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医生知道读后感(一)
因为现在才想起应该写写读后感,所以有点小后悔没有好好读这本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比较吸引我,迫不及待地就看完了。看完后就放到了家里,所以不能再拿起来好好翻一翻认真地写一写感受,只能凭记忆写读完一个月的这本书的感受吧,并以此提醒我今后读书不要一味贪快,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实早有注意到这本书,但以为是又像是众多大同小异的养生书一样,加上之前受排行榜的忽悠买的几本烂书,所以就自动忽略了这本。没想到某论坛某版推荐了这本书,关键是作者是协和的有二十多年经验的妇产科医生写的,正因为作者的身份使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产生了信任,便想拿来一读。
拿到书后,喜欢看看目录啊,封底啊。肯定不是第一次印刷了,具体的不记得,看来真的很受欢迎。封底上有不少推荐,稍有份量点的就是冯唐吧,这个同样出身协和的作家。余下的认识的几个就是明星妈,还有就是网站了。加上之前网友的推荐,作者的身份,我对此书的期望是一本对能让女性无比了解自己身体的一本书,而且是大大超过我原来根本不值一提的知识水平。
然而,通读全书,作者行文流畅,其中不乏幽默之笔,但给我的印象居然是作者对协和的大吐槽。感觉有一半是在详述这种不满,因此,我了解了协和并不是我原以为的那么完美,至少对于医生本身是如此。工作环境的艰苦——办公环境的不如意;医生超负荷工作——这一点似乎在任何综合三甲都有这种情况;不通情理的家属大打出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都不放过;还有让作者无奈的医院、科室的人事制度。后面这两点多少都会让寒窗苦读、立志从医又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大小医生们有些心灰意冷。
我虽是个局外人,但自从男闺蜜从事此行当后,便对这一特殊行业关注了不少,因此对作者说的都深感很理解,只是没想到在天朝最顶尖的医院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天朝行医,我想除了少数顶层大佬,对大多数来讲真的好辛苦好难。上有卫生局、医保、医院等行政机构,内有蛮横无理的患者家属,外有添油加醋不顾医学专业事实的媒体,敢问哪个行业能像医生这样重重包围,而他们仍然秉持着当初的誓言坚守在岗位上。对于医护工作者的环境、医患关系的问题,除了媒体抓眼球的文章,还有很多,其中就不乏很多客观的讨论。在现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会与医护人员打交道。所以请诸位对这一行业稍微关注一些,了解一些,多听一些医护工作者的声音,对新闻报道有相对客观的评价,那么我想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感谢,就会让待你的医生护士知道你是了解他们的辛苦与不易,这样,是否能温暖一些今天冷到不能再冷的医患关系呢?
再看看本书关于妇产科专业知识的介绍,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介绍来让读者更了女性的身体。不过很可惜,我现在想起的只是知道宫外孕很可怕;作者建议35岁前把孩子生了,最好是30岁前,可这一点我看《黄帝内经》知道,一般人估计看不看书也都知道。其他的,真的没有印象了,或者是我读的过快了。这与我期待的有些差距,既然宫外孕很可怕,能不能避免呢?怎么避免呢?还是这就是个运气问题?是说怀了孕就建议马上去医院产检吗?关于就医指导,作者似乎没有说。
另外,对于妇产科疾病,作者是临床大夫,介绍了治疗的情况,但作者也说,“上医治未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知道预防,那么生病了不舒服肯定是要去医院的,到了医院只听专业意见就好了。对于如何防病,作者没有说,我想这还是作者身份决定的,不知道这是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了。
还有一点,作者对于女性生殖器官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可是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我,没有任何作用,没有直观感觉,记不住,也想象不出来,或者我知道我想象的大部分可能会是错的,有错误的认知还不如没有,所以我拒绝只凭文字去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我想,若是像临床教材一样,配上插图,可能会好一些,可是这本书的作用又成了普及大众医学常识吗?一本通俗读物承受不了这么多。
总之,读过全书,关于我自身的了解,我很遗憾没有比原来多一些。但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让大众了解医生、了解医生工作的环境的书,如果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状太。没有了解,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谈何思考;没有思考,谈不上换位。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只有医生知道你的身体到底出了什么状况,他们会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是什么,你想知道为什么,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你真正让你了解的话时间无法计算,而且别的患者也不允许你这么做,所以,到了医院,请相信为你诊治的医生,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愿意他的患者病情恶化。只有医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但现在你也知道了,也许你面对的就是一个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的大夫,或者一个已经连续看了好几十个病人也没有喝一口水的大夫,如果他说话面无表情,请你多一些理解。如果还是不能理解,我个人建议去高端私立或者港澳台欧美吧,当你收到咂舌的账单又会无比怀念我们温柔的医护人员了。
原来写读后感是让你对书有再一次的思考,对我来说,是更深的一次。
只有医生知道读后感(二)
第一次看到这书是在微博上,我对于这类看起来像养生类的书籍统统不感兴趣,相比之下我宁可把有限的时间贡献给专业类和文学类书籍。促成我买了这本书是有天我刚好在机场候机,一般候机的时候我最爱干的事儿就逛书店消磨时间,刚好看到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刚好那段内容里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医者有仁心”这种在我们社会的医患关系里几乎已经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我在春节购书单里加了这本书。
春节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本着暂时远离专业的原则,决定先看这本《只有医生知道》,还是比较连贯地看完的,通读之后,觉得比起纯粹的妇产科这方面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同时也讲了职场、人性、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不生僻拗口,也能让人感悟一些东西,是本不错的好书。
关于医学知识
这书最好的地方肯定就是作者本身就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真正的专业人士,所以对于很多专业内容的讲解非常的细致到位,能够真正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讲解一些女性生理疾病,破除一些误区。书里讲到的好些个例子都是看起来蛮现代的女性,但对于妇产科疾病的认识都让人蛮无语的,其实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常遇到,那种几个月不来月经还不去医院检查身体自己在那边瞎担心的女生,我只能说你们多少年书都白念了,那种观念和想法简直是无知加陈旧。另外可能也是因为文化和观念的问题,我们中国女性对于妇产科方面疾病的认识都非常的有偏见,忌疾讳医到了一种离奇的程度,很多都是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剧,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看看这类书的。
另外我觉得作者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在书里写万一遇到一个什么病什么痛,你自己应该折腾点啥,这可能跟作者是个医生有关,(www..cn)虽然有些养生之道确实非常科学有效,但大部分时候,专业的事情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来诊断,哪怕我国就医环境恶劣,在可能的条件下,不舒服了还是早上医院为妙。那种做个B超都跟签生死状一样的姑娘,你们真心别这样啊,这都啥年代了?
