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全

2021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全

篇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教育一直是治国方针,农村教育的成功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上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去践行人民群众的路线。故我们一行十六人于7月17日怀揣激情踏上暑期实践之路,奔向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石瓮镇,用我们的热情与责任书写我们的支农支教,用我们的行动去了解农村教育。

杜家村基本概况:杜家村位于柞水县偏东南21公里的秦岭腹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省道307贯穿整个村子,受地形限制,房屋基本是沿山沿路修建,这使村子整体呈带状分布,属于分散型结构。该村还是全国最大的錂铁矿区,随着近些年的开采对河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但矿山多为外地富商经营很少聘用本地人,故对本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加之本村人均7~8分地且多为山地,退耕还林后多化为林地。故耕地面积少,且作物主要用于自给,仅有少量经济作物,主要是核桃和板栗,农业收入每年最多XX余元,故全村1800余人口中有470余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村中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杜家村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新建XX年,有14位在职教师,学历基本为大专,其中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有3位,学生约100人。学校有完善的体育器材设备,还有计算机室,平时计算机课主要是练习打字。总体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相对不错。

此外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全面实施后,村民家庭负担相对减轻。另外学生每学年每人只需向学校交52。5元便可享受阳光早餐。该村学生小学毕业后一般到下梁上初中及高中,由于学校是寄宿制故学生一般2~3周回家一次。初高中学生花销主要在生活费和书费上,平均每个初中生每学期花费4000多元。村上绝大部分孩子上完初中以后就辍学去打工或赋闲在家。村中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比例很低,分别为4%和2%。此外,由于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大多不知道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使得大学负担沉重。

我们的工作:

7月17日我们到达杜家村小学后,在教务主任的协助下我们熟悉了学校环境,安排了食宿,待一切都安顿下来后,我们开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们先是在村里的醒目位置张贴招生宣传单然后走进老乡家招生,在此过程中简单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村子有了初步认识。待做了简单的整理后,我们具体安排了支教及后期的调研工作。7月18日我们以杜家村为据点,以杜家村小学为核心的暑期支农支教正式展开。

我们接收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其中以小学为主,我们教他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舞蹈、科学、美术、舞蹈等科目。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保障学生安全,我们每天接送他们上下学。

以小学一二年级为例,起初他们普遍胆子小,不敢说话,作为语文老师,我以语文课为平台,通过讲故事消除他们对课堂的恐惧进而诱导他们说话,起初我和孩子们围圈闭眼讲故事,我讲完故事后让他们*发言讲述自己听完后的心得,或是由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并作出回答,无论是讲述还是回答问题均无标准答案,能说就行,若与伊索寓言后面的启示太远,我会利用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给她们再次讲述书上的道理。进行两天之后,学生们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开始给我及其他同学讲故事,我又将讲故事搬上讲台,培养他们在公众面前说话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教他们画画,唐诗等,文艺汇演上他们成功的表演了儿歌唐诗串烧,里面包括:集体背诵《游子吟》,姜路张娇合唱《小红帽》,赵鑫、姬鸿运、杨鸿浪吟诵《鹅鹅鹅》,杜玉洁、唐心语吟诵《春晓》,姜路独唱领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这里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1、 本校老师外出做生意增加家庭收入找人代自己上课情况较多。

2、 上课期间老师缺课不在(1。老师打麻将2。年轻教师上网3。其他)。

3、 老师说脏话,给学生造成恶劣影响。

4、 老师布置作业过多,没有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小学一年级学生晚上写3个多小时作业)。

5、 上课时间不固定。主要是幼儿园,下午1:00放学,家长12:30去接时孩子已到家,由于路上车多孩子年龄小,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6、 幼儿园教学不规范,孩子六岁入校,一进学校接触的就是小学课本,在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后升入一年级。

7、 体罚现象普遍。

8、 中学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劝学生退学。

9、 学生课外活动缺乏。

10、 学校学生越来越少

11、 老师跨学科代课现象普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老师待遇,加强惠师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对老师谋取第二职业的监督及惩罚力度。

2、 加强对老师上课情况的督查。

3、 规范老师上课用语,加强老师在这方面的评比。

4、 规范老师作业的量,加强减负工作的落实与监督,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

5、 严格执行上课时间表,对于幼儿园可以与家长协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完善的作息时间表。

