你,你这个甜蜜的灵魂!
很自然的,米列娃怀孕了。
这次旅行以后,两人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果过去是他需要她,一个年长些的女子、顾问、拉拉队长、培养者和信徒,那么在未来将是米列娃需要他了。”
爱因斯坦正在一步步走进宇宙的最深处,探索时空的奥秘,并不愿意为一个孩子花费多余的心思。米列娃则因为怀孕、以及爱人不在身旁,而变得情绪暴躁,离群索居。她没有通过7月底的毕业考试,和导师的关系也在恶化,她的科学生涯就此永远结束了。
此后,爱因斯坦一直对米列娃保持着不冷不热的态度,他可能觉得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会对他的事业产生拖累,而宁愿不去想它。从米列娃的怀孕到分娩,他都不在她身边。
1902年1月,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女孩。但是,这对年轻夫妻似乎都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他们放弃了抚养权,把孩子送人了。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了下落,历史学家认定她很快就死了。
米列娃产后变得忧郁,她想和他尽快结婚。但是爱因斯坦依然是不慌不忙,一付镇定的样子。虽然这时他的经济状况已经稳定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感情上还是存在问题。他的父母依然强烈的反对这门婚姻,他对米列娃的忧郁也有了一些厌烦和警觉。看到他不急于做出决定,她的心中不由充满了不安全感。
在她的催促下,考虑到她为他做出的牺牲,爱因斯坦最终还是同意结婚了。1902年10月,他们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
年老以后,爱因斯坦在一次采访中承认,他对这次婚姻有一种“内心的抗拒”,之所以结婚更多的是因为责任,而不是爱。在他们相遇6年以后,他对她的爱正在冷却,对她的负面看法正在上升。他这样评价米列娃,“她非常渴望学习,也非常聪明,她有某种天生的洞察力,但并不善于形成概念。她完全不是心胸狭小,而是不相信别人,不善言辞,而且抑郁。”
但是,至少在刚刚结婚后,爱因斯坦不是这样认为。他也曾对幸福的婚姻充满期待。他给朋友写信报告说:
好了,现在我是一个已婚男人了,和我的妻子一起过着非常快乐、舒适的生活。她对一切都照顾得很好,烹调出色,而且总是令人感到愉快。
当米列娃回娘家时,他给她写信:
现在,快点再回到我身边来,三个半星期已经过去了,一个出色的小妻子可不能再让她的丈夫一个人待着了。家里的一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你很快就能收拾干净的。
20世纪的最初十年对爱因斯坦来说,是忙碌的十年,对现代物理学来说,则是决定性的十年。他一个人就改变了宇宙的面貌。等到这个十年快结束的时候,他在物理学家的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科学世界已经完全的对他打开了。
但是,米列娃却被留在了这个世界的外面。她被排斥在他科学生活的外面,两人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
她凄楚的给朋友写道,爱因斯坦只要有一点点空闲的时间,都花在和孩子玩上。而她则好像是他的母亲,和他的科学生活距离遥远。
1909年,他少年时遇见的那位旅馆老板的女儿安内利,从报上看到他的名字,给他写了一封信。爱因斯坦立即给予了热情,也许是太热情的回复。安内利的回信被米列娃看到了,她把这件事捅给了安内利的丈夫。
爱因斯坦对此深感愤怒,随后又转为冷淡,他们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1911年,米列娃出现了若干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这使爱因斯坦不再对他们之间的婚姻抱有任何希望了。
1912年的4月,爱因斯坦回了一次柏林。他母亲现在住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堂姐埃尔莎.爱因斯坦。埃尔莎比他大3岁,4年前离了婚,现在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他们两人小时候就认识,现在又重逢了。
他们一起到柏林城外的万塞进行了一次旅行,也许发生了一些浪漫的关系。爱因斯坦的感受是这样的,“当我想到我们到万塞的旅行时,我彷佛是到了天外天了。如果我能再去一次,不管什么代价我都肯给。”