关于职场
“全国人民上协和”,这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这其中既能感受到协和的地位,也能感受到作者身为协和一员的骄傲。所以正如书中很多内容是关于作者如何从一个“屌丝实习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的成长过程,能够让人看到协和这样一个特殊的小社会环境下,职场新人如何学做人、学做事、学选择。好在是作者本身给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想认真做个好医生,扎实学好技术,能治病救人,同时也别让自己太憋屈了,所以这里俗气地讲她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其实放在各行各业里,会发现她说的那些个人那些个事都似曾相识,在我们各自工作的环境当中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自己身上过。作者也没“装”,很多短也揭了揭,比如哪些看起来头衔高远的教授级医师其实根本“拿不起刀”,收红包这回事儿在医院里是常见的但也有个怎么收的收发等等。很多东西遮着掩着看起来越发不是那么回事儿,说开了反而还能理解。
人于大环境之中,谁不是一颗尘埃,读者看着协和的专家多牛X的事儿啊,结果在人家的描述里,其实工作也苦逼的不行,大有人熬不下去了,但任凭你小医师吐槽暴躁发泄狂躁又怎样,多的是比你更大更好的萝卜,等着你眼下占的这个坑。职场里,这种事情真是比比皆是,感同身受啊。
关于中国式医患关系
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个生活环境里实在是太有得说了,作者是医生,所以站在医生的角度可以说出很多医生和医院的不易。广大读者多数时候的身份是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现在国内的就医环境,估计都只剩下一声叹息。固然人都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事物的本能,我倒是觉得能从医生的角度去看看他们怎么理解看待如今的医患关系,是个好事。虽然不能保证哪怕是协和这样的医院的每个医生护士都能把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当做自己的工作信条,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人生三观负责的。
现在的社会已经浮躁非常,很多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的立场,对于对立面的立场只有一个准则就是一刀切的不信任,每个人大概都是这个可怕的医患环境中微小的推动者。很多时候作为这个大环境当中的小小存在,大体我们每个人都无奈得要死,可却束手无策,但能怎么办呢,别人送红包我们也只能送,别人走关系我们也只能找齐八辈子的关系去攀个关系看病,就像书里说的那样,这些还是好的,最最可怜的是压根儿就只能等死的那些人。
这儿我觉得作者又传递了另外一份好的能量,就是她不避讳这些东西,她说出来,她也知道通过个人或者个别人的努力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但她能做的是从自己入手能争取一些是一些,能改善一些是一些。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信任了主治医师,是不是本着真诚求助的心态相信了对方给予的每次回应,每个人都从自身去改变一点儿,整个大医患关系才有改善的可能吧。
至于医疗资源这种事儿,那真是从整个国家大环境来说都是难题的东西了,牵扯的太多,小老百姓就无力了。那些失传的技术,那些向高级医院流失的真正的医学大拿,都没法说。
总之,现在很多非专业写书的人写的书,很多倒是满篇诚意的。
只有医生知道读后感(三)
看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受微博宣传的影响,节选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加上很久没有买书了,心里痒痒的,也就是动动鼠标的事儿,便成就了一次网购。
鉴于处女座刨根问底的精神,我还真的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官网上查到了张羽这个人,只可惜没有照片。这本书,是近几年来,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从头到尾、一节不漏地看完的书之一,看的时候还后悔,应该在怀孕之前就找来看看的,再看下出版日期,是2013年1月,敢情后悔也没用,当时还没出版呢!
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字的热爱非同一般,而且有点儿造诣!这也是我能够看完的原因之一。喜欢那些灵动的、俏皮的、带长串修饰语的文字——文艺女青年的通病。另外,作者虽然是六零后的人吧,但也能紧跟着时代的脉搏,书里面时不时冒出几个网络流行语,比如“苦逼”、“嘿咻”、“吐槽”,很适合这个快餐文化的年代!
作者以故事为线索,穿插了不少妇科知识和医院里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这书有些看点,在愉悦大众的同时,也算是科普了一下。看完之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是伟大的,但前提是遵循自然规律。例如,女人十四岁出现第二性征,二十一岁就应结婚生子,这是自然规律,太晚则不利于优生优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些剩男剩女,在五彩缤纷的世界,犹豫不决地寻找另一半的同时,浪费了大把的时间不说,也许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也要打折扣。
第二,无论是高层,还是草根,光鲜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我们不必仰慕,不必卑微,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这话说得多直白、多真切啊!
第三,医院是个浓缩的小社会,折射出太多社会问题。有空闲的时候,应该多看看书,学习一些养生常识,做到健康饮食、合理休息、适当运动,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有了身体本钱,才能赚别的钱,否则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