6、 *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城镇幼儿园的费用,规范乡村幼儿园教育。

7、 关于体罚可以让家长监督,学校可以以劳代罚,毕竟单纯说理对某些孩子无效。

8、 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目的,加强检举力度,减少劝退现象的发生。

9、 继续开展庆“六。一”等课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它有益的课外活动。

10、 国家应大力扶持农村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发展,遏制乡村“空壳”教育的蔓延

1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吸引老师。财政开支继续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老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把师生比例调低,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在此基础上,重视为各科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

此外为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我们又进行了家访,下面举几个特例。

1、母亲一心只为儿成才的邓成钢家

邓成钢,男,5岁,幼儿园,独生子。四岁以前由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四岁入学,母亲放弃打工专职在家照看儿子,为儿子买了点读机,唐诗,故事书等学习用具,还给儿子买了各种玩具,县里幼儿园常见的玩具家里全有,每到节假日带儿子外出旅游已增长见识。给孩子买各种高档的健康零食,早餐让孩子吃的很丰盛,打破村里孩子不吃早餐的习惯,肯德基、麦当劳也经常带孩子去吃或是让人给孩子带。但对孩子的穿却不追求太多。虽然孩子没有上各种辅导班,但孩子通过妈妈买的各种学习用具在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孩子虽然幼儿园却能熟练掌握一年级的知识,在母亲的要求下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且每篇日记不少于100字,即使暑假母亲也未放松他的学习,得知我们来支教,特意跑近十里路将其送到外婆家,上午在我们那儿学习,下午再做2套试题,他所做的每一道题母亲都会仔细检查,在此影响下孩子的作业字迹较其他孩子工整。此外他还有极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从不坐未经母亲同意或告知的同村人的车,还熟悉知道各种应急电话。为让孩子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母亲和父亲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下梁买了房,并决定孩子该入小学时转到下梁去上。

邓成钢母亲对孩子学习全心付出的动力有:1、相比自己打工时的艰辛,她觉得两个姐姐通过学习过上了较好的生活,使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2、当年她嫁给条件不入她家的丈夫时所受到的嘲讽让她决心要用孩子的成才来证明自己没有嫁错郎。

此外,邓妈妈还向我们讲述了另外几件事。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由爷爷奶奶照看,整天都是衣服脏脏的,头发乱乱的,脸花花的,学习也没人管,爷爷奶奶只负责吃饱就完事了。她觉得那样与养宠物差不多,此外就是另一家姐妹俩也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孩子的卫生习惯很糟糕不说,爷爷奶奶也不给孩子打疫苗买资料,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期还得了这个病,患病后只当感冒治,后来不见好,在其他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才送到医院才知道得了手足口病,其中一个在县上治好了,另一个送到西安儿童医院遭拒绝转到西京医院又遭拒绝最终在陕医大附属医院住了一个月才治好,险些丧命。

这些事让她坚信孩子应该自己带,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别人说轻了不是打重承不起那个责任。

2、甘心为子女经受贫困的罗妈妈

罗妈妈,女,年近五十,年轻时因重男轻女未完成学业,因大儿子夭折,婆婆一心要孙子放弃工作,放下要强为罗家生儿育女,现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罗家四姐弟全由母亲一人带大,从小母亲教会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一个馒头均分六份每人吃一小块都不能让一个人独吞,造成他们现在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从不独享美食或其他东西。此外,他们小学时母亲每天都会在晚上给他们谈心,了解他们一天的收获,即使犯错母亲也从不打骂而是耐心讲理以感化他们。现在老大上大学,老二高三(年级前十),老三被下梁高中录取,老小初二(始终名列年级前茅),罗妈妈经常给他们的班主任打电话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遇上周末孩子们回家,罗妈妈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罗妈妈也从来不会缺席孩子的家长会。为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罗妈妈从不在闲时打麻将,除非是家里有事没办法,还有就是从不说脏话,也不背后议论东家长西家短,即使对待刁难她的婆婆,她也全心侍奉。此外还要求丈夫不能在孩子面前说消极的话,因为一次丈夫说一人买彩中了数百万,导致小儿子去学校后买了四注,儿子一同学把一周的生活费全买了彩票。

罗家的四个孩子品行端正,孝顺善良,为那间小小的平房增添无限光辉,也成为罗妈妈一人种地养猪开小商店的精神支撑,更是她不后悔自己放弃工作、梦想的慰藉,也成为罗爸爸愿意和罗妈妈再奋斗十年的动力。

罗妈妈语录:1、孩子不是生了就完了而是要教育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先从自身做起3、先做人后做事4、现在我把房子盖起来车买回来,那也不过是一套房一辆车,我和他爸把他们教育好,供他们把书念出来,将来就是四套房四辆车。