但是,当他重新回到米列娃身边后,他对和埃尔莎的关系又感到了绝望。在5月底,他们两人一起旅行的一个月后,他写信断绝了这段罗曼史。
我感觉到,如果我们建立更紧密的依恋,这对我们两个人和所有其他的人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我今天最后一次写信给你,再次使自己听任于这一无法避免的事,你也必须同样去做。你知道,并不是心里的冷酷或者缺乏感情才使我这样说,因为你知道,和你一样,我也无望地背负着我的十字架。
但爱因斯坦显然并不是那么决绝,
如果你有困难的时候,或者除此以外你觉得需要向什么人吐露心声,那么请记起你还有一个堂弟,无论是什么问题,他都会同情你。
这种关系在近一年之后又得到了恢复。1913年3月14日,埃尔莎以祝贺爱因斯坦生日为由,给他写信。爱因斯坦很快回复了。从此,他们的通信越来越密切。7月,爱因斯坦告诉埃尔莎,他明年会到柏林来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经常见面了。
8月,他偷偷又去了一次柏林,见到了埃尔莎。回来以后,他又开始写那些甜蜜的情书了,“我又在苏黎世了,但是再也不同以往了。现在我有了某个可以以真正的乐趣想起并为她而生存的人了。”他同时宣布,他已经搬到一间单独的房间,并且避免和米列娃单独在一起。
今天我才刚刚收到你的来信,就已经坐下来准备给你写回信了,这真有点丢脸了。但是我和你一起心满意足地度过的那些时间,给我留下的是对愉快的交谈和亲密的共餐如此的渴望,以至于我无法抗拒地要伸手去拿那些能代替现实地可怜的纸……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一起营造一个吉普赛式的小家庭,那该多么美啊。你完全不会知道这样一种只有微薄的需要、不必伟大的生活会有多迷人。谁会说我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一天?
而关于他的妻子,她是一个不友善的、缺乏幽默感的人,她自己在生活中一无所得,而且只要她一出现,别人生活中的喜悦一下子就被控制住了!
1914年7月,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大吵一架以后,正式分居。
他表示,如果要重新开始生活,米列娃必须满足以后条件:他送洗的衣物和各种衣着用品要以整齐的方式保管;米列娃每天向她的房间提供三顿饭,不准弄乱他的书桌;她必须放弃与他所有的个人关系,并且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批评他;他不会和她一起旅行或者出现在公众场合,除非是装装门面而已。
他还有以下几点指示,
你要明确地迫使你自己遵守以下与我有关的几点:1.你不要希望从我这里看到什么心软,也不要对我有任何指责。2.当你对我讲话时,如果我要求,你必须马上终止。3.在我的要求下,你必须马上离开我的卧室或办公室,不得反对。
面对这样苛刻得近似侮辱的要求,米列娃通过朋友,表示同意遵守。但爱因斯坦彷佛还嫌不够一样,进一步说:
我准备要回到我们的公寓中去,因为我不想失去孩子们,我也不想他们失去我,但只是为了这个原因。经过发生了所有这些事情以后,我们之间要维持同志般的关系已经不可能了。
他警告如果不能保持他们之间公事公办的原则,他还会寻求分居。
“面对这样的无情,米列娃如果想要保持精神正常,除了放弃这段婚姻以外,实在是别无选择。”。1914年7月底,他们达成了分居协议,为正式离婚铺平了道路。
而对埃尔莎,爱因斯坦这样说:“现在你有了我可以为你做出牺牲的证据了。”
1918年6月,爱因斯坦与米列娃草签了离婚协议。米列娃并不愿意离婚,但是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加上抚养孩子的经济重担,以及爱因斯坦一再的要求,她只能同意。
爱因斯坦答应,如果他得了诺贝尔奖,所有奖金都归米列娃。他警告说:“当然,我只是在没有异议离婚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如果你不同意离婚,那么除了6000马克以外,我一个子也不会多给。”
米列娃的朋友看了这种冷酷无情的信,叹息道:“总而言之,事先没有任何通告,刀就架在了脖子上了。”
不管怎样,爱因斯坦总算从这场不幸福的婚姻中脱身而出了,似乎可以开始他一直想要的那种新生活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爱因斯坦又爱上了其他的女人。他不知道应该和谁结婚了,是和埃尔莎,还是和她的女儿伊尔塞?
