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人间能得几回闻

  经常与朋友们在聊天时谈起我的所学与所用。我总是说,我枉费了10年功夫去学钢琴,和更多年的感情去爱音乐,但我现在却未正式用到音乐。当初真该听我父亲的话去读文学系,反可使现在的自己充实些。

  不但心头一直有学非所用的惭愧感,而且一直以为自己当初爱上直乐是一种自作多情式的“盲恋”。以为自己或许真不该去爱上音乐,而且先天也缺少这份条件去爱上音乐的。

  事实也是如此。近20年来,我很少关心音乐;家有钢琴,也毫无兴趣去弹旧调。只因自己认为已经了悟音乐非我所爱,乃“放开手,随它去”了。

  直到有一天,偶然下班早归,打开电视机,看到中视的“少年音乐会”节目。当片头字幕映现当天的课题“什么是古典音乐”,以及由大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Bemstein)讲解,看到“讲坛”上浩大的乐队阵容,并由乐队奏出那堂皇的主题时,我才从那不由自主的激动中豁然了悟——我还是喜欢音乐的。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是爱音乐的。但爱尽管爱,在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音乐教育的情形之下,大家也只能做做音乐爱好者而已。

  请想,我们那时何来如此伟大的教学方法?何来如此渊博不凡而亲切无比的教授?那是伯恩斯坦啊!是我们从唱片套上看到他的大名便肃然起敬的伯恩斯坦啊!而他就在飓尺距离的荧光幕上,满面和蔼的用极平易的语汇给现场台下及电视机前的少年观众们讲“什么是古典音乐?”“‘古典’一词用得恰当吗?”“以什么来取代它才更好呢?”“是‘严肃’吗?是‘古老’吗?还是什么?”最后他把它解释为Exact,意思是正确、准确,丝毫不爽,是一种必须尽力体会原作者命意的音乐。其间并列举爵士音乐、流行音乐、民谣,来与古典音乐比较。从孩子们所了解的、近在身边的常识,来分辨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有什么不同。这种深入而浅出的讲法,是一定要真正,“精通”的人始可做到的。

  当地面对观众做这些解释时,其轻松的态度,使你觉得他亲切似父;而当他背向观众时,指挥棒轻轻一动,立刻那庞大的乐队就应声奏出他所要的那一章、那一节、那一句。其起落的准备。音色之柔美,真是如同经他那一支细细的魔杖“点化”出来。那一种令人膜拜的权威感,以及伯恩斯坦本人对音乐的那一份由衷的崇敬与虔诚,使你觉得他庄严似神。

  就因为他对音乐的了解有如此不凡的深与透,所以他才能得心应手地随便摘出某作品中的某章某句来为他的讲解做为实例示范,才能把一般人认为严肃不可企及的古典活化为亲切平易的教材,才能如此举重若轻地显示了音乐的灵魂之美。

  他从古典音乐之父的“老巴哈”讲起,把他那古老的赋格曲形式,用短短的几句话,配合上乐队几个乐器的示范演奏,生动地讲解出这里是一个乐句;那里又是一个乐句。某一种乐器在某一个音度上出现,又怎样如百川归海地汇合在一起。这样就把在我们耳中听来庄严古老的赋格曲如此轻易而带有感情地分析清楚了。再想起我们以往学音乐时,看着讲义上那割裂的谱表,以艰深难解的翻译词句,“干”讲赋格曲的结构。让我们凭空去想象那多少度、多少音程、多少小节,像作数学题一样的去算。而还是越想越想不出那中音提琴、小提琴、大提琴,怎样和木管乐器亦步亦趋地归在一起。真难为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还要答对“赋格曲的形式如何”呢!

  接着,他讲海顿的音乐,那位童心不混而又非常好命的音乐家,写过那么多快乐流畅的乐曲。我一直喜欢海顿,觉得他轻松风趣,不像老巴哈那么庄严,也不像贝多芬那么固执。但我直到这天,才真正听到他的一○二号交响乐的动听处。才真正了解“惊愕交响(www..cn)乐”何以那么风趣。如不是伯恩斯坦的解释,如不是他和他的乐队对音乐如此之熟极如流,我仍然没有机会去认识作曲者对乐器的运用是何等的奇妙。

  从巴哈、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讲解到浪漫乐派的贝多芬,演奏了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典”,这一课什么是“古典音乐”就在辉煌的乐声中结束了。为时1小时又10分钟。在这70分钟的时间里,我完全忘了身边的一切事,忘了自己是个“不再喜欢音乐”的人。我尝到了自己在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古典音乐时的那份激动。正如伯恩斯坦所说的他听莫扎特音乐时的那种感觉,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他说那是“既想哭,也想笑”,但又“既不是想哭,也不是想笑”的那么一种由衷的激动。这激动,只有当你心怀万种复杂情绪,连自己也理不清,却被一位知反一语说中时,那既感伤又喜悦的知遇之情,大致有点相像。以前,每听到真正丰美的和声时,都会有这种猝不及防的、发自内心的激动。但好久以来,我都未曾如此了。直到这天,听到伯恩斯坦的解释,和他指挥演奏的这些音乐。

  当然,我不曾忘记这只是一堂讲解而非一场演奏,所以这才有一份特殊的轻松与亲切,才更易于深入地去体尝吧?

  这样的教育节目,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真是现代人的福祉(当然我们是借了人家的光,这是中视自美国购进的影片)。想想现在的儿童,能有世界第一把交椅的指挥家伯恩斯坦做他们的老师,能有世界第一流的乐队做他们的活动教材。(看看那些秃顶的老音乐家,乖乖地在伯恩斯坦指挥之下演奏的样子,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神气!有这样天赋不凡的人们来为我们服务呢!)他们能在短短的70分钟时间里,了解被多数人视为可望不可即的古典音乐的精义;认识200年前的音乐大师的面貌和心灵,听利昂贵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如买门票去听,怕没有几个人买得起呢!不但如此,还附带的听了伯恩斯坦大师学黑人爵士歌手唱歌,和他在钢琴上随手表现的技巧。那钢琴在他手下像玩具一样的听话)。你说,这样的门票,即使再贵,你又到哪里去买?而美国的少年们就可以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轻易地享受到了(我们居然也有机会享受到了)。

  有如此的音乐教育环境,爱音乐的人又怎么会放弃他们的爱好?

  再检点自己过去做音乐学生时,大战刚过,满目疮痍,教材贫乏,师资缺少,不改行又做什么呢?