3、书到用时方恨少并严于律己的王家父母

王妈妈在家带孩子,王爸爸在外打工,家里有一儿子,一女儿。女儿小时候,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变得调皮贪玩,所以现在才上4年级而同龄孩子上初一。儿子也是调皮贪玩,为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母亲放弃打工,家也由山里搬到学校附近,但问到平时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情况时,王妈妈表示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多读书,现在无法辅导。

此外王妈妈还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事,就是有一邻居经常打麻将不在家,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使得孩子14岁不上学私自和同学外出打工,问孩子原因,说是:家里成天没人,自己没有人管。听到原因后,母亲戒了麻将回家陪孩子,又把孩子送回学校,儿子的学习成绩立马好转。

4、以黄洁、刘洋父母为代表的含蓄爱孩子的父母

黄洁二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把她寄养在姑妈家,一年后性格变得内向,也因贫穷,有了思想包袱,变得自卑,她有很好的朗诵天赋却不愿展示。父母便留在家里照顾她上学,但由于父亲是道士看破了尘世,母亲要照顾弟弟妹妹,所以与她谈心很少,只是告诉她:“只要你能上就一心学习只管往上上,我们无论多艰难都会供给你的”。只要学校要求的资料都会给孩子买,平时的娱乐就是电视。

刘洋父母物质上满足孩子,自上六年级来已用了两个手机。在学习上,放学后督促孩子做作业,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几乎不和孩子谈心,偶尔给孩子讲讲道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闲父母啰嗦,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一遇孩子犯错总是以争吵收场,不能起到良好效果,也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越来越内向。但父母普遍觉得应该让孩子上学,因为当今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就很难立足,在学习上父母从不吝惜给孩子买学习用具和学习资料,最常对孩子说的是:“好好学习,能上就只管往上上”。

通过家访我们发现该村的家庭教育和他们村的经济一样贫富差距很大,主要问题如下:

1、 父母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少,使孩子与父母关系生疏

2、 孩子过早的拿手机上学,使得上网时间长,每月支出电话费五六十,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学习

3、 饮食习惯不好,父母没空做饭就给孩子钱买零食,孩子买的多为垃圾食品

4、 父母对孩子打骂过多,鼓励太少

5、 对孩子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与引导,使孩子学习无目标无方向

6、 孩子的暑假生活太单调

7、 父母与学校沟通太少,过多的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

8、 家里娱乐主要打牌、看电视(只看陕西新闻)

9、 初中以上孩子厌学情况普遍

10、 数学普遍较差

11、 少数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买的玩具超过学习支出,替孩子写作业

12、 留守儿童多,性格内向

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

1、 父母应向罗妈妈学习,适时地经常地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

2、 对于孩子使用手机父母应与学校沟通进行适当的限制,对于手机,父母应依据家庭实际情况及孩子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给孩子买,不能盲目从众,过于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

3、 父母应像邓成钢妈妈学习尽量给孩子做早餐或监督孩子的饮食,给孩子讲述垃圾食品的危害以确保孩子吃的健康。

4、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批评。

5、 在生活中给孩子设定目标并督促孩子完成,给孩子养成做事有目标的习惯。

6、 暑假多鼓励孩子走出屋子,离开电视,多和伙伴出去走动,或帮家里干些农活,或是在家练习书法等,多鼓励孩子看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或是给孩子买些课外读物在家看。

7、 教育不光是学校的责任,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出配合学校外,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让家长会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

8、 家长农闲时可聚在一块学些有用的东西,比如:刺绣。以改变打麻将的嗜好,让王妈妈的邻居的悲剧不再上演。

9、 孩子厌学是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身边的实例给他们讲述知识的重要性,实在不行可以让他们跟随父辈外出打工体验没文化没技术的苦,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

10、 针对数学较差可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对症下药,毕竟语文都能学好,数学普遍差不是个体原因。

11、 孩子毕竟都要长大,父母要适时放手,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因为溺爱等于毁坏。

12、 外出出于经济的无奈,但父母应不时的给孩子打电话进行沟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人要有人疼的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通过我们在杜家村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虽有很多不足之处,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能对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有微小帮助,能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此外也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知识,将来服务农村,回报社会的决心,更让我明白了我所学到的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还没到用的时候。同时锻炼了我及队友的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更扩大了我们西安财经的社会影响力。