伊尔塞是埃尔莎漂亮的长女,1918年刚满20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爱因斯坦和她们母女住在一幢房子里,天天有接触。
伊尔塞对爱因斯坦爱上她感到非常困扰,她也知道母亲和爱因斯坦的关系。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爱因斯坦非常爱我,也许超过了一切可能爱我的男人,他昨天甚至自己也对我这样说了。”她透露他曾经承认,他和她在一起时,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性欲。
但是,伊尔塞并没有爱上爱因斯坦。“如果两个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友谊和同志之情,他们之间当然应该是像我对爱因斯坦的这种感觉。我从未感觉在身体上有接近他的愿望或者最轻微的渴望。”没有激情,伊尔塞无法维持一段婚姻,而且她也害怕会变得不再爱他,甚至怨恨他。“最后一点,但一样重要,我会感到有点像被出卖了的奴隶。”
伊尔塞很怀疑爱因斯坦想有一种三角式的家庭生活,他可以因此同时享有埃尔莎的烹饪和社会关系,以及和伊尔塞的性关系。伊尔塞说,爱因斯坦还告诉她,如果她不想为他生小孩的话,那么她不嫁给他会更好些。“我也的确没有这种愿望。”她声称。
此外,伊尔塞还觉得“侵占了她母亲这么多年耐心奋斗以后才最后得到的地位是不对的”。
1918年11月,瑞士苏黎世法庭开始审理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案。爱因斯坦在法庭上承认他与柏林的堂姐有通奸行为。
1919年2月14日,法庭判决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那时离爱因斯坦40岁还差一个月。爱因斯坦除了负担诉讼费用以外,还被罚款100法朗。他被宣布为通奸者,并禁止两年内再婚。这条处罚只在瑞士境内有效。
1919年6月2日,爱因斯坦与埃尔莎结婚。
与埃尔莎的婚姻,是爱因斯坦一生中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1936年,埃尔莎去世以后,爱因斯坦没有再娶。
但是,他的放纵行为并不因此减少多少。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后来在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都与许多女子发生过风流韵事。他写给其中一个女人的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我努力工作着,同时也快乐地想到你……这封信是在巨大的困难下写成的,因为埃尔莎随时有可能回来,因此我真的必须注意着……昨天是如此美好,我现在仍然充满着喜悦……我会在5点钟出现在老地方,或者可以更好,如果你能安排好的话,就定在4点50分……吻你,我亲爱的,来自你的AE。
此外,爱因斯坦也是妓院的常客。他无数次的光顾过苏黎世和柏林的那些风流场所。
1948年,米列娃死于一次中风,之前她已经处在绝望的半身瘫痪中。人们在她的床垫中找到了8万瑞士法朗。她被埋在苏黎世一个没有任何记号的坟墓中。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死于腹部动脉瘤爆裂。
1918年4月,为了庆祝普朗克60岁生日,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会发表演说。他说,
我同意叔本华说的,引导人们通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其中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摆脱一个人自身总是在变化着的欲望的羁绊。……就像画家、诗人或者哲学家一样,科学家努力要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使这个宇宙及它的结构成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这是为了以这种方法去寻找到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心声,因为他希望“摆脱日常生活令人痛苦的粗糙状态和无望的枯燥乏味”,所以他对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没有抵抗力。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一桌精美的菜肴,一个绝妙的念头,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吸引,使他想要靠近。但是,他又无法在她们身上倾注太多,所以他也无法从任何单独的个人身上得到幸福,只有依靠不停的追逐新的对象,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
最终,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是失败的。终其一生,他都没有找到过幸福。虽然,你可以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恋爱之中,但是无意义的追逐和性满足,比不了白头偕老的关怀和信赖。所以,爱因斯坦只有把自己埋入物理学,独自构筑他深邃的时空,到宇宙的深处去寻找“他在狭窄的个人经历的漩涡中无法找到的宁静与安全”。
总结:不要和不懂你的人在一起,因为智商差是这世上最难弥补的距离。一个远不如你的人,和你的价值观相差甚远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你的好。反而你的优点,会成为他眼中的缺点。你坚持的东西,会成为他眼中的难搞。所以说,与其被烂人挑毛病,还不如慢慢等懂你的人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