篇二:

xx年7月8日至7月14日,我们百色学院爱心助教服务队来到凌云县下甲乡念恩小学,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念恩小学的七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热衷于教育问题和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现将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念恩现状

(1)念恩简介。凌云县下甲乡弄怀念恩小学创建于1952年9月,学校位于下甲乡*所在地东北面,距乡*7公里,坐落在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屯,未通公路,从学校步行到村级公路约需30分钟,而步行到下甲乡中心街则需2个小时左右。学校服务河洲村的弄怀、卡所、弄瓦等五个纯背陇瑶自然屯,辖区人口423人,适龄儿童60人。校园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有砖混结构教学用房一栋,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教室两间,办公室2间(其中一间兼做教师宿舍),有砖瓦结构师生生活用房2间,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学校现在有教师2人,开设四个年级两个教学班,是一个复式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63人,其中女生37人,寄宿生4人,一年级37人(含学前班),二年级15人,三年级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念小学现已发展成为全县同类学校人数最多,办学效益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全县民族教育窗口学校。

(2)艰苦的条件。作为一个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教学点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学校师生生活用房紧缺影响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没有围墙,群众猪马牛羊经常窜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2、交通不便。念恩小学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腰上,道路崎岖陡峭。3、学校的设备还不完善。4、用水紧张。在山里,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靠雨水,若是在旱季,则要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处挑水回来,十分不便而且不卫生。

(3)师资短缺。办学以来,先后有十几位老师在这所学校任教,但因环境艰苦,办学条件差而不能坚持。学校也因多方面原因于1991年9月至1995年8月停办。1995年9月,阮文凭到该校任教后,他以一颗火热的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残疾之躯,经过近12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把这所已经停办了四年, 把学校办成全乡同类学校学生最多、教学质量最高、办学条件最好、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极具典型的瑶山学校。但是,全校只有两个老师,即阮文凭老师和他的妻子。阮老师腿脚不便,他是一个弱者却向更多的弱者张开了双臂,或许他更需要人们的帮助。

(6)念恩的孩子。这里的孩子虽家境贫寒但都十分懂事,他们活泼热情,尊师守纪,在学习上也表现突出。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县各类知识竞赛有26人获奖。学校成立有文艺演出队,书法组,绘画组,以及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同学们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但却存在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据了解,孩子们在念恩读完三年级后,就要到下甲乡中心小学去继续完成小学。可从山里出去的孩子,大都遭受到这样一种遭遇,那就是到中心小学后被当地的同学欺负,被人瞧不起,有些孩子被打得哭着回家,有的被剪掉裤子、烧掉头发,甚至有些孩子害怕再次被欺负而辍学回家。这些情况虽和当地的领导反映,但似乎却没有任何回应。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担忧啊。

二、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也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在《中国青年报》上他们被看作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人。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合家访以及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念恩小学读书的63名学生中5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常年爱外打工,一般往南宁、百色、田林等地,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家里只留下老人在家作家务抚养他们。分析其原因,家庭因素占主导地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外出打工,使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形成了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留在家里的老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念恩的孩子在阮老师的细心关怀和精心教育下,不仅懂事而且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优秀。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农村政策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xx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一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不知解决了多少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但下甲乡弄怀村的村民,却没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家访和了解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瑶寨人民的生活。他们住的是草房,喝的是雨水,种的是玉米和水稻,但一年下来的粮食根本维持不了他们的生活,生活过的是十分的艰难。但当地的*并没有给他们切实的帮助,没有给他们宣传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关信息,一年下来除了几床简单的被子,*没有拨款给他们任何资助。在人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社会里,竟然还有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确实震惊了。对于国家对农村的一些优惠政策,这里的村民似乎都是一问三不知,这里似乎已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山寨。国家zheng府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新农村,关注民生,这些国家对贫困农村的优惠政策才可以真正实现啊。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篇三:

_月_日至_月_日,我随_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_市镇_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_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_村长自_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_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_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已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以_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属富裕的行列。_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_村之所以富裕,关键在于合作的200亩高效田,其实这对村里既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又是一种劳动力的利用。_出种子,出技术,村里出劳力,出土地,收获后,_回收所有果实和种子,付给村里的报酬只是收益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规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种,否则将受重罚。这完全是一种劳动力的欺骗,可是以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法掌握其中的技术关键。而我们为了这笔可观的收入,还必须甘受_的这种技术欺骗,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试想如果村里有这么一批农业知识相当丰富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掌握_的技术,从而为我们自己所用,那时所有的收益都将归我们自己所有。村里将远比现在要富裕!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_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